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古训“蒙以养正”对当今学前教育的指导意义
【作者】 张馨予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句话出自《易经》,它的意思是指从童蒙时代开始就施加正确的教育,这是培养圣贤的基本办法。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圣人,而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蒙以养正”的理念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是历久弥新,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幼儿教育的深远意义。
研究儿童教育,易经蒙卦是必须研究的。“蒙”是由卦象所取的名称,它的意思是蒙昧。用在人事方面,就表示天真无邪幼稚无知的幼儿。幼儿是接受学校教育的起始,对人的一生富有意义。如果不能在幼儿时期就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一个人很难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民谚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一个人成长的规律性。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形象、理想追求等等在三到七岁的时候就确定了。如果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这句话,我们就知道从小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三到七岁正是一个人在幼儿园学习的年龄段,因此“蒙以养正”是十分有必要的。
有趣的是,一句中国古老的谚语也引起了外国专家学者的重视。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卡斯比教授煞有其事地做了一份正儿八经的报告,报告称通过三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知他们长大之后是怎样的人。这份报告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幼儿教育工作者更是津津乐道。这份报告主要结论有:1.性格:三岁的时候是怎样的性格,长大成人之后依然是怎样的性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2.智商:儿童的大脑在三到七岁之间成长最快,三岁已经达到六成,七岁就已经定型;3.学习:三岁至七岁是一个人对未知世界最为敏感的年纪,学习收获最大,这个时期学习知识事半功倍;4.身高:三岁到七岁奠定一个人身体成长的基础,因此这个时期补充营养最为关键,过了这个村没有那个店,造成的损害将永远无法弥补。
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三岁到七岁这个阶段称为学前期,这正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教育孩子就能事半功倍效果翻番。所以,聪明的父母都知道在三岁到七岁这个节骨眼上多下工夫,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保证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对幼儿开展教育,再怎么提前都不会过头。这句话对学前教育工作很有启发性,在学术界已经达成一致的看法,那就是三到七岁是幼儿早期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意义重大,好处很多。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时间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科学检验证明,两到三岁是幼儿学习口头语言的黄金年龄,如果还要学习外语最好不要超出四到五岁,据说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不会把外语和本国语言相混淆。五到五岁半则是接受和理解数字概念的关键年龄。六岁是培养幼儿分辨大小、方位的最佳年龄,此时幼儿对大小、方位感知最强烈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一个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五岁前幼儿智力发展最为迅速。人类学家研究发现,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促成了人的智力或者心理。儿童的潜在能力是依照从强到弱递减规律而不是递增,也就是刚刚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假如刚生下来就施以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以使其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从他五岁的时候才施以教育,那么即使他接受的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他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如果到了十岁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他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近年来,我们很重视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在幼儿园开设识字课,不能给幼儿留家庭作业。但是,还有一种倾向可能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幼儿教师保姆化。本来是担负教育任务的幼儿园教师,不教孩子唱歌、跳舞和做游戏了,只是带带孩子和喂喂孩子吃饭、哄哄孩子睡觉。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肯定会耽误“蒙以养正”,所以幼儿教育小学化我们要反对,幼儿教育保姆化也要反对。
学前教育注重教和养并重,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之外,还要对儿童在生活方面加以照顾、抚养,使其智力发展的同时身体也得到健康成长。目前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主要设置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的课程。学前教育不能小学化,而应该以游戏为主,注重让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游戏中一边玩乐一边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让幼儿接受文化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使其受益终生。当然,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是有必要教一教,但千万不要喧宾夺主成为幼儿教育最主要的学习任务。最适合培养幼儿的方式是做游戏,玩中长智,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智商。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虽然不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并不是不关注孩子智力的发展。幼儿玩得越开心,智力就发展得越好。不会玩耍的孩子,将来一定是很另类的人。枯燥的说教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不适宜,对幼儿更是完全没有用。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情很重要,因为早期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小时候就具备好品行的孩子最有发展潜力?大方热情、心胸开阔、乐善好施、乐于助人,这样的孩子最有人缘几乎是人见人爱,将来一定会有比别人更多的锻炼机会。与此同时,这样的孩子求知欲强,思维非常活跃,行为习惯优于他人,今后学习效率更高。古诗说“润物细无声”,学前教育是一种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教育,不知不觉中造就了孩子健全美好的心灵,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幼儿园可以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有一所幼儿园把乱扔垃圾的社会问题引入校园,让幼儿观看垃圾成堆、苍蝇乱飞的视频后,教师询问幼儿这样的现象好不好。没想到孩子的判断不但完全正确,回到家还跟家长做起环保宣传。甚至看到家长乱扔垃圾,还会告诉自己的父母这样做是不对的。把乱闯红灯的现象引入幼儿园,看完视频就玩交通安全的游戏,孩子们很快就懂得红灯停绿灯行、走人行道要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交通规则,等到跟随家长坐车出行,竟然懂得提醒自己的父母注意遵守交通规则。有的人可能不听交警的规劝,但是对于来自自己年纪小小的孩子的规劝,无不怦然心动和牢记在心。连小小的孩子都知道的道理,自己怎么能不知道不遵守呢》现在经常有幼儿园组织幼儿到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让稚嫩的孩子给耄耋老人捶捶背揉揉肩,使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孝敬老人。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知道学前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生活、行为、卫生习惯。幼儿的可塑性最强,在理想教育的熏陶之下,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那些有了不良品性的孩子,我们要尽早纠正。 独生子政策之下的孩子,最不好的性格就是少爷公主脾气。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经常遇到几岁大的孩子大发脾气。这类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就会赖在地上或手舞足蹈,甚至说脏言恶语骂人,教师百般哄劝都难凑效,弄得教师筋疲力尽。管理理念先进的幼儿园,已经有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办法,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当幼儿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带他到专用的房间自行发泄,最后使自己平静下来。平静之后,教师再给予几句批评教育,效果就很好。
总而言之,及时地对幼儿施以正确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大关键。我们几千年前的祖宗就能看破的问题,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给予完美解决呢?蒙以养正,是我们幼儿教师的最大责任!
研究儿童教育,易经蒙卦是必须研究的。“蒙”是由卦象所取的名称,它的意思是蒙昧。用在人事方面,就表示天真无邪幼稚无知的幼儿。幼儿是接受学校教育的起始,对人的一生富有意义。如果不能在幼儿时期就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一个人很难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民谚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一个人成长的规律性。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形象、理想追求等等在三到七岁的时候就确定了。如果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这句话,我们就知道从小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三到七岁正是一个人在幼儿园学习的年龄段,因此“蒙以养正”是十分有必要的。
有趣的是,一句中国古老的谚语也引起了外国专家学者的重视。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卡斯比教授煞有其事地做了一份正儿八经的报告,报告称通过三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知他们长大之后是怎样的人。这份报告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幼儿教育工作者更是津津乐道。这份报告主要结论有:1.性格:三岁的时候是怎样的性格,长大成人之后依然是怎样的性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2.智商:儿童的大脑在三到七岁之间成长最快,三岁已经达到六成,七岁就已经定型;3.学习:三岁至七岁是一个人对未知世界最为敏感的年纪,学习收获最大,这个时期学习知识事半功倍;4.身高:三岁到七岁奠定一个人身体成长的基础,因此这个时期补充营养最为关键,过了这个村没有那个店,造成的损害将永远无法弥补。
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三岁到七岁这个阶段称为学前期,这正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教育孩子就能事半功倍效果翻番。所以,聪明的父母都知道在三岁到七岁这个节骨眼上多下工夫,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保证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对幼儿开展教育,再怎么提前都不会过头。这句话对学前教育工作很有启发性,在学术界已经达成一致的看法,那就是三到七岁是幼儿早期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意义重大,好处很多。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时间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科学检验证明,两到三岁是幼儿学习口头语言的黄金年龄,如果还要学习外语最好不要超出四到五岁,据说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不会把外语和本国语言相混淆。五到五岁半则是接受和理解数字概念的关键年龄。六岁是培养幼儿分辨大小、方位的最佳年龄,此时幼儿对大小、方位感知最强烈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一个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五岁前幼儿智力发展最为迅速。人类学家研究发现,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促成了人的智力或者心理。儿童的潜在能力是依照从强到弱递减规律而不是递增,也就是刚刚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假如刚生下来就施以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以使其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从他五岁的时候才施以教育,那么即使他接受的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他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如果到了十岁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他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近年来,我们很重视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在幼儿园开设识字课,不能给幼儿留家庭作业。但是,还有一种倾向可能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幼儿教师保姆化。本来是担负教育任务的幼儿园教师,不教孩子唱歌、跳舞和做游戏了,只是带带孩子和喂喂孩子吃饭、哄哄孩子睡觉。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肯定会耽误“蒙以养正”,所以幼儿教育小学化我们要反对,幼儿教育保姆化也要反对。
学前教育注重教和养并重,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之外,还要对儿童在生活方面加以照顾、抚养,使其智力发展的同时身体也得到健康成长。目前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主要设置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的课程。学前教育不能小学化,而应该以游戏为主,注重让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游戏中一边玩乐一边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让幼儿接受文化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使其受益终生。当然,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是有必要教一教,但千万不要喧宾夺主成为幼儿教育最主要的学习任务。最适合培养幼儿的方式是做游戏,玩中长智,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智商。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虽然不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并不是不关注孩子智力的发展。幼儿玩得越开心,智力就发展得越好。不会玩耍的孩子,将来一定是很另类的人。枯燥的说教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不适宜,对幼儿更是完全没有用。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情很重要,因为早期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小时候就具备好品行的孩子最有发展潜力?大方热情、心胸开阔、乐善好施、乐于助人,这样的孩子最有人缘几乎是人见人爱,将来一定会有比别人更多的锻炼机会。与此同时,这样的孩子求知欲强,思维非常活跃,行为习惯优于他人,今后学习效率更高。古诗说“润物细无声”,学前教育是一种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教育,不知不觉中造就了孩子健全美好的心灵,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幼儿园可以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有一所幼儿园把乱扔垃圾的社会问题引入校园,让幼儿观看垃圾成堆、苍蝇乱飞的视频后,教师询问幼儿这样的现象好不好。没想到孩子的判断不但完全正确,回到家还跟家长做起环保宣传。甚至看到家长乱扔垃圾,还会告诉自己的父母这样做是不对的。把乱闯红灯的现象引入幼儿园,看完视频就玩交通安全的游戏,孩子们很快就懂得红灯停绿灯行、走人行道要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交通规则,等到跟随家长坐车出行,竟然懂得提醒自己的父母注意遵守交通规则。有的人可能不听交警的规劝,但是对于来自自己年纪小小的孩子的规劝,无不怦然心动和牢记在心。连小小的孩子都知道的道理,自己怎么能不知道不遵守呢》现在经常有幼儿园组织幼儿到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让稚嫩的孩子给耄耋老人捶捶背揉揉肩,使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孝敬老人。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知道学前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生活、行为、卫生习惯。幼儿的可塑性最强,在理想教育的熏陶之下,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那些有了不良品性的孩子,我们要尽早纠正。 独生子政策之下的孩子,最不好的性格就是少爷公主脾气。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经常遇到几岁大的孩子大发脾气。这类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就会赖在地上或手舞足蹈,甚至说脏言恶语骂人,教师百般哄劝都难凑效,弄得教师筋疲力尽。管理理念先进的幼儿园,已经有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办法,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当幼儿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带他到专用的房间自行发泄,最后使自己平静下来。平静之后,教师再给予几句批评教育,效果就很好。
总而言之,及时地对幼儿施以正确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大关键。我们几千年前的祖宗就能看破的问题,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给予完美解决呢?蒙以养正,是我们幼儿教师的最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