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刘凤辉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伯劳镇新禾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本领。而且阅读题在各类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从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围绕着“阅”和“读”这两个字去做文章。为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创设读书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生对什么事情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们就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创设读书环境,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阅读兴趣,就要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喜爱读书的名言警句,让孩子孕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在班级中选好图书管理员,定期去学校的图书馆借书分发给孩子们借阅。让家长们利用假期陪孩子看书,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取到自己喜爱的书籍,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根据大纲和小学语文整改精神,在教学中,应该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以读、背、说、写为主要的活动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自动读书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此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去粗取精的一个过程。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二个意思: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阅读时,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认真探索、勤查字典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圈、点、勾、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发表议论、思考问题、背诵摘录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三、授予学生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人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激发的阅读兴趣并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需要保持、持久、稳定,因此需要教学生阅读的方法。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应着重教会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教师范读和情境教学,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儿歌比较多,教学生读儿歌,针对欢快的儿歌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读唱结合,低年级的孩子善于形象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环境中注情景,充分发挥畅游的作用,把故事、儿歌、民谚警句、绕口令、歌曲、情景对话等引进课堂,利用声音、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帮助阅读,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递自己的感受,在情境中体会语感,在自然的表达中学习语感。简短的课文,却有逗号、句号和问号,需要用不同的语气来把握朗读的声音高低,读出不同的感觉,这时就需要结合情境来理解。但是低年级学生不太理解教师的讲解,教师适时范读来给学生作引导,效果就会立竿见影。教师的语气轻重缓急能起到示范作用,在教师的范读下,结合文字、图画,文章表达的主题、人物的情操、有趣的故事情节被教师用抑扬顿挫、优美和谐的语调,以及准确的情感处理,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范读出来,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这样,在情境之中,在教师恰当准确的范读之下,学生找到了感觉,读起来语气自然而然就会有变化,朗读水平也会有提高。
2、从小培养小学生爱诵读古诗词的习惯。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句式整齐,韵律感强,琅琅上口,易读易记,深受人们喜爱。它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平时的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至两诗或词。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随时能琅琅上口,品读得有滋有味。
3、课堂精略读指导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语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帮助他们正确预测,有效推理。教师可以灵活的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先精读后略读,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就是大略地读,也就是博览群书,浏览涉猎。略读侧重于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精读与略读都是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式。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
4、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让学生读一些名著,每读完一本书,一篇好文章,要教给学生:想一想,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启发感受,及时总结方法、经验。如果只读不想,那读再多的书也是没用的,只能是浪费时间。再次,就是要做读书笔记。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5、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华罗庚曾经说过: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一般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都是喜欢阅读的学生,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因为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氛围,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经常性地“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美文大家读”集体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6、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昧,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人情明理的,古代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诵、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侓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7、制定计划,持之以恒
小学生的阅读往往是语言内容和形式的交替刺激中形成阅读愉悦感,但是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更容易受到内容刺激,因而减弱了对形式的刺激,所以他们经常被生动内容所吸引,而忽视了形式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说读书也会影响学生对语言丰富、敏锐的感受能力。因此制定阅读计划,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也就变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松紧程度,选择合适的读书的时间。最好每天有个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随心所欲。如果家长在家里也成为孩子的读伴,拥有共同语言,那么将会使孩子的阅读能坚持得更加持久,也更能保持阅读的新鲜感。
总之而言,始终不渝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帮助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就会慢慢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学生不仅会增长知识,也会更享受阅读所带给他们的无穷无尽的乐趣。这样才能帮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刘素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
[2]石雪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6年4月
[3]姜良华.谈阅读能力[J].教育,2018(18):5.
一、创设读书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生对什么事情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们就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创设读书环境,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阅读兴趣,就要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喜爱读书的名言警句,让孩子孕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在班级中选好图书管理员,定期去学校的图书馆借书分发给孩子们借阅。让家长们利用假期陪孩子看书,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取到自己喜爱的书籍,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根据大纲和小学语文整改精神,在教学中,应该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以读、背、说、写为主要的活动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自动读书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此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去粗取精的一个过程。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二个意思: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阅读时,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认真探索、勤查字典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圈、点、勾、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发表议论、思考问题、背诵摘录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三、授予学生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人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激发的阅读兴趣并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需要保持、持久、稳定,因此需要教学生阅读的方法。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应着重教会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教师范读和情境教学,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儿歌比较多,教学生读儿歌,针对欢快的儿歌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读唱结合,低年级的孩子善于形象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环境中注情景,充分发挥畅游的作用,把故事、儿歌、民谚警句、绕口令、歌曲、情景对话等引进课堂,利用声音、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帮助阅读,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递自己的感受,在情境中体会语感,在自然的表达中学习语感。简短的课文,却有逗号、句号和问号,需要用不同的语气来把握朗读的声音高低,读出不同的感觉,这时就需要结合情境来理解。但是低年级学生不太理解教师的讲解,教师适时范读来给学生作引导,效果就会立竿见影。教师的语气轻重缓急能起到示范作用,在教师的范读下,结合文字、图画,文章表达的主题、人物的情操、有趣的故事情节被教师用抑扬顿挫、优美和谐的语调,以及准确的情感处理,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范读出来,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这样,在情境之中,在教师恰当准确的范读之下,学生找到了感觉,读起来语气自然而然就会有变化,朗读水平也会有提高。
2、从小培养小学生爱诵读古诗词的习惯。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句式整齐,韵律感强,琅琅上口,易读易记,深受人们喜爱。它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平时的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至两诗或词。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随时能琅琅上口,品读得有滋有味。
3、课堂精略读指导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语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帮助他们正确预测,有效推理。教师可以灵活的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先精读后略读,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就是大略地读,也就是博览群书,浏览涉猎。略读侧重于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精读与略读都是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式。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
4、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让学生读一些名著,每读完一本书,一篇好文章,要教给学生:想一想,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启发感受,及时总结方法、经验。如果只读不想,那读再多的书也是没用的,只能是浪费时间。再次,就是要做读书笔记。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5、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华罗庚曾经说过: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一般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都是喜欢阅读的学生,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因为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氛围,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经常性地“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美文大家读”集体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6、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昧,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人情明理的,古代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诵、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侓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7、制定计划,持之以恒
小学生的阅读往往是语言内容和形式的交替刺激中形成阅读愉悦感,但是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更容易受到内容刺激,因而减弱了对形式的刺激,所以他们经常被生动内容所吸引,而忽视了形式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说读书也会影响学生对语言丰富、敏锐的感受能力。因此制定阅读计划,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也就变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松紧程度,选择合适的读书的时间。最好每天有个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随心所欲。如果家长在家里也成为孩子的读伴,拥有共同语言,那么将会使孩子的阅读能坚持得更加持久,也更能保持阅读的新鲜感。
总之而言,始终不渝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帮助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就会慢慢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学生不仅会增长知识,也会更享受阅读所带给他们的无穷无尽的乐趣。这样才能帮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刘素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
[2]石雪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6年4月
[3]姜良华.谈阅读能力[J].教育,20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