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业的融合

【作者】 黎北海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汇贤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走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须依赖的手段和技术。信息技术产业革命时代已经来临,各行各业都因为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而发生着改变。教育的改革从古至今虽然变化十分缓慢,基本模式也没有发生多大变革,但是在这个新时代也明显能看到在信息技术冲击下,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学习中的诸多方面相比以前也大有不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如何培养更加优秀的新时代的接班人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利用新时代的优势和资源优化教学方法,这是学校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挑战。21世纪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结合,将信息技术的许多优势利用到教学当中,这是学校教育改革中应该面临的挑战。在作用布置跟踪反馈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大大地改变传统的单一化模式,实现布置多样化、跟踪到位化、反馈高效化等多种优势。由此可见,将作业的布置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课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本篇论文研究中,我将以此作为突破重心,浅谈信息技术如何与数学课业进行融合,作用的布置、跟踪、反馈等方面作出改进,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一个预测。
  【关键词】 信息技术;作业;融合

  一、传统模式下的数学作业面临的难点
  (一)耗费时间长,效率低
  在传统模式下,学生们的数学作业一般具有以下模式,课本上的公式和定理的背诵、相关习题的练习、错题的整理等。就课本上的公式定理的背诵这一项来说,传统模式下教师无法精确判断学生们的掌握和完成情况,只能通过学生做习题来间接地得到此项任务的反馈,检查起来很不方便。在习题的练习方面,教师批改作业也是一项工程量十分巨大的任务,而且在普遍观念上来看,这属于一项重复性体力劳作,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对此项任务也感觉到单调和乏味。就错题整理这个工作往往跟公式定理的背诵产生一样的情况,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真实的有效的反馈。以上这些情况,就是“传统式数学作业”的弊端所在,信息技术在课业方面的融合突破了以上的难点,让作业的布置、跟踪、反馈更加高效。
  (二)教师课后布置作业手段单一,课业负担重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作业中,教师常常在课堂中沿用“一言堂”、“满堂灌”的老教法,导致教师讲述多,启发少,多元交流更少;讲知识多而讲规律少,讲学习方法更少;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而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学生接受学习机会多而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而水平低的参与机会少。授课方式单一且以单向讲授为主,缺乏灵活多样的方式组合,教师授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不顾及教学过程的科学性,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地调动,很难让学生精力高度集中于教师的导向上。教师讲得累,而学生思维跟上跟不上,主观上跟不上,教师不了解,实际上也主导不了,全凭学生自觉。课堂的课题目标和课时目标不明确或不能够完成。随意性大,当堂达标的课不多,大多留有很重的学习任务在课外,且造成了课业负担重上加重,居高不下,积重难返。
  二、信息技术与作业融合的意义
  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业能够使学生将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巩固作用,增进自身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并能够给予教师及时的信息反馈,及时的进行反思。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其运用到数学作业的设计布置之中能够方便灵活的布置作业内容、教师能够及时的跟踪反馈、且布置类型多样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能够对于学生的作业及习题做出及时批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课后负担。
  (一)方便、灵活的作业布置
  传统作业的布置主要是老师主要是口头布置,无法进行时间上的规定。可利用信息技术,让老师下发作业作更方便、灵活,老师可以PC端下发,可以是手机端下发,同时设定时间范围,设定不同的学生。下发任务时可以只下发题目的数量,可以不用导入任何内容。传统的作业主要是课后的巩固,因为工具的原因,老师的批改工作量大,课前、课中的作业会弱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软硬件工具,老师布置作业可以是多种形式、多个阶段的作业。老师可以根据需要下发课前导学案、课中课堂小测、课后巩固练习等不同阶段的作业。
  (二)即时跟踪与反馈
  如果是在学校的作业,学生边答边上传,老师即时可了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完成情况。即时跟踪、即时反馈。如果是家庭作业,老师通过平台下发作业,学生端同样是手写作定,通过工具上传,老师可以知道学生在家里作业完成的情况,同时客观题支持自动识别,可以自动统计客观题选择率,让老师从传统的大概数据,变成精准统计数据,老师可以根据数据进行设计课堂的重点及难点。
  因为所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作业都是即时反馈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课堂的重难点,调整教学计划,实现精准教学。
  (三)布置类型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在布置作业中能够通过、单选、多选、判断、填空的方式来对于学生上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联系,且学生能够不在拘泥于传统的课本习题,给学生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四)及时批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具有及时性与有效性的特点,学生通过app等教学软件完成作业后,能够及时的批改解决学生不能够及时判断自己习题准确与否的问题。且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批改过后及时的查阅书籍,了解自己的不错,及时的改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有效作业设计布置中的应用
  (一)全面设计作业目标
  在布置作业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课堂习题了解程度的训练,对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运用到课后的app软件的作业习题中,及时的了解学生所学知识中面临的问题,全面的设计作业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信息技术与作业设计过程进行有机的统一。
  (二)多样性作业设计形式
  作业设计的形式上常常会出现的问题是:作业强调独立思考,缺乏合作性;作业都由老师布置,缺乏学生自主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作业设计的形式更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进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对能够需要的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达到知识资源跨越时空的限制,增加教师获取知识的相关渠道,使得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融合。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往往有这三大特点:开放性(网络信息资源往往是永远开放的形式),多向性(可以同时通过多种媒介进行资源的获取),跨时空性(知识资源往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从中获取数学的教学资源,了解相关的引擎并进行及时的查询及数据更新,使学生了解到及时的数学资源,达到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设计。
  (三)作业设计的内容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跟时间的占用是成正比的。兴趣越浓,就越舍得花时间。当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种种途径、 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趣的事情之后,还应该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有趣而快乐的事,提高学生尽力完成作业的主动性。
  (四)作业设计的方式要有兼容性
  作业设计具有兼容性,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本学科所学习的知识,又包含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体现了作业设计所具有的兼容性。且作业设计的兼容性能够提高的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各个学科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统一的结合起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兼容,即能巩固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五)多元化的进行作业评价
  传统的作业对错的评价具有局限性为了更好的评价作业,教师可以将学生完成过程列入作业评价之中,且评价的内容也可以不仅仅拘泥于对于知识的掌握及理解能力,需要同时关注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价值观及在班级的人际交往能力、个人表达能力等问题。使学生的自我个性才能能够及时充分的得到展示[3]。在现代的信息技术中,学生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账号及密码,能够对在学习中学习过程及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且对于评价结果也能够第一时间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予以改正。
  四、结语
  完善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系统是作业设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作用信息技术设计问题应做到全面的设计作业目标、多样的设计作业形式、使设计作业内容具有兼容性及趣味性,多元的评价作业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更好的引导学生和训练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对知识的作用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徐佳.  基础教育研究. 2017(12)
  [2]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J]. 张富奇.  学周刊. 2017(31)
  [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数学教学更精彩[J]. 肖桂娥.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