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作者】 刘晓红
【机构】 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的变革, 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 涌现了民工潮, 农民外出务工、 经商等普遍社会现象。 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 于是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 ,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 其教育问题引起了 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受农村整体经济、 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 问题愈发凸显, 令人堪忧, 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 的音符。 因此,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对振兴农村,促进农村社会、 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意义重大。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 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 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 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 农村留守学生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过程,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是这一代打工家庭不得不承受的社会代价。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留守学生”的队伍必会进一步“扩大”。 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改善, 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 最终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 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 从政府、 学校、 家庭、 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这样才能够标本兼治,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一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家庭是教育儿童、 少年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和监护人应努力创造条件, 以身为范, 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 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 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 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 学习情况。 在沟通的内容上, 不能只谈学习成绩, 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 需要更多的关心。 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 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 倾听子女的心声, 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 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 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 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 是爱的太阳, 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 ” 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 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 班主任联系, 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 同时, 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 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 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 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 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克服自私的实惠观, 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与教育, 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 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 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 做到严与爱的结合, 运用自 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二是完善学校相关功能
近年来, 我国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 显著的成果, 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但是, 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 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 增加情感投入,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 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 多接近他们, 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 宽松的成长环境, 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 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 同时,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 加快课程建设, 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 增强教育的固有“魅力”。 再有, 学校应优化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 切实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教师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学校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种种困难。推进课改, 加强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重视学校的情感教育、 道德教育、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 开展法制、 安全和生存教育。 可以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 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除此, 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 假期孩子父母返乡 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充分交流, 形成合力效应。
三是加强社会责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 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 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 因为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所以政府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从政策上、 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 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 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地方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优先发展地方教育事业, 将其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并及时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 使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互补共生。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 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 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 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 农村留守学生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过程,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是这一代打工家庭不得不承受的社会代价。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留守学生”的队伍必会进一步“扩大”。 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改善, 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 最终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 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 从政府、 学校、 家庭、 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这样才能够标本兼治,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一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家庭是教育儿童、 少年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和监护人应努力创造条件, 以身为范, 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 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 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 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 学习情况。 在沟通的内容上, 不能只谈学习成绩, 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 需要更多的关心。 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 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 倾听子女的心声, 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 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 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 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 是爱的太阳, 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 ” 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 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 班主任联系, 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 同时, 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 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 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 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 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克服自私的实惠观, 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与教育, 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 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 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 做到严与爱的结合, 运用自 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二是完善学校相关功能
近年来, 我国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 显著的成果, 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但是, 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 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 增加情感投入,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 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 多接近他们, 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 宽松的成长环境, 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 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 同时,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 加快课程建设, 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 增强教育的固有“魅力”。 再有, 学校应优化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 切实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教师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学校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种种困难。推进课改, 加强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重视学校的情感教育、 道德教育、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 开展法制、 安全和生存教育。 可以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 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除此, 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 假期孩子父母返乡 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充分交流, 形成合力效应。
三是加强社会责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 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 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 因为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所以政府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从政策上、 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 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 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地方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优先发展地方教育事业, 将其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并及时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 使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互补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