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重视阅读方法,创造阅读条件——提高初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初探

【作者】 韩 波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以不同的阅历和经验去感受阅读的无穷魅力。阅读教学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 阅读方法;阅读条件;自主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的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我国的语文教育界都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彻底摒弃“灌入式”教学方法,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言功能发展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能读书的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能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这无疑会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即使是智力和基础稍差的学生,在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作用下,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迎头赶上。
  但在实际中,许多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一句话,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陈旧,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所致。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摒弃“灌入式”陈旧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实践,注重阅读技巧指导,以此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二、训练学生使用各种阅读方法技巧
  为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有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掌握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给学生介绍了以下几种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习作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例如我们在学习郭沫若写的《雷电颂》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内容,了解屈原的事迹,为学习本文打下基础。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流畅,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学生读课文时一定要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这样才会得到最真切最深刻的体会。在我们学习《丑小鸭》一课时,我就指导学生对小女孩擦然火柴的部分进行细读,细品,从丑小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现实生活的残酷痛苦。由此唤起孩子们对丑小鸭深深的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强烈的愤懑。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这种方法我一般是在学习篇幅较长的略读课文时,或在第一遍感知课文内容时建议学生采用。例如在自读《海底两万里》时,由于文章内容长,就让学生默读以便快速了解大意,感受人物特点,从中也受到教育。
  4.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写划的同时就留下了思考的痕迹。另外,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每学完一篇课文,就给学生勾画一些重点的、精彩的句段作为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抄在本子上,在早读时仔细品读,在日积月累中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求学生到书店读一些课外书以增加阅读量丰富知识并写两到三篇读后感作为假期作业。
  三、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1、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班级办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在实践中,开学时我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图书架上,学期结束时再归还给个人,新学期开始再更换新书。平时由班干部轮流负责管理,组织学生借阅。图书架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为了介绍图书,就采用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的方法,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家庭配合创设阅读条件。教师要和家长多沟通,让家长了解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的重要性。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并让学生家长监督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家、校结合共同努力让学生阅读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