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调动学习之为 提升教学之能
【作者】 叶芙蓉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我们在学习名师时,会被名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形式所吸引,而缺乏对名师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深层次理解和感悟。名师是在怎样的学情、校情和教学背景下开展工作的?名师自身成长的历程和教育思想的积淀、研究方向又是怎样的?外在形式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在支撑?这些都需要学习者去体悟、学习,力求在思考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学形更学神,甚至抛开形式更好地发扬名师的教育思想,那么我们的学习也就会有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了。
【关键词】 学习名师;思考;学形更学神
调动学习之为、提升教学之能是学习名师的方向和目的。如何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既能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既现实而又具有挑战的命题。
名师之所以成“名”,一方面是因为名师有超越众多教师的、值得其他教师学习的、有推广价值和意义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是值得我们学习且有学习价值的;另一方面,名师的超越是因为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的、优于其他教师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思想,所以学习名师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教师之间在特定范围内的思想碰撞与交流。
学习名师的路上,妄自菲薄而全部照搬或固步自封而批评否定都是不正确的,应如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一样,首先全部拿来,再辨析、咀嚼、消化,最后因教制宜、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知己知彼,博采众家之长,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乃至教学思想,是为学习之真谛。
更多时候,我们在学习名师时,会被名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形式所吸引,而缺乏对名师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深层次理解和感悟。名师是在怎样的学情、校情和教学背景下开展工作的?名师自身成长的历程和教育思想的积淀、研究方向又是怎样的?外在形式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在支撑?这些都需要学习者去体悟、学习,力求在思考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学形更学神,甚至抛开形式更好地发扬名师的教育思想,那么我们的学习也就会有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了。
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我们都不能要求名师在短时间内或一本论著中将自己教学中的所有精华全部传授给学习者,而学习者也不可能在特定时间或特定著作中完全学到名师就与教学的精髓,更不可能将学到的内容复制粘贴,全部照搬照抄,这样既不符合学习的现实,也不符合学习的规律。向名师学习的最根本要义就是学习借鉴,提升能力,自我成长,因而学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 抱着接受的态度去学习
任何学习,一定都是带有思辨性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学又思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如学习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李积雄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单元主题教学法”,就应认真学习李积雄名师的成长经验、成功之处,不要因为是西部农村的教育名师而带着“也不过如此”“还不如我们学校”的想法去学习;反之,到发达地区学习全国优秀名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等,也不能带着“我们条件差,学了反正也用不上”之类的负面情绪去学习。既然有学习名师的机会,名师也愿意教授成功的经验,那我们就应该认真学习,把学习当做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成就自己的台阶,这样才会有所收获。反之,对名师顶礼膜拜、亦步亦趋也是不合适的,只要是名师讲过的,那就一点都不能违背,全部移植过来,这种罔顾自己教学实践的做法也是不合适的,甚至会背离学习名师的初衷。
二、 带着思辨的理性去学习
接受名师的思想、经验和做法,边学习边感悟:名师的哪些思想经验是与自己相契合的,为什么我没有做到更好?名师的哪些思想经验是我没有想到的,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和引领?名师的哪些想法和做法是我和一致的,为什么我不能够及时总结或科学提炼?名师的工作思路、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经历又能给我什么样的启发、激励或提醒?如学习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处处显现出思想光彩与魅力的40年的教学积累一定是深远厚重而独具特点的,只有在学习中认真研学、善于思考,将学习名师的过程与自己的学习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理性思辨,才会学到心里,落到实处,提高自己。
三、 用扬与弃的辩证选择去学习
名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是在名师特定的学校、特定的时间生长起来的,它具有值得推广学习的普遍性,也具有因地因时的特殊性。例如曾有青年教师跟踪于漪的3000多节语文课向她学习,收获颇丰。我们没有这样多的机会和名师近距离接触,只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实际来向名师学习。因此,对名师的学习也不能简单地囫囵吞枣,照抄照搬,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易于操作、可实现的内容;同时对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也要有科学的分析,理性审视名师经验,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和移植。
四、 带着留白的智慧去学习
更多时候我们总希望学习时间再长一点,再向名师多学一点,却为学习时间短、听讲座意犹未尽而苦恼。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正因为学习时间短,讲座内容少,我们没有听明白的、我们还想学一点的就必须自己去琢磨、思考和感悟,这就又给了我们实践自己教学特色的空间,学习反逼我们成长,或许,这懒妈妈的智慧也可以成为学习名师的妙招之一。
五、 专题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
由于地域、时间、工作条件等的限制,和名师面对面的专题学习机会是有限的,因而,将专题培训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是必要而现实的。可以在专题培训之前先对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有一定的了解,带着预习之后的问题去学习;也可以在专题培训、实地交流之后通过名师论著、名师课堂等渠道对名师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进而系统全面地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 落在实处是学习的根本目标
学习名师的最终目的是取人之长,用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来补己之短,发展自己,成就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名师有两个层面:一为让教师自己成为名师,用优秀的师资力量来完成肩负的给学生高质量教育的职业使命;二为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教育公平的福利。因此,如何将对名师的学习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让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等落在实处,真正让学习发挥出效能和作用,是学习名师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 学习名师;思考;学形更学神
调动学习之为、提升教学之能是学习名师的方向和目的。如何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既能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既现实而又具有挑战的命题。
名师之所以成“名”,一方面是因为名师有超越众多教师的、值得其他教师学习的、有推广价值和意义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是值得我们学习且有学习价值的;另一方面,名师的超越是因为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的、优于其他教师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思想,所以学习名师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教师之间在特定范围内的思想碰撞与交流。
学习名师的路上,妄自菲薄而全部照搬或固步自封而批评否定都是不正确的,应如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一样,首先全部拿来,再辨析、咀嚼、消化,最后因教制宜、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知己知彼,博采众家之长,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乃至教学思想,是为学习之真谛。
更多时候,我们在学习名师时,会被名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形式所吸引,而缺乏对名师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深层次理解和感悟。名师是在怎样的学情、校情和教学背景下开展工作的?名师自身成长的历程和教育思想的积淀、研究方向又是怎样的?外在形式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在支撑?这些都需要学习者去体悟、学习,力求在思考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学形更学神,甚至抛开形式更好地发扬名师的教育思想,那么我们的学习也就会有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了。
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我们都不能要求名师在短时间内或一本论著中将自己教学中的所有精华全部传授给学习者,而学习者也不可能在特定时间或特定著作中完全学到名师就与教学的精髓,更不可能将学到的内容复制粘贴,全部照搬照抄,这样既不符合学习的现实,也不符合学习的规律。向名师学习的最根本要义就是学习借鉴,提升能力,自我成长,因而学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 抱着接受的态度去学习
任何学习,一定都是带有思辨性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学又思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如学习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李积雄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单元主题教学法”,就应认真学习李积雄名师的成长经验、成功之处,不要因为是西部农村的教育名师而带着“也不过如此”“还不如我们学校”的想法去学习;反之,到发达地区学习全国优秀名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等,也不能带着“我们条件差,学了反正也用不上”之类的负面情绪去学习。既然有学习名师的机会,名师也愿意教授成功的经验,那我们就应该认真学习,把学习当做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成就自己的台阶,这样才会有所收获。反之,对名师顶礼膜拜、亦步亦趋也是不合适的,只要是名师讲过的,那就一点都不能违背,全部移植过来,这种罔顾自己教学实践的做法也是不合适的,甚至会背离学习名师的初衷。
二、 带着思辨的理性去学习
接受名师的思想、经验和做法,边学习边感悟:名师的哪些思想经验是与自己相契合的,为什么我没有做到更好?名师的哪些思想经验是我没有想到的,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和引领?名师的哪些想法和做法是我和一致的,为什么我不能够及时总结或科学提炼?名师的工作思路、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经历又能给我什么样的启发、激励或提醒?如学习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处处显现出思想光彩与魅力的40年的教学积累一定是深远厚重而独具特点的,只有在学习中认真研学、善于思考,将学习名师的过程与自己的学习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理性思辨,才会学到心里,落到实处,提高自己。
三、 用扬与弃的辩证选择去学习
名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是在名师特定的学校、特定的时间生长起来的,它具有值得推广学习的普遍性,也具有因地因时的特殊性。例如曾有青年教师跟踪于漪的3000多节语文课向她学习,收获颇丰。我们没有这样多的机会和名师近距离接触,只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实际来向名师学习。因此,对名师的学习也不能简单地囫囵吞枣,照抄照搬,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易于操作、可实现的内容;同时对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也要有科学的分析,理性审视名师经验,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和移植。
四、 带着留白的智慧去学习
更多时候我们总希望学习时间再长一点,再向名师多学一点,却为学习时间短、听讲座意犹未尽而苦恼。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正因为学习时间短,讲座内容少,我们没有听明白的、我们还想学一点的就必须自己去琢磨、思考和感悟,这就又给了我们实践自己教学特色的空间,学习反逼我们成长,或许,这懒妈妈的智慧也可以成为学习名师的妙招之一。
五、 专题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
由于地域、时间、工作条件等的限制,和名师面对面的专题学习机会是有限的,因而,将专题培训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是必要而现实的。可以在专题培训之前先对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有一定的了解,带着预习之后的问题去学习;也可以在专题培训、实地交流之后通过名师论著、名师课堂等渠道对名师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进而系统全面地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 落在实处是学习的根本目标
学习名师的最终目的是取人之长,用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来补己之短,发展自己,成就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名师有两个层面:一为让教师自己成为名师,用优秀的师资力量来完成肩负的给学生高质量教育的职业使命;二为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教育公平的福利。因此,如何将对名师的学习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让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等落在实处,真正让学习发挥出效能和作用,是学习名师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