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化学
【作者】 赵玉霞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呢?进而让学生爱上化学这门学科?学生怎么才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老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在什么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我们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 培养兴趣;激发潜能;让学生爱上化学
从教20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课?能够轻轻松松学好化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呢?进而让学生爱上化学这门课?学生怎么才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老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在什么地位?现在我们的应试教育多以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我们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愉快的教育方法,它的实质就是尊重人的感情的教学,它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轻松愉快教学的尝试.。
一、从自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师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如师德修养、流畅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表达、大方得体的形象、良好的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等,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她)喜欢你这个人,同时,也喜欢上你的化学课。上九年级后,学生开始接触到了一门新的学科——化学,这门新功课学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套用,很多地方需要自己摸索,再加上九年级后,各门功课难度加大了,花在化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因此不容易学好。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生的化学课程的启蒙老师,要想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好化学,可以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上好化学启蒙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的时期,教师如果从第一节课起就激发和培养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乘胜追击,把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落实到行动上,就一定会事半功倍,取得好成绩。我在第一节上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物质、现象、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空瓶生烟,巧妙设疑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化学课的趣味性是成功的前提,有趣即是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某种方式表现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能吸引住学生。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第一堂化学课尤为重要,它背负着为学生开启化学之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任。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如果能把第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做好各种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九年级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化学学科教学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不仅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我在每一次的演示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都会安排一些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跟我一起共同完成实验探究,或者学生操作我在旁边指导;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并及时反馈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要利用这块阵地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大做文章。
(三)用幽默的课堂教学方式,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实验是生动有趣的,但化学原理和化学计算却是枯燥无味的。为了保持学生在实验中培养的兴趣,采取幽默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深思联想,也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诱发兴趣,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做一些化学游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分组互动游戏记忆;学酸碱的性质——与指示剂作用时,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变色游戏,在讲《常见的盐》,让学生扮演“苏打、小苏打、大苏打”苏氏三姐妹,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学生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也就对这节内容学得更好,掌握得更透。深入浅出的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愉悦的心理反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带着好心情走进课堂,把微笑写在脸上
我在学生时代,我就喜欢那些和蔼可亲、面带微笑的老师。自从踏上讲坛,20多年来我便努力坚持着做一个微笑使者。无论当天自己心情怎么样,在上课前我都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绝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愉悦的心情面对我的学生。每当我面带微笑走进课堂,给学生带来阳光般温暖的感觉,刹那间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我的微笑也会感染学生,让学生与我一起分享我的好心情,课堂教学也在清新欢快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可以设想,有哪位学生愿意看到经常一脸严肃、古板木讷而无趣的教师呢?事实证明,将微笑带进课堂,有利于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它似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效果随之提高。
三、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
自古以来,三尺讲台,就是教师挥洒激情的圣地,但也铸成了师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老师上课时站在讲台上就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而学生必须仰视老师,这无疑阻断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上课时,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零距离亲密接触”,和学生打成一片,增加和学生愿意学习的动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保持师生平等,充分展示老师的亲和力和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自然就会喜爱上化学课。
在一个宽松而融洽的氛围中,在吸引学生的目光的同时,抓住他们的心,学生因为喜欢我,喜欢我的教学风格,于是“爱屋及乌”也喜欢上了我的化学课。因为我深深地明白,我这样努力地表演,在不同的学生群体面前不断变换着不同的角色,那是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努力靠近这些孩子,他们会离我越来越远,离书本和课堂越来越远,最终远离我课堂的视线。
我在课堂教学中,在无需板书的时间,便常常走到学生中间组织教学,有时故意站在后进生的旁边看到他们不懂的,弯下腰来给学生指点,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实践证明,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和学生“零距离亲密接触”,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教学中去,效果是非常好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间的屏障,增进了课堂内师生和谐平等的气氛,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作好了积极的心理支持。
四、让学生觉得化学知识学有所用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多数知识都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教育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产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如在讲到空气的成分时,可给学生介绍空气的各种气体以及性质,然后推广到燃烧、保护气、节日里的霓虹灯的发光原理,最后再联系到现在高级汽车上配置的氙气大前灯的工作原理,再如酸碱盐的知识食盐,碳酸钠,苏打粉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让学生在化学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学以致用,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生活质量。
初中化学内容多,学习时间仅有一年,需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枯燥的知识死记硬背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我就讲这些知识跟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回家看看家里的药物说明书,保健品,饮料说明书,让他们利用网络媒体查询香烟的烟气、烤肉串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厨房油烟等等里的成分是什么等等。每当学完一个单元或一章后,应及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辨析等方法,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自己动手,运用列表归纳、分类概括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会归纳小结,注意知识积累与迁移。精心设计疑点,如近几年比较严重地沟油,有毒豆芽,塑化剂、问题奶粉等等食品安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火花,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认为,疑问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我在教学中,应经常发问:若是你,会怎么样?若是你,你会怎么解决这样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知识实在是太重要了。让学生在化学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
五、多管齐下,不断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原动力
1、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所以现代学习方式中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我们在利用问题组织教学时,应精心设计一些递进式“问题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状态,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提高思维能力,并形成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同一个问题可以设计成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去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面。
如在氢氧化钠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链:①氢氧化钠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提供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描述)②查阅资料了解:氢氧化钠有哪些性质?③氢氧化钠放置在空气一段时间后有无变化?有什么现象发生?质量有无变化?④怎么检验氢氧化钠放置在空气一段时间后产生了新物质?有什么现象发生?⑤探究氢氧化钠变质后该用什么物质去检验?能否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是否酸碱盐三类物质都可以用来检验氢氧化钠?分别会出现什么现象?⑥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没有变质、还是完全变质?⑦从氢氧化钠变质后的物质探究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分解了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激发了化学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时时处处发挥化学实验的灵魂作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理科各科课程标准都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因此借助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教师不能把动态的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去体验,在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中的与水反应现象时,可通过人们喝汽水打嗝的事实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喝汽水了会打嗝呢?打嗝的时候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分析汽水中二氧化碳是仅仅溶解在水中还是也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呢?也可以通过参照课本上的对比试验证明是二氧化碳,还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的物质使酚酞变红?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当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也应提供一些必要帮助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完成。教师在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时,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喂”、“畏”的不良习惯,主动在探寻“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3、也要不断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的表扬鼓励学生
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延长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老师还要想方设法使之持久。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表扬或肯定,都是他成功的标志,都是他前进的动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总之,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老师作为一个“有心人”培养出来的结果。要利用一切机会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使学生把兴趣转化为乐趣,进而转化为志趣,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后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培养兴趣;激发潜能;让学生爱上化学
从教20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课?能够轻轻松松学好化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呢?进而让学生爱上化学这门课?学生怎么才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老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在什么地位?现在我们的应试教育多以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我们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愉快的教育方法,它的实质就是尊重人的感情的教学,它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轻松愉快教学的尝试.。
一、从自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师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如师德修养、流畅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表达、大方得体的形象、良好的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等,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她)喜欢你这个人,同时,也喜欢上你的化学课。上九年级后,学生开始接触到了一门新的学科——化学,这门新功课学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套用,很多地方需要自己摸索,再加上九年级后,各门功课难度加大了,花在化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因此不容易学好。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生的化学课程的启蒙老师,要想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好化学,可以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上好化学启蒙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的时期,教师如果从第一节课起就激发和培养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乘胜追击,把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落实到行动上,就一定会事半功倍,取得好成绩。我在第一节上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物质、现象、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空瓶生烟,巧妙设疑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化学课的趣味性是成功的前提,有趣即是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某种方式表现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能吸引住学生。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第一堂化学课尤为重要,它背负着为学生开启化学之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任。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如果能把第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做好各种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九年级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化学学科教学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不仅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我在每一次的演示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都会安排一些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跟我一起共同完成实验探究,或者学生操作我在旁边指导;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并及时反馈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要利用这块阵地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大做文章。
(三)用幽默的课堂教学方式,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实验是生动有趣的,但化学原理和化学计算却是枯燥无味的。为了保持学生在实验中培养的兴趣,采取幽默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深思联想,也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诱发兴趣,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做一些化学游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分组互动游戏记忆;学酸碱的性质——与指示剂作用时,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变色游戏,在讲《常见的盐》,让学生扮演“苏打、小苏打、大苏打”苏氏三姐妹,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学生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也就对这节内容学得更好,掌握得更透。深入浅出的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愉悦的心理反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带着好心情走进课堂,把微笑写在脸上
我在学生时代,我就喜欢那些和蔼可亲、面带微笑的老师。自从踏上讲坛,20多年来我便努力坚持着做一个微笑使者。无论当天自己心情怎么样,在上课前我都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绝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愉悦的心情面对我的学生。每当我面带微笑走进课堂,给学生带来阳光般温暖的感觉,刹那间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我的微笑也会感染学生,让学生与我一起分享我的好心情,课堂教学也在清新欢快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可以设想,有哪位学生愿意看到经常一脸严肃、古板木讷而无趣的教师呢?事实证明,将微笑带进课堂,有利于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它似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效果随之提高。
三、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
自古以来,三尺讲台,就是教师挥洒激情的圣地,但也铸成了师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老师上课时站在讲台上就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而学生必须仰视老师,这无疑阻断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上课时,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零距离亲密接触”,和学生打成一片,增加和学生愿意学习的动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保持师生平等,充分展示老师的亲和力和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自然就会喜爱上化学课。
在一个宽松而融洽的氛围中,在吸引学生的目光的同时,抓住他们的心,学生因为喜欢我,喜欢我的教学风格,于是“爱屋及乌”也喜欢上了我的化学课。因为我深深地明白,我这样努力地表演,在不同的学生群体面前不断变换着不同的角色,那是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努力靠近这些孩子,他们会离我越来越远,离书本和课堂越来越远,最终远离我课堂的视线。
我在课堂教学中,在无需板书的时间,便常常走到学生中间组织教学,有时故意站在后进生的旁边看到他们不懂的,弯下腰来给学生指点,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实践证明,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和学生“零距离亲密接触”,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教学中去,效果是非常好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间的屏障,增进了课堂内师生和谐平等的气氛,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作好了积极的心理支持。
四、让学生觉得化学知识学有所用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多数知识都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教育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产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如在讲到空气的成分时,可给学生介绍空气的各种气体以及性质,然后推广到燃烧、保护气、节日里的霓虹灯的发光原理,最后再联系到现在高级汽车上配置的氙气大前灯的工作原理,再如酸碱盐的知识食盐,碳酸钠,苏打粉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让学生在化学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学以致用,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生活质量。
初中化学内容多,学习时间仅有一年,需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枯燥的知识死记硬背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我就讲这些知识跟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回家看看家里的药物说明书,保健品,饮料说明书,让他们利用网络媒体查询香烟的烟气、烤肉串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厨房油烟等等里的成分是什么等等。每当学完一个单元或一章后,应及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辨析等方法,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自己动手,运用列表归纳、分类概括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会归纳小结,注意知识积累与迁移。精心设计疑点,如近几年比较严重地沟油,有毒豆芽,塑化剂、问题奶粉等等食品安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火花,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认为,疑问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我在教学中,应经常发问:若是你,会怎么样?若是你,你会怎么解决这样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知识实在是太重要了。让学生在化学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
五、多管齐下,不断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原动力
1、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所以现代学习方式中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我们在利用问题组织教学时,应精心设计一些递进式“问题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状态,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提高思维能力,并形成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同一个问题可以设计成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去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面。
如在氢氧化钠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链:①氢氧化钠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提供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描述)②查阅资料了解:氢氧化钠有哪些性质?③氢氧化钠放置在空气一段时间后有无变化?有什么现象发生?质量有无变化?④怎么检验氢氧化钠放置在空气一段时间后产生了新物质?有什么现象发生?⑤探究氢氧化钠变质后该用什么物质去检验?能否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是否酸碱盐三类物质都可以用来检验氢氧化钠?分别会出现什么现象?⑥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没有变质、还是完全变质?⑦从氢氧化钠变质后的物质探究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分解了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激发了化学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时时处处发挥化学实验的灵魂作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理科各科课程标准都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因此借助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教师不能把动态的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去体验,在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中的与水反应现象时,可通过人们喝汽水打嗝的事实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喝汽水了会打嗝呢?打嗝的时候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分析汽水中二氧化碳是仅仅溶解在水中还是也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呢?也可以通过参照课本上的对比试验证明是二氧化碳,还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的物质使酚酞变红?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当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也应提供一些必要帮助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完成。教师在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时,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喂”、“畏”的不良习惯,主动在探寻“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3、也要不断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的表扬鼓励学生
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延长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老师还要想方设法使之持久。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表扬或肯定,都是他成功的标志,都是他前进的动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总之,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老师作为一个“有心人”培养出来的结果。要利用一切机会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使学生把兴趣转化为乐趣,进而转化为志趣,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后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