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作者】 杨亚玲

【机构】 云南省昌宁县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充分发挥初中地理教学德育的功能,积极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增强中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地理教学的责任。
  【关键词】 环保意识教育;深挖教材;创新教学模式

  环保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蓝天”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直接关系着地球上每个人的命运,因此,环境保护成为新世纪、新时代的主题,好的环境需要靠全世界的关心、爱护。我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环保意识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地理教学内容包含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有一半以上的内容与地理相关,例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始终包含于地理教学中。在实际地理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地理教学应帮助中学生提高环保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环保观,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投身环保事业。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环保意识教育,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环保意识教育,学生逐渐形成对世界现状的危机感,激发对自己、对国家、对世界的责任感,自觉地思考环境与生存的联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途径等。通过环保意识教育,学生把自身与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树立全球意识,同时认识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奋斗。
  二、充分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把环保、人口、可持续发展等作为地理教学的重点,把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核心内容,树立学生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显得十分重要。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知识教育内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起因、现状和解决办法,揭示人—地关系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如《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的补充材料就讲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18亿亩: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中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不合理使用、乱占耕地的现象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才画出耕地保护的“红线”。
  2.道德教育内容。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即“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3.行为教育内容。
  学生并不是不懂环境知识,主要的问题是知识与行为脱节,不按照懂得的道理做。行为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地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环保事业。
  三、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加强中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
  1、利用各种资源,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环保教育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没有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得出恰当的结论。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存在多种解答方法,例如汽车的普遍使用是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里面,但是汽车的尾气排放,却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根源。冰箱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但是冰箱释放的氟氯烃却能造成臭氧层空洞。
  通过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处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2.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一切环境保护和改善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会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实践活动能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教学“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参观工厂,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
  如在教学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我县的造纸厂(现在已破产),有两个硅冶炼厂,带领学生去参观污染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学生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环保意识。带领学生去参观污水处理厂。
  (3)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我县就是“田园城市”,有“天堂”国家森林公园、澜沧江沿岸风景等。还有我县正在打造的四A级景区“茶韵公园”,这是同学们周末常去的地方,我们要带头爱护环境卫生、爱护花草,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4)结合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环保意识。
  如今年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昌宁县把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精心建设,科学管理,县城环境卫生水平大幅改善,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我县通过实施基础提标工程,实现了市场道路完好、农贸市场规范、车辆停放有序、城区公厕干净整洁免费开放、城区供水水质达标、垃圾密封清运并基本实现袋装化无害化处理。通过实施环境保护工程,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连日来,通过组织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和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形成了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每个学生也参与其中,大街小巷、房前屋后都有主动参加卫生清扫的身影,为昌宁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营造了良好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战略任务,需要广大师生长期的努力和坚持,采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地理课堂和生活中逐步渗透和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地理》.八年级上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