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思考
【作者】 王 征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针对体育课的教学特点,并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通过对多年教学活动的反思、归纳和提炼,提出培养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策略,希望对小学体育的教学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也明确提出:“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小学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方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每个体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习惯是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在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或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自发主动的进行活动的行为。体育实践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它有许多不利的因素会干扰学生学习过程:主观上方面有社会对健康标准的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对于获得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认识不够,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客观方面,是应试教育还很严重,导致学生学习任务重,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上或宁愿将多余时间白白地浪费,也不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致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针对体育课的教学特点,并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制订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
小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往往怕苦怕累,在体育锻炼上更容易缺乏自觉和毅力,因此需要制订一个计划来提醒规范学生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计划要遵循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所谓科学合理就是运动量的大小、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项目的时间安排要合理,如每天早上6:30起床跑步,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计划可以自行制订,但是一定要符合科学习惯,符合自身特点,否则得不偿失。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慢慢加大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改变运动方式等等,从而能够不断提高。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身体素质制订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参差不齐,个人计划也要因人而异。例如有的学生爱好打篮球,有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学生跑步耐力很好,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长处,因材施教。
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学生有了兴趣之后,自然就会端正学习态度。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锻炼态度相结合,加上科学的锻炼方法,教师的指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体育运动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让无趣的运动变得有趣起来,传统的游戏有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等,老师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饶有趣味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体育课结束的时候要不忘奖励表扬,这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重要的影响。
三、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是核心
不是任何活动都能称之为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体育活动就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了解体育运动的常识就进行体育活动,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运动要适度,不是时间越长,运动量越大越能锻炼身体,运动量过大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范围就容易产生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运动量过小根本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因此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度运动;其次,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体育的基本知识,比如每种体育运动的特点、每项运动的诀窍和技能、每项运动要遵循的规则等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教师一定要保障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在体育运动之前要教学生做准备活动,以免产生由于关节位活动开而导致的受伤情况,此外,对于运动过程中突发的危险情况的处理方法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安全的体育锻炼观念。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
小学生学生模仿性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非常关键。很多人崇拜体育明星,学习他们的体育技能有着一种情不自禁的感觉。体育教师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动作方法的正确与否、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动作的正确性与规范性。在指导学生锻炼过程中,教师应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锻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示范和指导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五、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学生坚持锻炼的不竭动力
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创新和多样化,将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特别是学生的进步程度,一定要加入到考核内容中,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保护那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另外,我们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努力,以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努力程度给学生一个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日常体育锻炼,我们还要采用“积极练习”评价法,在最后优秀等级考核中增加“态度分”,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能端正态度、认真锻炼,从而使自己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加刻苦锻炼,既能获得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获得技术技能的提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会更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运动能力较差而对体育锻炼避之不及,反而将自觉体育锻炼当作一种享受。
总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健康的长远目标。在工作中应积极思考,多动脑筋,努力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事半功倍的,我们的学生才会终身受益。
【关键词】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也明确提出:“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小学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方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每个体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习惯是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在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或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自发主动的进行活动的行为。体育实践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它有许多不利的因素会干扰学生学习过程:主观上方面有社会对健康标准的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对于获得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认识不够,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客观方面,是应试教育还很严重,导致学生学习任务重,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上或宁愿将多余时间白白地浪费,也不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致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针对体育课的教学特点,并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制订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
小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往往怕苦怕累,在体育锻炼上更容易缺乏自觉和毅力,因此需要制订一个计划来提醒规范学生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计划要遵循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所谓科学合理就是运动量的大小、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项目的时间安排要合理,如每天早上6:30起床跑步,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计划可以自行制订,但是一定要符合科学习惯,符合自身特点,否则得不偿失。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慢慢加大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改变运动方式等等,从而能够不断提高。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身体素质制订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参差不齐,个人计划也要因人而异。例如有的学生爱好打篮球,有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学生跑步耐力很好,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长处,因材施教。
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学生有了兴趣之后,自然就会端正学习态度。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锻炼态度相结合,加上科学的锻炼方法,教师的指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体育运动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让无趣的运动变得有趣起来,传统的游戏有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等,老师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饶有趣味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体育课结束的时候要不忘奖励表扬,这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重要的影响。
三、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是核心
不是任何活动都能称之为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体育活动就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了解体育运动的常识就进行体育活动,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运动要适度,不是时间越长,运动量越大越能锻炼身体,运动量过大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范围就容易产生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运动量过小根本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因此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度运动;其次,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体育的基本知识,比如每种体育运动的特点、每项运动的诀窍和技能、每项运动要遵循的规则等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教师一定要保障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在体育运动之前要教学生做准备活动,以免产生由于关节位活动开而导致的受伤情况,此外,对于运动过程中突发的危险情况的处理方法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安全的体育锻炼观念。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
小学生学生模仿性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非常关键。很多人崇拜体育明星,学习他们的体育技能有着一种情不自禁的感觉。体育教师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动作方法的正确与否、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动作的正确性与规范性。在指导学生锻炼过程中,教师应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锻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示范和指导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五、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学生坚持锻炼的不竭动力
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创新和多样化,将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特别是学生的进步程度,一定要加入到考核内容中,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保护那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另外,我们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努力,以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努力程度给学生一个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日常体育锻炼,我们还要采用“积极练习”评价法,在最后优秀等级考核中增加“态度分”,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能端正态度、认真锻炼,从而使自己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加刻苦锻炼,既能获得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获得技术技能的提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会更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运动能力较差而对体育锻炼避之不及,反而将自觉体育锻炼当作一种享受。
总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健康的长远目标。在工作中应积极思考,多动脑筋,努力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事半功倍的,我们的学生才会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