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阅读与写作
【作者】 谢阳春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行。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同时写作又影响着阅读,对阅读起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 阅读;写作;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正因为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结合课文中的某一句式或某一片段的学习,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并借此培养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的习作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形式的“读写训练”灵活多样,针对性强,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话可写。
一、仿写训练
句式训练是学生习作表达的基础,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仿写,帮助学生掌握构句方式及其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1.句式仿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排比句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第3自然段中描写溪水流势的“时而……时而……时而……”句式进行句式仿写训练。可以提示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写乐队演出时的音乐的变化,也可以写一个调皮的孩子的一系列动作变化。此外,像拟人句、比喻句、夸张句、并列句等,我们都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训练。
2.段落仿写。课文中一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进行段落仿写的最好例子,也是阅读课上最好的读写训练点。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品味外,还应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学《广玉兰》一课的第3自然段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在同一株树上,广玉兰花开的各种形态。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当学生找到第一句时,我就进一步引导:围绕第一句话,作者描写了广玉兰花开的哪几种形态呢?当学生在文中画出“含羞待放” “刚刚绽放” “盛开” “完全凋谢”等词语时,我就让学生进一步说说作者是怎样分别写这几种花开的形态的?学生再次诵读文本,就能弄懂作者是抓住“鲜嫩”“可爱““纯洁”“成熟”等特点描述的,描写时准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开的形态写得很生动。而且,本段最后一句还用一个比喻句做了一个整体的描述,体现了从部分到整体的表达顺序。等到学生把这段话背诵下来,弄明白写作方法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开花的情形,把开花的不同形态写生动,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因为有章可循,学生写起来就不觉得困难了。
二、练习补白
文本内容中作者总会有意无意留下了许多空白内容,这是组织学生小练笔训练的极好机会。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丰富文本的内容,把书越读越“厚”。比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最后有一个自然段:“枪声响了。彭德怀向斜着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一段话,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我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彭德怀会向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这样续写:“枪声响了。彭德怀向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两行清泪从脸颊流了下来,嘴里念叨着:‘我的大黑骡子呀,为了革命,只能委屈你了啊!’”有的学生这样写:“此时此刻,却没有人看见,在他的眼角旁,有两行暖流静静地流了下来。彭德怀喊道:‘向大黑骡子致敬!’ ”这样的练笔,是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感情等因素所进行的再创造,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三、把准课文到习作的迁移
学生如何习得作文技能的基本能力?正确把握课文的表达特点,实现课文到作文的迁移,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管建刚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主张,这启迪我们要将阅读与习作有效联系,把准从阅读到表达的迁移点,真正实现阅读为写作服务,同时写作又促进了阅读能力提高的愿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莫高窟》一文,其行文结构和表达形式很有特色: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然后围绕这个特点展开具体描写。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十分值得借鉴。在教学中,坚持以文本特质为根本,培养学生行文构思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使得习作教学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行。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同时写作又影响着阅读,对阅读起着促进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习作方法,在习作中提升阅读能力,让阅读与习作在语文课堂上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知道写什么,懂得怎样写,从而喜欢上阅读与写作,变得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
【关键词】 阅读;写作;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正因为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结合课文中的某一句式或某一片段的学习,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并借此培养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的习作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形式的“读写训练”灵活多样,针对性强,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话可写。
一、仿写训练
句式训练是学生习作表达的基础,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仿写,帮助学生掌握构句方式及其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1.句式仿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排比句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第3自然段中描写溪水流势的“时而……时而……时而……”句式进行句式仿写训练。可以提示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写乐队演出时的音乐的变化,也可以写一个调皮的孩子的一系列动作变化。此外,像拟人句、比喻句、夸张句、并列句等,我们都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训练。
2.段落仿写。课文中一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进行段落仿写的最好例子,也是阅读课上最好的读写训练点。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品味外,还应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学《广玉兰》一课的第3自然段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在同一株树上,广玉兰花开的各种形态。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当学生找到第一句时,我就进一步引导:围绕第一句话,作者描写了广玉兰花开的哪几种形态呢?当学生在文中画出“含羞待放” “刚刚绽放” “盛开” “完全凋谢”等词语时,我就让学生进一步说说作者是怎样分别写这几种花开的形态的?学生再次诵读文本,就能弄懂作者是抓住“鲜嫩”“可爱““纯洁”“成熟”等特点描述的,描写时准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开的形态写得很生动。而且,本段最后一句还用一个比喻句做了一个整体的描述,体现了从部分到整体的表达顺序。等到学生把这段话背诵下来,弄明白写作方法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开花的情形,把开花的不同形态写生动,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因为有章可循,学生写起来就不觉得困难了。
二、练习补白
文本内容中作者总会有意无意留下了许多空白内容,这是组织学生小练笔训练的极好机会。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丰富文本的内容,把书越读越“厚”。比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最后有一个自然段:“枪声响了。彭德怀向斜着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一段话,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我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彭德怀会向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这样续写:“枪声响了。彭德怀向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两行清泪从脸颊流了下来,嘴里念叨着:‘我的大黑骡子呀,为了革命,只能委屈你了啊!’”有的学生这样写:“此时此刻,却没有人看见,在他的眼角旁,有两行暖流静静地流了下来。彭德怀喊道:‘向大黑骡子致敬!’ ”这样的练笔,是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感情等因素所进行的再创造,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三、把准课文到习作的迁移
学生如何习得作文技能的基本能力?正确把握课文的表达特点,实现课文到作文的迁移,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管建刚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主张,这启迪我们要将阅读与习作有效联系,把准从阅读到表达的迁移点,真正实现阅读为写作服务,同时写作又促进了阅读能力提高的愿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莫高窟》一文,其行文结构和表达形式很有特色: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然后围绕这个特点展开具体描写。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十分值得借鉴。在教学中,坚持以文本特质为根本,培养学生行文构思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使得习作教学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行。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同时写作又影响着阅读,对阅读起着促进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习作方法,在习作中提升阅读能力,让阅读与习作在语文课堂上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知道写什么,懂得怎样写,从而喜欢上阅读与写作,变得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