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政治学科资源整合应用初探

【作者】 郭广科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贞元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政治课程主导强化“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教育。课程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各类素材,但由于城乡差别、学生实际、教学理念等因素,存在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混乱、挖掘不够深入、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此文就针对资源整合应用进行交流。
  【关键词】 初中政治;资源整合;自身资源;教材资源;时政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必须要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改变传统的教学状况。具体来说,要加强对相关教学资源的收集,深挖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落实道德实践;注重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凡是对教学有帮助的都可以拿来利用,从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更好的整合。那么如何对初中政治学科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此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自身资源
  现代课程之父泰勒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个体的表现、师生间发生的故事、教师的教育教学做法、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故事、生生之间的故事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必要因素。这些资源来自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好奇感、尝鲜感、极易调动学生思维的关注点、兴奋点,便于吸引学生迅速回归课堂,激发探究分享的热情。同时这类教学资源开发起来比较便利,成本低,使高大上的课程更接地气、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时,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先抛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二十年后你和同学聚会的情景。接着我将我自己在读书时期的照片和毕业二十年后同学聚会的照片进行对比,当照片展现的时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的热情。我顺势引入新课,真正的友谊就是不管时空如何改变,你我都会心意相通,那么如何让友谊之树常青呢?在轻松而充满怀旧的氛围中自然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在建立友谊和呵护友谊环节,将平时拍摄的本班同学照片进行了展示,同学们看到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照片,热情高涨,我又抛出问题:大家在照片中就像一个大家庭,家庭的成员总有磕磕碰碰的时候,那么我们又要怎样做才能避免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呢?学生合作探究之后,分享交流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探究非常成功。此外,我还在平时用手机拍摄相关的校内教学资源,如:食堂男女生分开就餐图片进行青春期内容的教学;校内不文明现象来讲解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信等道德品质等等,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整合挖掘教材资源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摒弃“教教材”的做法,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教材观,教材不仅是课程的载体和课程资源的集群性文本,而且是规范和引导教学的范例性工具。但是因为城乡的差别,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别,教材中的很多资源并不适合所有老师和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分析教材,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材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的资源要有取舍并补充完善,使之符合我们自己实际的教学需要。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加强宪法监督》时,我通过设置宪法监督初相见、公职人员须当先、全体公民齐努力三个板块,以时政链接、以案说法、诵读宪法等活动为主,整合教材的活动栏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本课重难点。比如:教材中的潘洪斌案在纪录片《法治中国》中有相关的解说,且本案例体现了怎样加强宪法监督的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追加了一个问题,更好利用了教材的案例。我还展示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检查官侯亮平就职宣誓片段。让学生集体宣誓,同时,结合教材介绍新誓词,体现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时代性。通过庄严的仪式,让学生体验宪法宣誓的一种仪式感和庄严感,让学生对宪法的尊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同时督促自己在生活中积极践行宪法。这样将教材的相关资源进行了整合和挖掘,教学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合社会热点时政资源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会通过诸多渠道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手机、电视、网络、图书等方式对各类社会现象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不同程度地将自身融入社会生活。充分利用时政资源,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社会生活内容结合,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我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前开设“新闻三分钟”活动,每节课让两位学生轮流上台阅读热点新闻并进行简短的评论,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国家好,大家才会好》时,我播放了时下热映的电影《战狼2》中最令人血沸腾的片段——主人公手臂套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带领大家越过交战区,安全抵达目的地。老师据此追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电影的故事反映了什么事件吗?然后,我继续播放了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利比亚撤侨事件》,引导学生通过倾听和讲述中国故事,感受和弘扬中国精神,这让课堂气氛进入高潮,有的学生热泪盈眶,老师顺势小结: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会生活得更美好,从而认识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树立国家利益观,养成维护国家利益的习惯,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公民的基本义务》时,我介绍了近几年年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展示了其中的片段,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震撼,感受自觉履行公民基本义务的意义;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八课《公平正义的守护》时,我选用了央视3.15晚会的记者调查,看到不法商家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黑暗,学生深受震撼。老师进而引导: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调查,更多是出自记者内心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正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利用这些时政资源,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学以致用,提高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总之,初中政治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体系,最为关键的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思路,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用好、用活各种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大课堂,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真正培养会生活、会做人、会创新的全面发展个体,最终落实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张丽波《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吉林日报》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