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探小学段现行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作者】 张江萍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一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镜头一:课堂上,老师们苦口婆心地引导,孩子们专心致志地读着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钓鱼的启示》:“……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看着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似懂非懂的天真活泼样,老师心里热乎乎的。
  镜头二:周末,与朋友小聚,我认为“好人”的定义就是能用道德和法律自觉约束自己言行的人,朋友哈哈大笑我的落伍,说现在的字典里哪里还找得到“道德”一词?现在的“好人”的定义就是不违反法律的人啦!
  镜头三:周一的办公室里,老师们一个个唉声叹气,这位抱怨作业难改,那位吐槽课堂纪律一团糟,满脸的无奈:一周的努力全被两天的假给毁了!
  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五天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一个双休日,就由于社会和家庭的某些不良影响功效尽失。这就是教育界令人头疼的“5+2=0”现象。
  学校,家庭,社会应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实效?这个话题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寻求出路。作为一名教师,在当今教育界百花盛开的社会,我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感觉研究这个话题,太有必要啦。
  一、阳光教育常伴我们的孩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在教育理论方面,各位大师各抒己见,诸位小神如我等也一边探讨一边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更有一些完全不懂教育的无名人士胡说八道一通。熟人、书本、杂志、电视、网络、微信······?如此一来,孩子们蒙了,家长们却千万不能蒙了。我给家长们的建议是:让孩子做一个品德高尚,学习认真,身体健康的人永远是最阳光的教育。
  刚接手一个新班,孩子们告诉我:班上的小杰最调皮:上课爱吵闹,下课老惹事,天天欠作业。我没表态,走进教室,我告诉学生:同学们,你们的过去我一概不知,也不想知道。我现在看到的是一群可爱的朝气蓬勃的五年级小学生。然后我开始授课。小杰并不买我的帐,示威似的毛病不断。连续一个月,都是这种情况。我想到请家长,家长一见面连连道歉,说他父亲只要他长结实,考多少分无所谓。我告诉小杰母亲:从现在开始,我们双方都对他进行阳光教育。她表示一定配合。我把小杰叫进办公室,告诉他:我很想让你成为班上的优秀学生,但是你必须听我的,你愿意吗?他眼睛一亮,表示愿意。从此,我们开始了漫长的帮教活动。慢慢地,他变得没那么调皮捣蛋了。当然,坏毛病已经养成,要想彻底地改变,还需要长期坚持。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任何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可以把自己的职业分为四种,即简单的谋生和养家糊口的自然境界、获得一些名利的功利境界、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为了下一代的幸福的道德境界、自觉地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和长远利益而努力工作的天地境界。”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首先引导家长明白,进而让孩子们明白,长大后成为一个普通的自食其力的阳光少年才是上策.
  二、牵强教育不如随机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人尽知,却未必人尽做到。放眼四望,农村大量的年轻人涌进城里美其名曰赚钱养家,却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城里的年轻人或忙于名利,或沉迷麻将手机。发现孩子的成绩下降了,一顿臭骂;看到孩子一身的坏习惯了,一顿狠揍;孩子不如别家的了,唯余后悔。其实,这都是牵强教育惹的祸。我给家长们的建议是:牵强教育不如随机教育。
  记忆深处,曾带过这样一个学生:父亲是单位领导,每天忙于工作应酬;母亲工作轻松,无聊之余,沉迷麻将。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变得懒散贪玩,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开始对家长旁敲侧击,但家长们并没有引起重视。母亲一听说孩子的缺点,就一句话:“不听老师的话,叫你爸爸揍你!”话没落音,就急匆匆地奔赴麻将战场了;与父亲交流,还没开口,他就一脚踹了过去。我急忙阻止说:“现在,我不能不直话直说了。你们虽然是领导干部,但是这样管教孩子,不行。你们平时要多陪陪他,多与孩子交流······”他沉默一阵,说:“好,我回去跟他妈说说。”慢慢地,孩子上课变活跃了,我也卸下了一块大石头。
  是啊,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做人的道理,需要家长们时时关注,随机教育,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言教不如身教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做父母的,都要尽自己的责任,否则就是一种失职。孩子们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都非常缺乏,时刻需要父母的指点,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明辨是非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只讲道理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呈现在孩子的面前,这对孩子的教育更有效果。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为孩子做出表率。
  家长会上,一位中等生家长拉住我的手,请我传授秘诀:“小蕊的家长是怎么教孩子的?孩子怎么这么棒?您就(下转第50页)(上接第51页)告诉我吧!”我笑着说:“我也没有去过他家。我和小蕊妈妈是微信好友,我经常看见她在空间发的消息是,在家里陪孩子玩游戏,下棋,一起看书;周末带孩子去逛书店,舞蹈班;暑假全家去河里游泳;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赶快找我交流。所以,孩子确实一直很优秀。我想,她的秘诀呀,就是言教不如身教!”
  为人父母者,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同家教下的孩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作为父母,一定不要因为自己的言行之差给孩子的心灵涂上阴影,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四、不会教不如不教
  古人云:“无为而治。”瓦尔特·司各脱爵士曾说:“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近年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项目层出不穷,教育的理念也不例外。当我们面对这些不知所措时,我给家长们的建议是:不会教不如不教。在孩子们成功之前,他们需要积蓄足够的力量。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一样,他的身体里蕴藏着积蓄力量的精神,崇山峻岭赐予它丰富的养料,山丘为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云朵给它带来充足的雨水,而无数次的四季轮回在它巨大的根系周围积累了丰富的营养,所有这些都为它的成长提供了能量!所以,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终身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使他们的学识更加广博,胸襟更加开阔,也更能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班上晓宇同学一双大眼睛透着灵气,特别让人喜爱的是,懂事,成绩优秀。我一打听,他的父母不在身边,而是由来自农村的爷爷奶奶带着的,怎么就没有一点隔代的娇气任性?后来。碰到他的父亲,他们高兴地说:“老师,这得感谢您啊!家长会上,您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给孩子阳光教育。我们在电话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我听了,一阵感慨:这,不也是家校配合默契的成功案例么?
  我们教给孩子的应该是,永远保持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地汲取能够使自己继续成长的东西来充实他们的大脑。
  总之,我们引导家长们一定要明白的是,学校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它的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孩子们靠自己勤奋和坚韧劳动得来的知识最终变成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不久的将来。孩子们无需设备,无需书本,也无需按部就班的学习,知识也就转化成了一种才能,走到社会上,自然而然的就拥有了自觉地去其糟粕,汲取精华的能力,并在生活中处处散发迷人的正能量!如此,“5+2=0”现象必将不攻自破,消失殆尽!
  我想,这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构建的成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