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 熊 龙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汉江路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兼具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指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指的是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在经历探究解决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根据“综合与实践”的上述特点与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我校《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课题组初步摸索出适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问题引导,自主探究”五步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现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小学所学的数学知识绝大部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水平和心理个性,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触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问题,从而明确探究的方向。这一阶段,一要注意问题的合适性,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与学科课程内容相联系;二问题的难度要适中,便于实践,既能引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又能让学生经过一定的探究过程获得探究成果。如六年级上册《设计起跑线》,可以设计一个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在椭圆形跑道上怎样确定起跑线?五年级下册《打电话》,可以设计一个暴雪天气学校要求老师紧急通知每位学生第二天不上学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打电话通知用的时间最?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自己发现并提出的,教师设计的情境只不过是问题被发现的“药引子”,勾起了学生对生活的记忆,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二、自主分析,设计方案
  学生通过实践提出的问题,往往较生活化,猛一看觉得摸不着头脑,没有头绪,甚至认为较复杂,这时需要教师采用直观的教学段,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地分析问题,联系自己学过和知识把要研究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或者形成几个数学化的假设与猜想,从而设计出可以操作化的方案,以备下一步通过实践逐个解决与验证。《设计起跑线》,学生在提出在椭圆形跑道上怎样确定起跑线的问题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椭圆形跑道是由哪几段给组成的?两段弯曲的线是什么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怎样求每个跑道的周长?每个跑道的周长一样吗?从而逐步将问题转化成求圆的周长的问题,方案就可以设计成先采集每个跑道弯道处圆的半径,再求圆的周长加两段直道的和。不进行分析,没有经过数学化的思考的方案是没有根据的,是盲目的,也是不便于实际操作的。
  三、团队合作,实践研究
  “综合与实践”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最有效的办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为了避免操作混乱、效率低,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选好组长,指导组长合理分工与安排,谁主要操作,谁协助,谁记录数据并计算,组内讨时怎么发言,是一人主说其他人附议,还是按顺序轮流说,都要有具体安排。这一过程要提醒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交流,要动脑、动手、动口。这一过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要相信学生的研究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研究中充分积累感性认识,为后边形成正确的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集体交流,形成共识
  由于每组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研究能力不同,操作的材料与运作方法不同,会使各组的实践结果存在差距,使探究的结果与正确结论有一定的误差,并且每位学生经过上一阶段,都积累了一些感性材料,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说的欲望,这时老师组织全班同学集体交流,通过个体发言、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使一部分学生找到存在偏差的原因,修正并完善自己的认识,有理有据,使真理自现,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结论,再指导学生用合适、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述下来,作为共同的研究结论。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会运用到已学过的数学知识,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推理,有论证,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返回生活,解决问题
  任何结论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算是真理。实践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相对于学生探究的问题会有变化,学生经过前几步得出的结论与方法,再用于解决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既是巩固,形成稳定的数学方法,也会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使他在应用规律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化、补充对已得结论的认识。如《确定起跑线》中,在探究出标准跑道相邻两个跑道的长度相差7.66米后,再让生计算一下在标准跑道上800米、200米跑道的起跑线怎么设,象一些中小学校道宽是1米、直跑道只有50米的非标准跑道的起跑线怎么设,使学生更深入认识到,相邻两个跑道长度差是“2π×道宽”;再如:三年级上册《数字编码》在通过身份证号码、邮证编码探究出编码要根据所反映的信息数量分成相应码段,要思考每个码段要用几位数字表示,各码段按什么顺序连接等问题后,引导学生给本班学生编学号、给本小区住户编门牌号,通过不同的实际问题的锻炼,使学生形成正确而严谨的编码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态度。
  以上教学模式,以数学本体知识为依托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结合现实情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调动多种感官、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目的渗透数学素养,体现了”综合与实践”课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也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与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