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原则与具体方法

【作者】 王志梅

【机构】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干力量,笔者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原则与方法,以供借鉴参考。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原则主要是爱与严格相结合原则、相机原则以及防微杜渐原则,具体方法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及时纠正错误以及重视课堂提问。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施原则;具体方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道德与法治在初中课程设置当中占有一席之地,众多教师钻研其中,期待抽丝剥茧,成就教学之名。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运用。”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干力量,笔者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原则与方法,以供借鉴参考。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原则
  1、爱与严格相结合的原则
  杜郎口经验指出:“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发展学生。”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俗话说,平等是尊重,是伦理原则上的公正,但并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平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落实平等意味着将“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进行结合。
  教师要努力地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并不断积累爱与严格的经验以促进师生关系互动。某天上课铃响,笔者走进教室,看到底下一片混乱,忍耐再忍耐,最终在讲台上爆发了,第一次大声对着学生吼,全班安静得一根针掉下来也听得到。吼完之后,全班学生都看着笔者,或许他们都被“吓坏”了,因为这些学生平时总是说笔者太善良,没有发过脾气。从那之后,学生只要一听到上课铃声,都能自觉地在位置上坐好,拿出课本做好上课的准备。笔者认为,即使是爱的教育,有时候也要换一种更严格的方式,才能树立教师必要的威信。
  2、相机原则
  教师要学会利用教学契机,促成各种教学转变可能的成功性。笔者在第三单元第六课《“我”和“我们”》课堂教学当中,组织开展团体心理游戏。一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不怎么积极,经过慢慢的耐心引导,他们开始融入游戏。从“逢七不数”到“可怜的小猫”,现场的气氛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再到“人椅游戏”,由于某些学生不配合而没有成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正在考虑要怎样救场的时候,忽然看到教室后面墙上的奖状,这让笔者联想起班级的过去和现在,然后对学生们说:“你们就如同一盘散沙,怎么可能完成这种需要全班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游戏?你们回头看看墙上的奖状,再看看现在的你们,为什么过去那么优秀,现在却让人如此失望呢?”听完这些话,很多学生都低下头去,静静地不发一言。沉默过后,询问他们通过游戏失败收获到什么?他们齐声说了一句:“团结就是力量……”也许,有的时候,失败也是一种教育契机。那一瞬间,笔者发现自己获得另一种成功。
  3、防微杜渐原则
  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学生守则,让学生在身边熟悉的事例中体会道德与法治内涵。对于初中生,笔者建议引导他们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规则,同时在班级课堂教学管理当中制定相应的班规,随着实践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管理规定。以改变最常见的随地乱扔垃圾现象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学生随地乱扔的危害以及如何减少随地乱扔的措施;当发现某学生座位旁边出现垃圾时,就直接指出它来,紧跟着解决垃圾问题,这样就在班级里逐步形成不乱扔垃圾的氛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可以不断成长。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4]教师要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利用课外空闲的时间,教师主动与学生聊聊天,倾听学生的心声,收集相关的事例,然后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用一种幽默的方式作为具体事例举例,跟学生一起讨论。通过课堂讨论,交流碰撞火花,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捉住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学生,并贯彻到实践当中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
  2、及时纠正错误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某天,笔者在学校里遇到两个认识的学生,主动跟他们打招呼,没想到这两个学生居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随后,找这两个学生分别谈心,了解情况,进行相关的指导。在七上第三单元第六课《师生之间,走近老师》课堂教学上将此事作为“典型”询问遇到这件事的错误在哪里,引导学生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以实际行动学会尊师,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为老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下转第46页)(上接第47页)助。通过小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3、重视课堂提问
  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艺术。一个匠心独具的设问会十分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尽可能挖掘教材的知识点,理清教学思路,这样才能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其次,教师应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呢?第一,问题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知识水平,以便学生可以快速提取自身所储备的知识;第二,问题题意要清楚,措辞要精确、详尽,避免让人产生歧义;第三,根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设置不同问题。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原有的观念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固定点作用。因此,当导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应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疑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上课结束时,设置的问题应能对这堂课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并能衔接下节课程。第四,问题的呈现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导向教学目标。这样,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思路清晰明了,对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作用。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当学生对已学知识比较肯定,并对后面知识抱有好奇心的时候进行提问,能激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但具体实践中还要利用教师的智慧来抓住这个关键时刻。
  教育总处在变化之中,学生也在不断地成长,因而教师要因时因地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不断改善师生互动,共谱和谐教育之歌。教师,言传身教,多一点微笑,多一些耐心,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大多数的学生,需要“甜言蜜语”或者幽默风趣,所以因势利导,才能教会学生。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平凡的三尺讲台,绽放教学机智,促进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