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音乐对新入园幼儿的影响

【作者】 梁 蕾 孙 莎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直机关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生入园的哭闹现象是每位带小班老师头疼又心焦的问题,也是家长痛心的事情。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被很多人称作是“第二断奶期”可以说每一个孩子都带有“分离焦虑症”。实践总结,以好听的声音、优美的旋律、不同的音色,轻快的节奏等音乐吸引幼儿,比搂、抱、哄、安慰都有效果。音乐能让新入园的幼儿快速从情感上接纳陌生的老师、陌生的伙伴、陌生的环境。
  一、培养新入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要想用音乐吸引幼儿,就得培养新入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新入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我的做法是:
  1、多听
  让幼儿多听音乐,让他们具有一双听音乐的耳朵,才能帮助幼儿打开音乐的大门。每天清晨,当孩子们陆续来到时,我就播放欢快的《中外儿童歌曲联p昌30首》录音磁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中自由地活动、游戏;在进餐和午睡前,播放柔和、舒缓的乐曲来稳定幼儿的情绪;离园时,则用节奏轻快的轻音乐来欢送幼儿。这些音乐虽然只是一种环境气氛的渲染.但它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慢慢地孩子们也练就了一双善听音乐的耳朵。
  2、多欣赏
  音乐欣赏是幼儿感知、理解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优美的旋律勾画出诗一般的画面,把孩子们带进梦幻般的境界,常常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哼唱、手舞足蹈。我在教学活动中,先让幼儿听白然界的风雨声、流水声、鸟啼虫鸣声,以引起他们对周围生活中自然音的兴趣,随后再让幼儿听各种节奏乐,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3、利用民歌、民谣,提高幼儿的感受能力
  民间音乐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有地域之分、民族之分、时间之限,南方的音乐清新美丽,北方的音乐粗矿豪迈,维吾尔族的音乐诙谐有趣,蒙古族的音乐奔放有力,要让幼儿感受这么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我采用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幼儿的感受能力,跳出传统的听听唱唱的常规欣赏模式,从不同角度让幼儿自己去理解作品。
  二、通过音乐来转移新入园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情绪,拉近师生关系
  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
  优美的琴声、洪亮的鼓点,甚至有节奏的拍手都能短时间把孩子注意力吸引到一起。早晨,幼儿入园,设置情景,让幼儿寻找在哪发出的节奏声音,引发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周围环境。随着幼儿入园的时间,音乐形式每天都有新变化,让孩子不断探索。
  另外,组织新入园幼儿的活动以音乐活动为主。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玩,音乐的流动性、富有变化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恰恰迎合了幼儿的天性,满足了幼儿的欲望,给幼儿带来的快乐。幼儿找到乐趣情绪就稳定了,对新环境新事物就产生了喜爱,就良性循环起来,爱上幼儿园。
  为新入园幼儿选择的歌曲要求简单,歌词最好不断反复,填词容易。幼儿歌曲《我上幼儿园》,歌词很直白的讲述“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让孩子明白长大了都要上幼儿园,唱熟练后,可以把“问声老师早”改成“和老师抱一抱”;音乐游戏《找朋友》,我找小朋友做朋友,活泼、接受力强的幼儿找还在懵懂、迷茫的幼儿握手、敬礼、拥抱。拉近师生关系,消除幼儿之间的陌生感;律动《我爱我的小动物》,老师惟妙惟肖的模仿小动物有节奏的叫声,让孩子们新奇、快乐,最后创编“我爱我的小朋友,小朋友怎样笑,哈哈哈……”逗孩子开心快乐;歌表演《找小猫》,小朋友做小猫,老师做猫妈妈,一起随音乐玩起做迷藏的游戏,既促进师生关系,又能对刚入园幼儿玩游戏收放自如。
  《我的好妈妈》《走路》《开汽车》《大公鸡做早操》《小老鼠上灯台》《小花狗》《小手爬》《五指歌》《大西瓜》《小星星》《去郊游》《山谷回音真好听》《小娃娃跌倒了》《打电话》等等从动物到植物、从一日生活到天文地理我就是一部点唱机,随机播放;同时我又是口技演员,高低、粗细、强弱、老人、小孩的音质张口就来。
  三、音乐能促进新入园幼儿良好习惯的快速养成
  刚入园的幼儿意志力薄弱,不能主动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可是过集体生活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在没有人看护下养成良好的习惯。音乐在个性发展和集体规则冲突中恰好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孔子就说过,“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首先选择不同音乐作为信号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培养生活习惯。如:播放轻柔的《摇篮曲》,幼儿知道休息;播放节奏明快的《红星闪闪》,幼儿知道要户外活动;播放舒缓的《致爱丽丝》幼儿知道要安静吃饭了等等。让幼儿接受音乐的熏陶,从而让音乐指挥活动,比老师说教要有效得多。
  其次利用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等等音乐形式让幼儿模仿、掌握一定的行为习惯。如:《洗手歌》让幼儿边歌唱边模仿洗手动作,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小手拍拍》提高幼儿活动的注意力;《小小交通警》让幼儿遵守交通规则……
  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在自编自导自演。一首《学做解放军》的音乐,一会创编学做老爷爷老奶奶,一会学做某个动物,教育幼儿尊老爱幼,爱护小动物。《会跳舞的跳跳糖》我会添加几段歌词,会跳舞的大米饭、会跳舞的豆腐块,让幼儿不挑食,愉快进餐。
  四、音乐促进师生积极愉悦的情绪,让新入园幼儿个性得到施展
  音乐作用于老师,让老师心灵得到升华,一个会唱歌,被音乐包围的老师是不会用粗暴、厉声的语气对待孩子的,而是充满激情,富有童心的;音乐作用于幼儿,让幼儿娱乐,幼儿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情绪接纳事物。
  法国文豪雨果指出: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语言,还有一把是音乐。
  新入园幼儿计数、空间思维、动手、语言表达等都很弱,只有身体的表现力相对明显。音乐是用声音传播信息的,当幼儿听到铿锵有力的音乐就会踏步走,当听到优美的音乐就会做陶醉状,当听到欢快的音乐就会做蹦跳的小兔子,实际就是在表达内心的感受,宣泄自己的情感。
  给幼儿提供很多音乐调节自身的情感,轻快的音乐让幼儿放松,雄壮的音乐让幼儿振奋,优美的音乐让幼儿恬静,久而久之,完善了内心感受,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第二让音乐做为学习语言、科学等等教学活动的引子,让幼儿轻易掌握知识,体现“寓教于乐”的理念。
  第三给幼儿提供很多能发出声音的乐器,新入园的幼儿更多地掌握身体节奏,让幼儿大胆表现,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彻底张扬个性。
  回顾我的教学经历发现:因为采用音乐为主的教学方法,哭闹的现象少,时间短。这样带出的幼儿,性格都是活泼、开朗、有热情、非常阳光的。这些都是运用了以音乐为主的教学手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