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
【作者】 唐和平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到完整的体育,由“终结体育”过渡到“终身体育”。本文主要探讨构建一个多功能、创新的体育课堂教学,力图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 体育教学;创造能力;培养策略
由于体育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开放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创设充分观察、思考、操作和表现的机会,它对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已成为体育教育的目标。
一、研究的理论构想
(1)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目标:摆脱传统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的束缚,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供培养创新能力途径,开发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二)实验对象:我校2016届小学生,共120人。
(三)实验时间:本实验始于2016年9月,止于2018年5月。
(四)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自然观察法。
(五)实验手段:
1.将2016届(3)班和2016届(4)班分别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
2.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任课教师、教材、课时和测试项目的标准相同。
3.实验班用创新性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对照班用传统教学法学习。
运用创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校场地环境、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及学生学习需要等,多角度地策划和制定单元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不同等级的综合评价标准,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从而探索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使创新教学理念能落实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三、结果分析
(1)因为两个班所采用的评价手段和标准的尺度不同,很明显:对实验班学生的评价是基于发展性的评价,学生能在综合而相对合理的环境中养成细观察、勤思考、爱实践的良好行为,为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各种创造能力提高了较广阔的空间。相反,对照班是单纯地沿用“一刀切”的手段去评价学生的能力,某种角度上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对照班的学生在测评的过程中只是单纯追求成绩的高低,而不能享受测评难度对自身带来挑战的乐趣,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纪律是中规中矩,对学生所取得的好成绩没有过多的评价,甚至有些还会妒忌,不能正确地评价他人付出的努力以及给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合理定位。
(2)通过自然观察法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的主动性,对技能知识的运用能力,体育活动的创造思维、拓展能力,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展现个人综合素质的能力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实验班的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由于学习的动机、兴趣和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大满足和肯定,因此他们所呈现的学习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的。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空间里,他们展现出来学习思维是活跃的,创新的意识是积极的,创造的能力是巨大的。
就如前面所列举的接力跑教学中,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展示他们日常各种常用的交接棒的技术,这是平时善于观察的结果。因为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师因势利导,用视频播放著名运动队在奥运田径比赛的精彩瞬间,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美好的构想能在实践中体验,学生们的潜能被激发,他们积极投入,乐于参与,勇敢拼搏,能坦然接受成败的事实。
(3)基于实验班的实验手段,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水平得以较全面的激发和提高。通过对六年级上学期50M、立定跳远的期末测试成绩比较显示,实验班的成绩高于对照班的成绩。学生们的求知欲在不断地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学习的创造能力就无处不体现在探究式的互动教学过程中,而这种能力的被挖掘和体现,又反过来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了他们的运动技能水平。
四、结语
根据体育教学所具有的鲜明特性,通过教师自身具有的超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符合学生在小学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每个人能力的被挖掘、被发现和被培养的方式不同,能力展现的时机也不同。因此,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具体的实际。
参考文献:
[1]张兴百.问题牵引教学——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典型问题的探讨[J].体育师友,2006(02).
[2]阚积彬.小学体育教学如何有效强化学生的素养[J].中華少年,2018(19).
【关键词】 体育教学;创造能力;培养策略
由于体育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开放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创设充分观察、思考、操作和表现的机会,它对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已成为体育教育的目标。
一、研究的理论构想
(1)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目标:摆脱传统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的束缚,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供培养创新能力途径,开发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二)实验对象:我校2016届小学生,共120人。
(三)实验时间:本实验始于2016年9月,止于2018年5月。
(四)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自然观察法。
(五)实验手段:
1.将2016届(3)班和2016届(4)班分别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
2.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任课教师、教材、课时和测试项目的标准相同。
3.实验班用创新性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对照班用传统教学法学习。
运用创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校场地环境、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及学生学习需要等,多角度地策划和制定单元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不同等级的综合评价标准,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从而探索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使创新教学理念能落实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三、结果分析
(1)因为两个班所采用的评价手段和标准的尺度不同,很明显:对实验班学生的评价是基于发展性的评价,学生能在综合而相对合理的环境中养成细观察、勤思考、爱实践的良好行为,为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各种创造能力提高了较广阔的空间。相反,对照班是单纯地沿用“一刀切”的手段去评价学生的能力,某种角度上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对照班的学生在测评的过程中只是单纯追求成绩的高低,而不能享受测评难度对自身带来挑战的乐趣,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纪律是中规中矩,对学生所取得的好成绩没有过多的评价,甚至有些还会妒忌,不能正确地评价他人付出的努力以及给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合理定位。
(2)通过自然观察法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的主动性,对技能知识的运用能力,体育活动的创造思维、拓展能力,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展现个人综合素质的能力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实验班的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由于学习的动机、兴趣和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大满足和肯定,因此他们所呈现的学习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的。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空间里,他们展现出来学习思维是活跃的,创新的意识是积极的,创造的能力是巨大的。
就如前面所列举的接力跑教学中,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展示他们日常各种常用的交接棒的技术,这是平时善于观察的结果。因为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师因势利导,用视频播放著名运动队在奥运田径比赛的精彩瞬间,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美好的构想能在实践中体验,学生们的潜能被激发,他们积极投入,乐于参与,勇敢拼搏,能坦然接受成败的事实。
(3)基于实验班的实验手段,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水平得以较全面的激发和提高。通过对六年级上学期50M、立定跳远的期末测试成绩比较显示,实验班的成绩高于对照班的成绩。学生们的求知欲在不断地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学习的创造能力就无处不体现在探究式的互动教学过程中,而这种能力的被挖掘和体现,又反过来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了他们的运动技能水平。
四、结语
根据体育教学所具有的鲜明特性,通过教师自身具有的超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符合学生在小学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每个人能力的被挖掘、被发现和被培养的方式不同,能力展现的时机也不同。因此,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具体的实际。
参考文献:
[1]张兴百.问题牵引教学——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典型问题的探讨[J].体育师友,2006(02).
[2]阚积彬.小学体育教学如何有效强化学生的素养[J].中華少年,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