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探讨
【作者】 杨再伦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尤为重要,它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并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但现阶段的教学过程完全没有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目标,某些教师还采用传统老旧的教学方法,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教学观念还比较普遍,局限了学生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的“死读书”,难以将所学所用真正发挥到实际生活去,故而,找寻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还能够在了解生活本质的基础之上提升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因此,教师应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内容,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一、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课堂之中,教师仅仅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则会体现出加强的局限性,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教学素材,并将其导入到课堂当中,帮助学生在教材内容与生活素材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在课外多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道德和法治在课堂上所学的终究只是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来更好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例如:在学习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完理论知识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之行,或者进行公园环保活动,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事件,体验生活事件,并认真分析生活事件,最终再与教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又能让学生得到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创设实际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对于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这种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因为在现代社会道德缺失的现象很普遍和广泛,而且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学生们并不能够及时的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正是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所以对于这些初中学生也是如此,在选择过程中他们会受到实际环境的影响,导致自己的判断出现误差。所以说创设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发的将自己融入事件,学会自主思考,这对于他们学习道德课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现在常见的老人“扶不扶”问题,人们的选择无非两种,义无反顾的救人和犹豫之后的退缩。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们真正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在自己自身权益不受威胁的情况下帮助他人,让自己在真实的情况下做出不留遗憾的选择,这才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对于法治的学习也是如此,当下人们法治意识浅薄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人们没有实际的处理过自己面对法律的问题,他们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并没有及时的想到可以用法律武器去维护,反而会因为某些舆论因素导致自己权益受害,所以说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学生们自发思考,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展开生活化课外体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想要全面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教师应注重课外体验教学活动环节,课外体验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的延伸,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且为学生的生活添加色彩,起到加深与巩固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目的。在日常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分别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通过情境再现使学生在课外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沟通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维护秩序”一课讲解时,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体验不同岗位应具备的岗位职责,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法治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五、关联生活实际导入课堂
在初中阶段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道德教育手段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律基本意识,基于生活化的教育思维展开教学,因而需要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便于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忠犬八公在车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待主人回家的感人故事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八公早上将教授送到车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却没能等到教授而一直默默坚持不懈等待主人的感人画面,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波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是无法用言语所表达的,教师只有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情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
六、创新生活化教学方法
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科学的方法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在“知行合一”方面取得突破。对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思考,努力探索出一条更加科学的生活化教学方法。由于生活化教学属于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可以完全采取生活化的方式,而是要与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优化和组合,我将生活化教学与互动教学、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以及课前指导、课后辅导进行有效结合,使生活化教学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了能够使生活化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我还高度重视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在多媒体PPT课件当中添加了很多真实、生动的图片、文字、视频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投入,而且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促进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学科教材知识内容,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就要求现代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务必要重视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翠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加强人文价值教育的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2]陆雁平沙.《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问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还能够在了解生活本质的基础之上提升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因此,教师应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内容,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一、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课堂之中,教师仅仅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则会体现出加强的局限性,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教学素材,并将其导入到课堂当中,帮助学生在教材内容与生活素材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在课外多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道德和法治在课堂上所学的终究只是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来更好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例如:在学习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完理论知识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之行,或者进行公园环保活动,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事件,体验生活事件,并认真分析生活事件,最终再与教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又能让学生得到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创设实际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对于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这种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因为在现代社会道德缺失的现象很普遍和广泛,而且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学生们并不能够及时的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正是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所以对于这些初中学生也是如此,在选择过程中他们会受到实际环境的影响,导致自己的判断出现误差。所以说创设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发的将自己融入事件,学会自主思考,这对于他们学习道德课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现在常见的老人“扶不扶”问题,人们的选择无非两种,义无反顾的救人和犹豫之后的退缩。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们真正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在自己自身权益不受威胁的情况下帮助他人,让自己在真实的情况下做出不留遗憾的选择,这才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对于法治的学习也是如此,当下人们法治意识浅薄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人们没有实际的处理过自己面对法律的问题,他们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并没有及时的想到可以用法律武器去维护,反而会因为某些舆论因素导致自己权益受害,所以说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学生们自发思考,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展开生活化课外体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想要全面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教师应注重课外体验教学活动环节,课外体验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的延伸,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且为学生的生活添加色彩,起到加深与巩固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目的。在日常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分别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通过情境再现使学生在课外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沟通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维护秩序”一课讲解时,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体验不同岗位应具备的岗位职责,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法治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五、关联生活实际导入课堂
在初中阶段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道德教育手段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律基本意识,基于生活化的教育思维展开教学,因而需要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便于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忠犬八公在车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待主人回家的感人故事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八公早上将教授送到车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却没能等到教授而一直默默坚持不懈等待主人的感人画面,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波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是无法用言语所表达的,教师只有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情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
六、创新生活化教学方法
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科学的方法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在“知行合一”方面取得突破。对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思考,努力探索出一条更加科学的生活化教学方法。由于生活化教学属于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可以完全采取生活化的方式,而是要与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优化和组合,我将生活化教学与互动教学、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以及课前指导、课后辅导进行有效结合,使生活化教学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了能够使生活化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我还高度重视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在多媒体PPT课件当中添加了很多真实、生动的图片、文字、视频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投入,而且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促进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学科教材知识内容,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就要求现代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务必要重视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翠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加强人文价值教育的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2]陆雁平沙.《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问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