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体验式作文教学——读写结合模式

【作者】 戴丽娜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文是孩子们日常的表达, 是他们小手的简单创造, 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这个美丽世界,也是他们眼中的璀璨见闻。对他们来说写作的基本凭证就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学生的世界、生活天地有多大呢?他们的写作内容总是单一,时常出现“江郎才尽”的尴尬境地。每当在办公室批改作文时, 办公室的老师们纷纷扼腕兴嗟:语文教学难, 而作文教学更是难中之难啊。 于是我一直在尝试与摸索作文教学, 不断总结经验。
  作文要“鲜活”
  体验式作文教学更注重的是大家的生活体验。在生活中大家对于鲜活的事物总是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与喜爱。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丰富素材的积累是写作的前提。当前选用的中学语文教材,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内容多结合实际生活,形式与体裁都适合中学生阅读,有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累积。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学多侧重于对文章的分析,忽视学生的阅读,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作者的深层涵义,素材的积累也相对薄弱。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遵循新课改要求,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实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自由阅读,将文本结合实际生活,深入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实现知识的内化,将文本内化为自己写作的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认知规律各有特色,而诸如此类的不同点,为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资源。这些都是我们作文鲜活的“保鲜剂”。
  作文要“微观”
  体验式作文教学中更要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大。事物的“大”,往往是通过其西部特征传达出来的,写得越细致,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也越利于体现主旨思想。我让学生课后再次朗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 感受那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的崇敬,催人泪下的永远定格的画面。让学生去感受平实如话的语言和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从读中悟,在写中体验感受。立意的高低,往往决定这中学生作文的成败。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小题材与大主题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在写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表现大主题。
  作文是“延伸”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是阅读成效的体现。现行语文阅读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可过多干预。单纯的读与思、缺乏议与论的阅读,都是徒劳。所以,无论是口头描述,还是书面写作,都是学生表达阅读认识的主要方式,这个表达过程是学生将自己观点与文本结合的过程,也是学生展现个性与才能的过程。通过写作,每位学生都会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而相互之间展开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实现互动与交流,让课堂上充满标新立异的观点,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入体会文本内容,提升阅读效果。在写作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可以终身受益的。现代社会信息日新月异,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则是阅读和写作,阅读与写作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贯穿始末。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性和必然性的特点。读与思是一个整体,未能深入思考的阅读,只会浮于表面、行于表象、流于形式,无法掌握其本质,无法感悟其精髓。多读书向来是老生常谈,但要写好文章这一点却是不能不谈。书读得多了,生命里面一些美好的本质就会显现出来,比如坚强,勇敢,理智等;书读得多了,整个人的修养、气质就会有很大的改观,文章的气质也自然会超凡脱俗,不同于写妈妈总是半夜送我去医院,写同学总是我误解了他,而他关键时刻不计前嫌,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写老师,要么半夜批改作业,要么雨中送我回家,要么给病中的我补课,写事,总是捡钱、让座、修桌凳,阅读是积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所以,阅读必须做到边读边思,养成阅读过程中记录阅读心得和感悟的习惯,实现知识的内化,深入掌握其本质,提高阅读的效率。利用写作,培养学生随时记录的良好阅读习惯, 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悟所思,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作文是“感观”
  生活体验中,青少年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看待周围的事物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相对于成年人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观察来思考世界。同时他们精力旺盛,好动,对一切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因此游山玩水,逗逗虫草,对于他们不仅不是件讨厌事,反而会醉心其中、乐此不疲。像宏观的景物如大漠碧海,高山草原,旭日东升,长虹西坠,总会唤起学生的崇高感;像微观的风物如桑蚕吐丝,虫化为蝶,蜜蜂采蜜,蜗牛挪移,总会唤起学生的惊奇感。 影片故事性趣味性更强,更是他们的最爱。试想,哪一位成年人不是从少时的影视片中成长起来的?与其限制不如指导观赏,将他们领向对真善美的追求,摒弃假丑恶,塑 造他们健全的人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文教学是一项潜移默化 的工作,教师不能急功近利,把成功完成一张试卷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新课改理念下,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意识到作文教学应担负着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重任。
  结语
  作文教学真是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 我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情,让他们在作文中能够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 规避“假大空”; 鼓励学生去感受生活, 丰富他们的文化积淀, 提高人文素质; 带领学生走近书本,让他们的心灵在书海中遨游。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 在体验中感悟,在阅读中品味,用小弦拉出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