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作者】 陈 彬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昭仁街道罗峪完全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过程。因此,集中而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创设情境;因材施教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爱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过程。而“小学语文教学,因其本身包含美感的特点,使它成为审美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多年语文教学,在此和大家谈一下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在教学中直观展示、引发学生审美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里描写自然美的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带领儿童沐浴在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中的有利条件。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感人的形象,这些形象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显现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学龄初期的儿童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发育已基本完成,虽然初步具备了审美感知的生理条件,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有限,审美感知的内容还较为贫乏,形象思维又占很大的优势,这些无疑影响了儿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要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力,教师应把音乐、绘画艺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受器官参与活动,使儿童身临其境地感知形象美。音乐和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文文字表达的不足,提高了儿童听觉和视觉的感受性,使儿童能敏锐地感知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形象。而这种利用听觉、视觉创设意境的审美教育方法特别适合于寓言、童话故事的教学。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就可以充分地发挥了音乐和图画的作用,教师可以在上这篇课文时,可以让让学生在听《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的同时让学生欣赏与这篇课文有关的图片,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听觉、视觉中达到美的享受,使学生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感受着如画般美丽的自然美,也让学生感受童年的乐趣,生活的快乐,是其更加热爱生活。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感性是审美教育的特点之一。高尚的情感可以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从“动之以情”出发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使之得到情感上的感染,情操品德上的陶冶,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唤起受教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刘腮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是说,不论是写还是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课文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体现着作者的是非评价和爱僧态度。而小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低,生活经验不丰富,缺乏亲身的感受,和作者的感情往往有一定的距离,读课文时常表现出“无动于衷”。这就要求教师力图缩短这一感情距离,设法将作者蕴含在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和自己从课文中所激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有效地迁移给学生,沟通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感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感受作者的情感。儿童生来并不具有美感体验,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儿童的思想感情进入作品所展示的优美意境中,才会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由情入理,收到陶情冶性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以热情的言行,激起学生高昂、愉快的情绪,诱发学习的内驱力。
三、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首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传情,以感动感。语文教学中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与情感紧密相联,是构成审美经验的极重要的心理要素。“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可以达到对现实发展规律的审美表现及自由把握。”想象力对儿童知识的获取和智力发展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净化儿童心灵之目的。如: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名篇佳作,有许多写景状物的精彩描写。教学中要引导儿童仔细领会,展开想象。如《桂林山水》第二段写水的“静”、“清”、“绿”,“静”可以启发儿童想象漓江水面宽阔平坦;“清”想象水之浅;“绿”想象漓江两岸柔媚的色彩。第三段写山的“奇”、“秀”、“险”、“奇“是平视远山;“秀”是俯看倒影;“险”是仰视危峰。借助语言,调动儿童想象,使桂林山水的美丽如在眼前,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习这样的课文,师生双方会共同体验到美好的景色,美好的情感,自然会想到作者的创造之美,想到透过这些景色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
总之,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过程。因此,集中而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创设情境;因材施教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爱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过程。而“小学语文教学,因其本身包含美感的特点,使它成为审美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多年语文教学,在此和大家谈一下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在教学中直观展示、引发学生审美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里描写自然美的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带领儿童沐浴在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中的有利条件。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感人的形象,这些形象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显现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学龄初期的儿童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发育已基本完成,虽然初步具备了审美感知的生理条件,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有限,审美感知的内容还较为贫乏,形象思维又占很大的优势,这些无疑影响了儿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要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力,教师应把音乐、绘画艺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受器官参与活动,使儿童身临其境地感知形象美。音乐和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文文字表达的不足,提高了儿童听觉和视觉的感受性,使儿童能敏锐地感知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形象。而这种利用听觉、视觉创设意境的审美教育方法特别适合于寓言、童话故事的教学。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就可以充分地发挥了音乐和图画的作用,教师可以在上这篇课文时,可以让让学生在听《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的同时让学生欣赏与这篇课文有关的图片,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听觉、视觉中达到美的享受,使学生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感受着如画般美丽的自然美,也让学生感受童年的乐趣,生活的快乐,是其更加热爱生活。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感性是审美教育的特点之一。高尚的情感可以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从“动之以情”出发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使之得到情感上的感染,情操品德上的陶冶,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唤起受教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刘腮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是说,不论是写还是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课文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体现着作者的是非评价和爱僧态度。而小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低,生活经验不丰富,缺乏亲身的感受,和作者的感情往往有一定的距离,读课文时常表现出“无动于衷”。这就要求教师力图缩短这一感情距离,设法将作者蕴含在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和自己从课文中所激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有效地迁移给学生,沟通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感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感受作者的情感。儿童生来并不具有美感体验,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儿童的思想感情进入作品所展示的优美意境中,才会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由情入理,收到陶情冶性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以热情的言行,激起学生高昂、愉快的情绪,诱发学习的内驱力。
三、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首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传情,以感动感。语文教学中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与情感紧密相联,是构成审美经验的极重要的心理要素。“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可以达到对现实发展规律的审美表现及自由把握。”想象力对儿童知识的获取和智力发展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净化儿童心灵之目的。如: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名篇佳作,有许多写景状物的精彩描写。教学中要引导儿童仔细领会,展开想象。如《桂林山水》第二段写水的“静”、“清”、“绿”,“静”可以启发儿童想象漓江水面宽阔平坦;“清”想象水之浅;“绿”想象漓江两岸柔媚的色彩。第三段写山的“奇”、“秀”、“险”、“奇“是平视远山;“秀”是俯看倒影;“险”是仰视危峰。借助语言,调动儿童想象,使桂林山水的美丽如在眼前,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习这样的课文,师生双方会共同体验到美好的景色,美好的情感,自然会想到作者的创造之美,想到透过这些景色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
总之,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过程。因此,集中而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