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抓实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探究
【作者】 扎西措
【机构】 青海省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学校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沃土,加强德育工作就是丰富培育方法,让学生在生活活泼的德育氛围和良好育人环境中自觉发挥德育主体的习得养成作用,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为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德育工作;抓实;实践方法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加强德育教育,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和思想品德的重要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的学校,强化德育工作既是责任所致,又是社会发展之需。那么学校如何担当学生的德育培育任务呢?又如何提高德育实效呢?我想走课堂德育、生活德育之路是为上策,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德育从教的几点感受吧。
一、转变德育观念,拓展德育途径
“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学校德育工作千头万绪,要想提高德育实效,提升育人质量,就得转变观念,拓展德育工作途径,充分发挥德育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以课堂德育为主导、以生活德育为主要形式,加强监督监测,让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显出实效。
(一)寓德于教,抓好课堂德育。各门学科教学都应以德育为首开展教学,要把融入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又特别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更要发挥培养学生品德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明了“怎么做”行为的同时,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努力提高学生的行为判断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减少强禁说教,空洞说教的做法,能否发挥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是小学德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将抽象性的德育知识化为形象的言行,让学生可学可仿。
(二)借助活动,开展常规德育。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是学校的常规活动,也是常态德育的最好活动载体。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活动进行育人工作。比如全校性大会、开学典礼、学生会、周一升国旗会等,我们可借此提出要求,还可表彰优秀,号召同学榜样学习。还有国庆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目,也是通过校会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更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二、优化德育方法,践行开放德育
实践德育,不仅要丰富德育途径,还要优化德育方法,摈弃“强制灌输”式的空洞式说教,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践行开放德育,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道义感、责任感,提高道德素养,规范日常行为。
(一)注重情感陶冶。如果说讲授、谈话、讨论等是一种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话,陶冶则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为暗示的德育方法。基本要求有:教育情境必须能够引人入胜,具有感染力;教师应当成为道德人格上的榜样一一陶冶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的主动参与可以使环境变成一种具有亲和力或亲切感的道德影响源。
(二)运用榜样示范。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特别希望找到具体的值得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学习,去模仿,所以榜样的教育意义更大。可以选择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历史上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同学中的好人好事、教师和家长等等为榜样都可以,但是教师要事先有周密计划,使学生明确向榜样人物学习什么,怎样联系自己的实际,应从什么地方学起,怎样逐步深入等。注意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上或学生一时的情感冲动上,要具体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开展多元评价,注重激励引领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除了教师引领,还应加大过程监督评价,激励学生更多方面或更多学生自觉规范日常行为,增强德育实效。
(一)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要把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即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分别由来自教师、家长、学生同伴、学生本人甚至包括社区成员等几方面的评价共同组成,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
(二)做到评价指标多样化。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和类型,让学生以多种变通的方式展现特定的学习内容,即通过学生自己的强项智能展现其所知所学,并通过让学生发挥所长,捕捉学生文化知识以外的技能与能力。如语言智能强项的同学可以故事、演讲、朗诵、征文比赛、计划制订、学期小结等形式为班级服务;音乐智能强项的同学可让他参与班级和学校各种歌唱比赛,组织班级开展文艺活动;数理智能强的同学,可以代表班级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帮助老师或班级进行数据统计,等等。这样,学生在评价时,有了更多元、更弹性的选择。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评价,使得人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学校德育纷繁复杂,我们要静心思考,大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德育氛围和优美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处处受教育、时时受感染”,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作用,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多措抓实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为未来合格公民奠基。
参考文献:
[1]郑海堤,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7年。
[2]郑东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
[3]姚小平,小学德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
【关键词】 小学德育工作;抓实;实践方法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加强德育教育,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和思想品德的重要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的学校,强化德育工作既是责任所致,又是社会发展之需。那么学校如何担当学生的德育培育任务呢?又如何提高德育实效呢?我想走课堂德育、生活德育之路是为上策,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德育从教的几点感受吧。
一、转变德育观念,拓展德育途径
“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学校德育工作千头万绪,要想提高德育实效,提升育人质量,就得转变观念,拓展德育工作途径,充分发挥德育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以课堂德育为主导、以生活德育为主要形式,加强监督监测,让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显出实效。
(一)寓德于教,抓好课堂德育。各门学科教学都应以德育为首开展教学,要把融入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又特别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更要发挥培养学生品德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明了“怎么做”行为的同时,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努力提高学生的行为判断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减少强禁说教,空洞说教的做法,能否发挥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是小学德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将抽象性的德育知识化为形象的言行,让学生可学可仿。
(二)借助活动,开展常规德育。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是学校的常规活动,也是常态德育的最好活动载体。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活动进行育人工作。比如全校性大会、开学典礼、学生会、周一升国旗会等,我们可借此提出要求,还可表彰优秀,号召同学榜样学习。还有国庆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目,也是通过校会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更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二、优化德育方法,践行开放德育
实践德育,不仅要丰富德育途径,还要优化德育方法,摈弃“强制灌输”式的空洞式说教,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践行开放德育,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道义感、责任感,提高道德素养,规范日常行为。
(一)注重情感陶冶。如果说讲授、谈话、讨论等是一种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话,陶冶则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为暗示的德育方法。基本要求有:教育情境必须能够引人入胜,具有感染力;教师应当成为道德人格上的榜样一一陶冶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的主动参与可以使环境变成一种具有亲和力或亲切感的道德影响源。
(二)运用榜样示范。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特别希望找到具体的值得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学习,去模仿,所以榜样的教育意义更大。可以选择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历史上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同学中的好人好事、教师和家长等等为榜样都可以,但是教师要事先有周密计划,使学生明确向榜样人物学习什么,怎样联系自己的实际,应从什么地方学起,怎样逐步深入等。注意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上或学生一时的情感冲动上,要具体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开展多元评价,注重激励引领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除了教师引领,还应加大过程监督评价,激励学生更多方面或更多学生自觉规范日常行为,增强德育实效。
(一)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要把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即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分别由来自教师、家长、学生同伴、学生本人甚至包括社区成员等几方面的评价共同组成,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
(二)做到评价指标多样化。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和类型,让学生以多种变通的方式展现特定的学习内容,即通过学生自己的强项智能展现其所知所学,并通过让学生发挥所长,捕捉学生文化知识以外的技能与能力。如语言智能强项的同学可以故事、演讲、朗诵、征文比赛、计划制订、学期小结等形式为班级服务;音乐智能强项的同学可让他参与班级和学校各种歌唱比赛,组织班级开展文艺活动;数理智能强的同学,可以代表班级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帮助老师或班级进行数据统计,等等。这样,学生在评价时,有了更多元、更弹性的选择。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评价,使得人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学校德育纷繁复杂,我们要静心思考,大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德育氛围和优美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处处受教育、时时受感染”,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作用,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多措抓实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为未来合格公民奠基。
参考文献:
[1]郑海堤,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7年。
[2]郑东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
[3]姚小平,小学德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