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学美术教育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运用
【作者】 林兰芽
【机构】 云南省昌宁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民间文化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整个民间精神最重要的部分,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一方面更好地传承民间文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把民间传统文化运用于美术教学和创作中,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质量,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本文着重论述中学美术教学在民间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民间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中学美术;民间文化;传承与运用
中学美术教材汇集了各种风格独特的民间特色文化作品。在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平台,传播精华,能够让学生深入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美,充分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喜爱和敬仰之情,从而,教师又把民间文化运用于教学中,让民间文化融入美术创作中。
一、民间传统文化与中学美术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中学美术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更要通过艺术熏陶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也同样成为我们培养人文素养的好素材。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益处。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无数令人神往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间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间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应该互相融合,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特别要注意深入探索研究和利用身边的民间传统文化,这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例如:云南保山昌宁苗族服饰就是云南众多少数民间服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因远居西南边陲的边远山区,到目前为止原始保留相对比较完整,具有丰富的原始文化和历史文化信息,是苗族社会的历史记忆,是苗族社会崇拜观念、宗教观念、习俗等的原始文化的历史反映和艺术反映。这就是我们身边最好的教材。
二、在美术鉴赏中渗透民间传统文化,让民间文化精髓得到传承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美术鉴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美术鉴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传统文化,深入感受和体验民间文化的魅力,以便其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因此,在中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鉴赏古代玉器、陶瓷、建筑、青铜器、民族服饰等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例如:昌宁苗族服饰主要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耇街乡的苗族村寨。其原料主要为当地生产的火麻土布。当地苗族人民将火麻剥出的麻丝用手摇机纺成线,再用土织布机织成火麻土布。苗族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在麻布缝制成的衣裙上缝出各种图案,抒写出自己的梦想与渴望。一套完整的昌宁耇街苗族妇女“五彩盛装”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大小十八件套,被形象地称作“十八一朵花”。用色大胆是昌宁苗族服饰的显著特点,其色调以
红、黄、橙、白为主,并以刺绣取胜。通过苗族妇女在麻布上绣上色彩艳丽的各种图案经过拼接缝制而成的服饰,是集历史、美学、纺织、刺绣、音乐、美术、哲学、几何学于一身的民族服饰,被美誉为“活的《史记》”。2006年,以耈街“十八件套”苗族服饰为主组成的“昌宁苗族服饰”作为民俗系列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学生在深入了解民间文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充分发挥想象,把苗族服饰的设计、色调等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同时,也有利于让民间文化的精髓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在中学美术实践中渗透民间传统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运用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传承民间文化,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拓展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民间传统文化。
例如:老师则可以利用多个渠道,搜集关于苗族服饰图片,并进行整合处理,将其展示于有限的校园民族文化展示区间内。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甚至可以直接到苗族山寨去体验写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苗族服饰文化,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昌宁苗族服饰有着极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伴随着服饰工艺而产生的《种麻纺织调》、《纺织调》、《刺绣调》等是中华民间口述文学中的瑰宝。从昌宁服饰可以追溯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由此折射出苗族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对世界的认识。
昌宁苗族服饰集中反映了苗族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昌宁苗族服饰因制作精美,已逐渐产生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并具有开发的潜力,可称之为穿在身上的艺术。对苗族服饰的装饰纹样进行研究整理,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从苗族服饰的纹样、色彩入手,研究其审美意蕴,提炼可供借鉴开发的审美元素,把这些色彩搭配、制作工艺运用到美术教学和绘画作品创作中,同时也体现出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四、中学美术教学传承和运用民间传统文化的策略
为了让民间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和运用,我们需从各个方面去努力。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可以在中学美术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课程的比例,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堂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美术教学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活教材,如:我们昌宁县耇街的苗族服饰、大甸山青铜器、昌宁县大田坝发现青铜器等。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自觉地进行保护、传承和运用。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条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网络交流是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学科实际,加强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又注重发展创新,让学生在充分贴近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总之,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只有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通过将民族文化渗透到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因此,在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整个社会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促使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得到更好的传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永发.中国苗族服饰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
[2]王 伟, 曲艳玲.以云南昌宁苗族服饰为例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2 卷 第 2 期 2011.2
[3]刘怀芹.初中美术“民间文化之旅”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
[4]腾达.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5]杨虹.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资源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
[6]李小坤.中初中美术教育与民间特色文化关系 [J].青春岁月,2013(24)
【关键词】 中学美术;民间文化;传承与运用
中学美术教材汇集了各种风格独特的民间特色文化作品。在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平台,传播精华,能够让学生深入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美,充分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喜爱和敬仰之情,从而,教师又把民间文化运用于教学中,让民间文化融入美术创作中。
一、民间传统文化与中学美术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中学美术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更要通过艺术熏陶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也同样成为我们培养人文素养的好素材。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益处。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无数令人神往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间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间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应该互相融合,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特别要注意深入探索研究和利用身边的民间传统文化,这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例如:云南保山昌宁苗族服饰就是云南众多少数民间服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因远居西南边陲的边远山区,到目前为止原始保留相对比较完整,具有丰富的原始文化和历史文化信息,是苗族社会的历史记忆,是苗族社会崇拜观念、宗教观念、习俗等的原始文化的历史反映和艺术反映。这就是我们身边最好的教材。
二、在美术鉴赏中渗透民间传统文化,让民间文化精髓得到传承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美术鉴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美术鉴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传统文化,深入感受和体验民间文化的魅力,以便其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因此,在中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鉴赏古代玉器、陶瓷、建筑、青铜器、民族服饰等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例如:昌宁苗族服饰主要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耇街乡的苗族村寨。其原料主要为当地生产的火麻土布。当地苗族人民将火麻剥出的麻丝用手摇机纺成线,再用土织布机织成火麻土布。苗族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在麻布缝制成的衣裙上缝出各种图案,抒写出自己的梦想与渴望。一套完整的昌宁耇街苗族妇女“五彩盛装”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大小十八件套,被形象地称作“十八一朵花”。用色大胆是昌宁苗族服饰的显著特点,其色调以
红、黄、橙、白为主,并以刺绣取胜。通过苗族妇女在麻布上绣上色彩艳丽的各种图案经过拼接缝制而成的服饰,是集历史、美学、纺织、刺绣、音乐、美术、哲学、几何学于一身的民族服饰,被美誉为“活的《史记》”。2006年,以耈街“十八件套”苗族服饰为主组成的“昌宁苗族服饰”作为民俗系列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学生在深入了解民间文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充分发挥想象,把苗族服饰的设计、色调等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同时,也有利于让民间文化的精髓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在中学美术实践中渗透民间传统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运用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传承民间文化,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拓展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民间传统文化。
例如:老师则可以利用多个渠道,搜集关于苗族服饰图片,并进行整合处理,将其展示于有限的校园民族文化展示区间内。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甚至可以直接到苗族山寨去体验写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苗族服饰文化,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昌宁苗族服饰有着极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伴随着服饰工艺而产生的《种麻纺织调》、《纺织调》、《刺绣调》等是中华民间口述文学中的瑰宝。从昌宁服饰可以追溯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由此折射出苗族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对世界的认识。
昌宁苗族服饰集中反映了苗族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昌宁苗族服饰因制作精美,已逐渐产生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并具有开发的潜力,可称之为穿在身上的艺术。对苗族服饰的装饰纹样进行研究整理,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从苗族服饰的纹样、色彩入手,研究其审美意蕴,提炼可供借鉴开发的审美元素,把这些色彩搭配、制作工艺运用到美术教学和绘画作品创作中,同时也体现出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四、中学美术教学传承和运用民间传统文化的策略
为了让民间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和运用,我们需从各个方面去努力。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可以在中学美术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课程的比例,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堂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美术教学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活教材,如:我们昌宁县耇街的苗族服饰、大甸山青铜器、昌宁县大田坝发现青铜器等。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自觉地进行保护、传承和运用。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条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网络交流是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学科实际,加强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又注重发展创新,让学生在充分贴近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总之,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只有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通过将民族文化渗透到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因此,在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整个社会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促使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得到更好的传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永发.中国苗族服饰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
[2]王 伟, 曲艳玲.以云南昌宁苗族服饰为例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2 卷 第 2 期 2011.2
[3]刘怀芹.初中美术“民间文化之旅”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
[4]腾达.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5]杨虹.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资源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
[6]李小坤.中初中美术教育与民间特色文化关系 [J].青春岁月,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