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与实践

【作者】 张凤华

【机构】 新疆兵团第六师106团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历史活动课是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中新增加的内容,它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适应初中学生喜欢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这项自我教育活动,能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并从思想感情上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寻找和发现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能力,有利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 初中历史;活动课;原则;形式

  1.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原则
  1.1师生共同参与和活动的原则。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
  1.2及时评估的原则。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成果及时做出诊断性评价,由教师、历史科代表、各组组长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做出恰当评估,否则会使活动流于形式。
  1.3次数适宜的原则。在一个学期中,每班开展实践活动以2~3次为宜。教师可根据各班的特点,在不同班级开展不同活动,切忌多而不精或少而不足。
  总之,开展活动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初中生学好历史的关键,而教师对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设计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乐学氛围。
  2.历史活动课的主要形式
  开展历史活动课,应该根据本地本校特点、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使活动课开展得更为丰富多彩,可以使活动课取得更好的效果。依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2.1资料搜集方式
  即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搜集、整理和表达历史信息、看法或观点的一类活动。这类活动在“活动建议”中所占比重较大,如“寻找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体会其中展现的时代精神风貌。”“参考柳宗元的《封建论》,写一篇《论封建》或《郡县论》的小论文。”“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了解毒品的危害及禁毒的必要性。”另外,课后活动课中也有不少这类的课型,如“近代社会生活”“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古代世界文化之旅”“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等。
  2.2讨论交流方式
  即学生凭借史实和历史基础知识的认知过程,谈理解、谈方法、谈情感的撞击和熏陶,谈道德认识和价值判断,自主表达自己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的一类活动。如:“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请就上述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对都江堰和三峡工程的比较,试谈三峡工程的利与弊。”“巴以争端何时走向和平?”“今天的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状况,与1861年美国内战前夕的南、北双方的状况的比较。在比较后请你谈一谈,中国大陆应采取怎样的对台政策?”等。
  3.历史活动课要注意的问题
  3.1要做到主题明确
  活动课是众多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一种,对它的使用重点考虑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要做到主题明确,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没有任务或任务不明确。主题是课外活动的中心,是整个活动的目的和灵魂,主题明确,才能使历史课外活动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实现教育目的。
  3.2注意学生的参与性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活动能力虽然有差别,但是活动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行动起来,不能只着眼于部分学生的参与,而忽略了全员性。历史活动课必须考虑学生整体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因素。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应选择“大众化”的题材和形式,在活动中尽可能创设人人都能参与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尤其要注意调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对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对将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3.3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指导
  历史活动课从形式上看,主要是突出学生的活动,似乎不需要教师多参与,但从本质上讲正好相反,一堂成功的历史活动课,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折射着教师的科学设计、适时点拨、灵活应变、统揽全局、链接内容,把活动不断引向高潮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能力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帮助。演员的表演离不开导演,离开导演的表演可想而知。况且,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开展活动对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可先扶后放,先放后扶,或放中有扶地指导、帮助学生。但是,不可包办代替。
  3.4要注重活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次有效的历史课外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必须及时巩固和深化活动的成果,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做作文,开座谈会,办黑板报等方式,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总结自己的感受。总之,要把学生在历史课外活动上引发的感情冲动,形象的感染,上升为历史的反思,理论的思维,逐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达到深化教育效果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