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黎守亮
【机构】 广西那坡县德隆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相对于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小学数学是比较枯燥沉闷的,能沉下心来学习数学的学生相对较少。古人说“好者能精”,大意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都是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经验的、教学成绩显著的教师,都知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性,也都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类教师懂得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设计有兴趣、有启发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兴趣勃勃,最终迷上了数学,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经有30多年,感觉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教学经验,现在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以此为“引玉”之“抛砖”,引来名家一起探讨,使大家获益匪浅。
一、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它从生活中来,自然离不开生活实际,因此有人说“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生活材料中发现数学的规律,进而去发现、去探索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认真挖掘数学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学习情境。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习中得到展现,让学生学到知识后感到的愉悦,那将是教学成功的一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得以激发,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自然而然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举一个例子,在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堂课时,我知道小学生对生活当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非常熟悉,于是就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注意。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说得滔滔不绝,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顶点、棱等等特征都被学生提到了。这个不足为奇,因为学生对箱子、柜子、魔方等等正方体、长方体的物品太熟悉了,轻而易举就能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各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和多少条棱,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很容易的就被学生掌握,教师的教学目标不知不觉中已经达成。从这堂课我认识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什么本领,而在于教师如何激励、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来,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来掌握知识”。
二、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在动手实践过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经验进行操作、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一旦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获得了成功,就一定有很大的成就感,并且感到十分欢乐。在学习《折扣》这个内容时,我班上的学生上演了一场“购物”活动。同学们在购物中,尝试到购物时打折扣所带来的优惠,在“售货员”和“顾客”的交易中,不仅理解了折扣的意义,也领会了折扣的计算方法,不知不觉中,有关折扣的知识已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得到领悟并掌握。老师最后再明确折扣的概念,如何在购物时计算出打折后所需的金额,理清折扣与百分数的关系,把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这样这节课的内容大家也学得差不多了。学生学得开心,学得也省心。
三、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体验获得感
根据心理学的说法,任何人都需要获得成就感,年轻气盛、好胜心强的学生更甚。一个学生,如果他从来没有经历过学习的喜悦,从来没有体验过战胜困难的舒爽,那么他是不幸的。苏霍姆林斯基似乎曾经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都要认真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获得知识所带来的欢乐。记得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时,在引导同学们讨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这三个分数到底有什么关系?谁能用例子说明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经过学生一段交流之后,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差、课堂上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许艳花犹豫着该不该举手时,被我发现了,我抓住这个机会,心想一定让她获得成功。于是,我鼓励她谈谈自己的观点,可是没想到,她一站起来,吱吱呜呜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个时候,其他同学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学生蠢蠢欲动开始嘲笑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开始显示出也不耐烦的神情,埋怨她耽误了大家的学习时间。可我还是坚信,刚才她如果没有要说的观点,她是不会想举手的,如果让她失去说的机会,以后,她可能再也不会再敢举手了。于是,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微笑的对她说:“你会成功的!”也许是我的一再鼓励,她终于拿出手中的一张纸,纸的一半涂上了颜色,她还给大家做了演示,用这张纸对折一次再对折,接着再对折,然后展开,而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也就是说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相等。她的回答,给同学们极大的启发,也给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游戏又是充满情趣学生最感兴趣,自然容易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都会充分调动感官,包括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理解。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激活之后,他们的探索欲望是极其强烈的,探索的结果一定会叫人大喜过望。
学生在游戏中以具体、形象地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使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我让两位同学每人各拿一只美丽蝴蝶图的一半,两人各拿天安门城楼图的一半……几位同学都发给几张图形的一半。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先请拿一半只蝴蝶的同学先上台,再让拿另一半只蝴蝶的同学上台,两位“好朋友”一起上台后,我开始引导全班同学观察两人所拿的两半边蝴蝶有什么特点。有个别学生反应特别快,马上举手回答:“这两半只蝴蝶拼起来是一只完整的蝴蝶。”有个别更厉害:“这两半只蝴蝶是一样的,哦,但方向不相同。”“对,如果从剪开的中间线对折,这两半只蝴蝶是完全重合的。”……看着大部分同学找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针对同学们的发现,我因势利导,提出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在接着的游戏中,同学们很自然的总结出了对称轴的特征。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为教学而教学,必须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懂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个性,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变为乐园,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愉快学习。
一、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它从生活中来,自然离不开生活实际,因此有人说“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生活材料中发现数学的规律,进而去发现、去探索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认真挖掘数学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学习情境。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习中得到展现,让学生学到知识后感到的愉悦,那将是教学成功的一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得以激发,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自然而然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举一个例子,在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堂课时,我知道小学生对生活当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非常熟悉,于是就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注意。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说得滔滔不绝,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顶点、棱等等特征都被学生提到了。这个不足为奇,因为学生对箱子、柜子、魔方等等正方体、长方体的物品太熟悉了,轻而易举就能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各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和多少条棱,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很容易的就被学生掌握,教师的教学目标不知不觉中已经达成。从这堂课我认识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什么本领,而在于教师如何激励、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来,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来掌握知识”。
二、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在动手实践过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经验进行操作、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一旦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获得了成功,就一定有很大的成就感,并且感到十分欢乐。在学习《折扣》这个内容时,我班上的学生上演了一场“购物”活动。同学们在购物中,尝试到购物时打折扣所带来的优惠,在“售货员”和“顾客”的交易中,不仅理解了折扣的意义,也领会了折扣的计算方法,不知不觉中,有关折扣的知识已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得到领悟并掌握。老师最后再明确折扣的概念,如何在购物时计算出打折后所需的金额,理清折扣与百分数的关系,把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这样这节课的内容大家也学得差不多了。学生学得开心,学得也省心。
三、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体验获得感
根据心理学的说法,任何人都需要获得成就感,年轻气盛、好胜心强的学生更甚。一个学生,如果他从来没有经历过学习的喜悦,从来没有体验过战胜困难的舒爽,那么他是不幸的。苏霍姆林斯基似乎曾经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都要认真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获得知识所带来的欢乐。记得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时,在引导同学们讨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这三个分数到底有什么关系?谁能用例子说明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经过学生一段交流之后,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差、课堂上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许艳花犹豫着该不该举手时,被我发现了,我抓住这个机会,心想一定让她获得成功。于是,我鼓励她谈谈自己的观点,可是没想到,她一站起来,吱吱呜呜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个时候,其他同学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学生蠢蠢欲动开始嘲笑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开始显示出也不耐烦的神情,埋怨她耽误了大家的学习时间。可我还是坚信,刚才她如果没有要说的观点,她是不会想举手的,如果让她失去说的机会,以后,她可能再也不会再敢举手了。于是,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微笑的对她说:“你会成功的!”也许是我的一再鼓励,她终于拿出手中的一张纸,纸的一半涂上了颜色,她还给大家做了演示,用这张纸对折一次再对折,接着再对折,然后展开,而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也就是说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相等。她的回答,给同学们极大的启发,也给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游戏又是充满情趣学生最感兴趣,自然容易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都会充分调动感官,包括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理解。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激活之后,他们的探索欲望是极其强烈的,探索的结果一定会叫人大喜过望。
学生在游戏中以具体、形象地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使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我让两位同学每人各拿一只美丽蝴蝶图的一半,两人各拿天安门城楼图的一半……几位同学都发给几张图形的一半。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先请拿一半只蝴蝶的同学先上台,再让拿另一半只蝴蝶的同学上台,两位“好朋友”一起上台后,我开始引导全班同学观察两人所拿的两半边蝴蝶有什么特点。有个别学生反应特别快,马上举手回答:“这两半只蝴蝶拼起来是一只完整的蝴蝶。”有个别更厉害:“这两半只蝴蝶是一样的,哦,但方向不相同。”“对,如果从剪开的中间线对折,这两半只蝴蝶是完全重合的。”……看着大部分同学找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针对同学们的发现,我因势利导,提出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在接着的游戏中,同学们很自然的总结出了对称轴的特征。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为教学而教学,必须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懂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个性,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变为乐园,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愉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