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者】 青措卓玛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城关寄宿制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引入课堂,这样就能增强学生体验和感悟。教师如果只是用语言讲解,学生不会有太深的感触,将生活化直观的呈现到他们面前,对给学生多重感官带来冲击,对于他们心理对有一定震撼,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会更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道德,体会到道德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学习中就会自觉践行,在生活中成为拥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

  新课改所注重的不是改变教学内容,而是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作为主导者与参与者,应学会自主思考知识内容,从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本文主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对生活化的小学思想品德进行实践与思考。
  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问题
  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教师都是完全照搬教材内容讲解,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的是说教的方法,枯燥乏味的说教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是一个被动接受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会去思考,对思想品德内容认识和理解停留在表面,学习过程中没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样就不能吸收和内化德育内容,在生活中做不到知和行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另外,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存在着脱离生活和社会的问题,导致学生出现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社会责任感也比较低,导致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没有形成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必备品格,影响他们未来进步和发展。
  2、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途径
  2.1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素材回归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知识相对枯燥,教师若只进行表面的思想品德教学,很难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解,更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同,需要教师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活化知识内容,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素材回归生活,进一步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目标还包括加强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无论在生活或学习中都做到独立自主,教师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与情感态度。例如,在教学“我的成长足迹”这一刻课程内容时,教师应活化课程知识,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回想自己的成长足迹,感受成长中的变化,反思自身的不足,珍惜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感谢教师的教诲。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将自己成长中的变化表述出来,其他学生也对此产生了感同身受的心理,更直观的感受到心里的变化情况。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在学校所留下的成长足迹,通过生动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童年的珍贵以及小学校园的美好,教师应在课程结束之后,布置课后作业,使每位学生回家之后感恩家长在自身成长中的付出。
  2.2创建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行业的深入改革,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了解到自身教学科目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意义。思想品德课程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包含着很多丰富又生动的知识内容。教师在教学思想品德知识时,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创建生活化的场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展开学习,并感受课程内容所带来的教育意义[1]。例如,在教学“生活中讲规矩”这一刻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个故事情景,故事内容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偷,笔者不仅在内容中表述了生活中讲规矩的重要性,更在结尾称赞了小偷的机智与灵巧,使小偷在看到文章内容时,能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及时改正,向正确的道路迈进。在讲述故事之后,课堂氛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可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对学生提问“学校又制定了那些规则呢?”以及“这些规则又存在哪些好处呢?”等问题,学生通过故事内容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紧接着教师可以使学生以情境表演的方式展示生活中的规则,有一组学生表演的是交通规则,通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相结合,使课堂中教学变得更加生活化,呈现出良好的教育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2.3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价值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本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根本,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细致观察生活,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对教材知识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从点滴入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教材中描述的知识,进行实践学习,将生活化学习落实到实处[2]。例如,在教学与家乡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应提前使学生进行预习,仔细观察当地的山水,并对家人或其他人进行访问,了解当地山峰的名称以及形状走向等,山峰中存在哪些植被,当地又存在哪些河流。使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以及仔细观察,对家乡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加强交流,通过深入的沟通,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知识内容,更加热爱家乡,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想品德课堂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意识与学习状态。
  综上所述,是对新课标背景下生活化的小学思想品德进行实践与思考。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性格特点,通过创建生活情境,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素材回归生活,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小学思想品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分析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J]. 周石球.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1)
  [2]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思考[J]. 周显枢.  江西教育. 2017(15) 
  [3]小学思想品德课程60年(1949-2009)[J]. 翟楠,薛晓阳.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3(04)
  [4]浅析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模式与方法[J]. 谭锦.  文学教育(中).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