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学习兴趣
【作者】 期日丽曼
【机构】 新疆博州蒙古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习主动性也大大增强,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关系。作为生物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实验课、直观教具演示、开展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仅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多媒体应用于生物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七年级下册关于心脏的位置和形态,过去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除了用语言表达之外,主要靠演示心脏的挂图、模型及猪的心脏实物、让学生举起拳头表示大小和用手指在自已心脏的位置。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在荧屏上展示活动的人体图像,配合语言的讲解,指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通过心脏在三维空间作任意角度和方向的转换、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形态和数目的出现,再配合文字解释和有关声音,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接下来用一些经典习题给学生,他们能很轻松理解的。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节奏和应变都需要很高的技巧。
二、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物课本有大量的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对发现问题的讨论分析,从而提出假设。通过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实施方案,验证假设,从而得到结论,提高思维能力,激发兴趣。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种子萌发需要怎样的外界条件?哪些条件会影响种子萌发?不同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不同的外界条件?我把全班学生按4人一小组,让外宿生准备一些当地常见的种子,老师也准备一些种子,然后各小组自选3种不同的种子,提出本组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如种子是否需要光、水、肥料、土壤、空气、温度等条件?对其中的一个条件进行探究。设计对照实验,并根据本组实验方案选择所需的仪器、用具、材料对实验作出预测,在实验过程中做好记录。经过全班学生近25天的观察、分析、比较。得出不同的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不同,加深理解了课本的内容。学生们都很辛苦,但对活动很有兴趣。
三、利用实验操作,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对生物的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挂图和模型上,还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亲自实验的能力,以便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第一册“观察和实验的用具”时,我就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分组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在讲清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亲自操作怎样取镜、安放,怎样对光、调光,怎样观察、绘图。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仔细,而且学习兴趣高昂,轻松愉快。此外,在“蚕豆发芽实验”中,学生发现伸长区长得最快;在“家鱼解剖实验”中,学生发现了鲫鱼浮沉的秘密。在“二氧化碳检测实验”中学生发现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这些实验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引入探究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入大自然?”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定,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快感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五、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在《论语·子张》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点,才有思考创新。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例如:在讲授“蒸腾作用”之前,先提问:“大家都知道,种庄稼是要浇很多水的。有人统计过,一棵玉米一生中要吸收200千克水分。大家想想,植物吸收这些水分有什么好处?”如果学生能想到是用于生命活动,那就提供另一个题材:“据统计,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这样,必然引起学生思考: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经过讨论、猜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转变成了其他物质,如形成化合物;二是被重新排放到了植物体外。问题又来了,“这些水分不是被浪费了吗?植物为什么不少吸收点水分呢?”教师只要善于把握,营造问题,鼓励质疑。在摆出矛盾,不断激化矛盾的过程中,学生的矛盾心理、求解心理就会非常强烈,对对立的双方中的一方,就会产生怀疑,强烈的求知欲便随着浓厚的兴趣一起产生了。
六、结合生活实际,加强生物技术的应用教育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因此,在生物科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懂得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加强了生物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有趣味,个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展。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大胆的探索,勇于改革,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大幅度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多媒体应用于生物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七年级下册关于心脏的位置和形态,过去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除了用语言表达之外,主要靠演示心脏的挂图、模型及猪的心脏实物、让学生举起拳头表示大小和用手指在自已心脏的位置。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在荧屏上展示活动的人体图像,配合语言的讲解,指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通过心脏在三维空间作任意角度和方向的转换、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形态和数目的出现,再配合文字解释和有关声音,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接下来用一些经典习题给学生,他们能很轻松理解的。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节奏和应变都需要很高的技巧。
二、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物课本有大量的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对发现问题的讨论分析,从而提出假设。通过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实施方案,验证假设,从而得到结论,提高思维能力,激发兴趣。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种子萌发需要怎样的外界条件?哪些条件会影响种子萌发?不同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不同的外界条件?我把全班学生按4人一小组,让外宿生准备一些当地常见的种子,老师也准备一些种子,然后各小组自选3种不同的种子,提出本组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如种子是否需要光、水、肥料、土壤、空气、温度等条件?对其中的一个条件进行探究。设计对照实验,并根据本组实验方案选择所需的仪器、用具、材料对实验作出预测,在实验过程中做好记录。经过全班学生近25天的观察、分析、比较。得出不同的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不同,加深理解了课本的内容。学生们都很辛苦,但对活动很有兴趣。
三、利用实验操作,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对生物的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挂图和模型上,还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亲自实验的能力,以便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第一册“观察和实验的用具”时,我就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分组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在讲清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亲自操作怎样取镜、安放,怎样对光、调光,怎样观察、绘图。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仔细,而且学习兴趣高昂,轻松愉快。此外,在“蚕豆发芽实验”中,学生发现伸长区长得最快;在“家鱼解剖实验”中,学生发现了鲫鱼浮沉的秘密。在“二氧化碳检测实验”中学生发现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这些实验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引入探究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入大自然?”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定,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快感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五、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在《论语·子张》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点,才有思考创新。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例如:在讲授“蒸腾作用”之前,先提问:“大家都知道,种庄稼是要浇很多水的。有人统计过,一棵玉米一生中要吸收200千克水分。大家想想,植物吸收这些水分有什么好处?”如果学生能想到是用于生命活动,那就提供另一个题材:“据统计,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这样,必然引起学生思考: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经过讨论、猜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转变成了其他物质,如形成化合物;二是被重新排放到了植物体外。问题又来了,“这些水分不是被浪费了吗?植物为什么不少吸收点水分呢?”教师只要善于把握,营造问题,鼓励质疑。在摆出矛盾,不断激化矛盾的过程中,学生的矛盾心理、求解心理就会非常强烈,对对立的双方中的一方,就会产生怀疑,强烈的求知欲便随着浓厚的兴趣一起产生了。
六、结合生活实际,加强生物技术的应用教育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因此,在生物科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懂得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加强了生物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有趣味,个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展。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大胆的探索,勇于改革,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大幅度提高生物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