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 何 荣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汉江路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就是基于课程标准,以小学语文学科阅读教学为研究平台,在深刻了解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多元理解的基础上,确定核心素养的内容,在对语文学科本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确立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突出学为中心、体现学科特征,从单纯重视知识传授转向关注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来。
  自2018年开始,我承担了区“国培计划”专家团队“送教下乡”的任务。结合我主持的市级重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我选择了三年级部编本语文上册23课《带刺的朋友》作为我“送教下乡”的示范课展示,由于很好地落实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的理念,注重在语文课堂上凸显语文要素,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课效果好,得到听课领导和听课老师们的好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于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一、凸显语文要素,发展语文能力
  在确定好上课的内容后,我认真研究了三年级部编本语文教材,发现三年级上册教材编写在课文数量减少、选文经典、联系生活、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基础上,单元语文要素的重点更加凸显,目标更加集中,要求更加明确,真正体现了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的“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为此,我领悟到语文学习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走近文本,走进文本。整节课,我抓住刺猬的聪明、机灵和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读——圈划——再读”的过程中体验。学生走进了文本,理解了文本,小刺猬的聪明机灵与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就通过朗读自然体现出来了。这让我体会到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并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体会文本,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刺猬的聪明、机灵和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小刺猬的喜爱与钦佩之情,从而能真真正正地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二、阅读与表达有机联系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重点讲了刺猬偷枣,在组织学生交流时,我重点抓住了课文第十自然段精彩的描写通过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句子,接着圈出表示刺猬动作的词,用简要语言概括刺猬偷枣的过程,层层推进,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习目标并说出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和体会,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这个段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我是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抓住重点词概括事情主要内容方面,力图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学会理解概括课文的的方法,将阅读与表达有机联系,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真正得到落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切体会到: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关注文本特点,选择与它适应的表达方式或方法;其次,在进行指向表达阅读教学时要关注年段和单元目标,教师备课时要大胆取舍,不用面面俱到;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情,做到先学后教。当前的阅读教学更多的还是指向课文内容,这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向表达,但不是唯一,指向表达要与年段统一,指向表达要有凭借。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是教师应该好好把握的。
  三、抓住“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一主线,做好“1+X”联读,实现有效的主题阅读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多读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采取“1+X”的模式,积极整合丰富的语文阅读文化资源,为语文阅读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这节课在结束时,我在“课外小书屋”环节给学生课外阅读推荐的书目是《带刺的朋友》四册套装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是对课文学习的有效延伸。语文课要实现有效的主题阅读,必须首先要明确“主题阅读”是什么?“主题阅读”是基于某一单元内容,大量阅读与之相关的课外拓展内容,来加深对于单元内容的理解,做到和自身体验的融会贯通。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阅读、亲子阅读和一般的课外阅读,主题阅读是依托教材,紧扣文本,对教材主题做适度的、有序的拓展,其“一主两翼”的教学策略,内涵是“以教科书为主,以课内教学为主”,这是“躯干”,依托“躯干”再展开两翼,就是与主题相关的读写训练和相同主题的经典阅读材料,因有两翼“躯体”才会飞翔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阅读”自然也是一种课程,体现课内外的结合,是课内学习向生活世界的拓展,向儿童心灵世界的适度延伸。要实现有效的主题阅读,首先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注重语文阅读内容的经典性、文化性,来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积极地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结合教学需要来开发阅读教材,打造课堂精品阅读书目,来有目的地推荐学生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去,让他们领略到阅读的喜悦和美妙,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灵境界和精神层次。作为语文老师应积极整合并开发语文阅读文化资料,为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总之,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我们语文老师应当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融入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有批判思考的思维者。同时,也提升每一位语文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文化素养,以及课程整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