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主问题,让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

【作者】 柏丽华

【机构】 云南省昆明市云铜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一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因为教学过程的延伸是依靠提问来进行和支撑的。但如果是大量的过多、过细、过浅的“问”,会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被繁琐的提问肢解后,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让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有的趣味,也让语文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做好“主问题”的创新设计,让提问更有效,将有助于提升语文的课堂效率。
  那什么是“主问题”呢?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设置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称为“主问题”,也可以称为“上位问题”。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能够起到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者问题。我国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是这样概述“主问题”的:“主问题”是指对阅读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活动”。或者说,“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还可以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借助主问题,教学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效率就会明显的提高。
  一、明确单元教学目标,让提问有的放矢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按课文内容来编排单元的,即一个单元的主题相对集中。以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来编排教材,编者试图通过一个单元板块实现某一方面主题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相对完整的体验或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对某一课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关照单元整体,以单元的一组教材为一个意义板块,在整合教材资源及课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六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分别是“长征组歌”、“爱国情怀”、“至爱亲情”、“江山多娇”、“人与环境”、“高新科技”,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吃透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以突破单元的教学重点。
  在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四篇文章中,“体悟人物的爱国情感”是单元教学的重点。我在设计《始终眷恋着祖国》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之心,设计了如下主问题:
  第一,学生默读课文,利用以下一些词语,大致讲讲钱学森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
  词语如下:深造 拜读 门下 博士 得意门生 第一流  终生教授 肩负 权威 卓越 先驱 创始人
  第二,迅速浏览课文,美国政府在针对“钱学森的回国问题”上,他们采取了哪些非人道的做法?面对这些做法,钱学森如何应对。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第三,文章的中心是赞扬钱学森的爱国情怀,而文章却花了很多笔墨写了钱学森在美国的工作和成就,是否偏离了主题。
  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明白,钱学森在美国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巨大的成就,对于他的回国打算,美国政府出面干涉,极力阻止,但他却始终没有动摇回国的念想,千方百计回到中国,只是能够为祖国母亲贡献力量。这样学生就能体会标题“始终眷恋祖国”中“始终”的深刻含义及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这样的主问题的设计,引领学生去细读文本,通过文字揣摩情感,把握文章主题。学生通过环环相扣且逻辑合理的主问题,思维得到激活和发散,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抓住文体特点,让提问深入有效
  在教学中,文体意识很重要。不同的文体,教学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以散文教学为例,散文教学,因类型不同,思路、教学侧重点也略有区别。托物言志的散文,主要弄清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间的内在联系。写人叙事的散文,要让学生明确写了那些事,叙事线索是什么,表现人的什么性格、精神。写景抒情散文,要学习作者观察的角度,描写层次和方法,要弄清“景”与“情”的契合点,是怎么融合的。哲理散文要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现实,分析其逻辑性,思辨性。不管是哪种散文,教师可以根据文本中的某些细节内容进行设问,让学生分析文本的内涵,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帮助其梳理知识,激发其探究欲望。
  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细节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促进学生品读文章的片段,深入解读文章。如教师可以提问:“文章既然是写花的,那么为什么,又会从花谈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在描写藤萝的时候,为什么会因此想到有关于生死谜、手足情?作者为何要将花和人联系起来呢?”学生在品读文章的细节之后,发现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将花的现状和过去的状态进行对比,说明紫藤萝的生命力旺盛,从而联想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此时正在担心弟弟的病情,所以才会想到生死迷、手足情。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由于紫藤萝花和人之间有共性,作者才会将它们联系起来。通过深度解读,学生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背影》是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文中几次提到的父亲的“背影”自然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找一下文章中有哪些描写父亲背影的关键句子,说一说作者每一次看见父亲背影时候的不同感受,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这个主问题围绕着文章的关键句子展开,如果能够掌握了这个问题,必然会对理解文意有不小的帮助。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等句子,并且对这些关键句进行分析,掌握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浓浓的爱子之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呢?和直接写父亲的面容相比,作者写背影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提出和文章内涵有关的问题能让学生深人阅读文本,促进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内蕴,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
  三、结合学生实际,让提问巧妙切入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学习是学生自我生成和建构的过程。基于此,语文老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以其“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让主问题成为一个连接已知和未知的中介,且富有启发性,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得到新的提高和成长。
  在《柳叶儿》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主问题:
  1.朗读课文,并用“文章讲了一个……的故事”的句式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围绕“柳叶儿”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试着用“动词+柳叶儿”的结构来回答)??
  3.抢柳叶吃,这本来是一件及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我”的乐体现在哪里?
  4.你如何看待这种“乐”?你的童年生活又有怎样的乐趣?
  这篇课文所讲的饥荒年代的事离学生比较久远,但如果从童年生活的角度来说,其实离学生的生活又是挺近的。文中的“我”因为可以爬树逞能,可以放开肚子吃柳叶儿,而觉得有很大的乐趣。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童年乐趣,如果单纯从童年生活来说,所设计的主问题三,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因为切合了他们的生活实际。而主问题一和二的设计思路和学生之前学过的此类课文雷同,学生也比较容易解决。在涉及到主问题四时,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说起了自己的童年乐趣,有同学说自己的童年乐趣是在老家抓鱼,有同学说是去游乐园玩,有同学说是参加篮球训练班……不过学生们的“乐”是真正的乐,而文章中“我”的乐却是苦中带乐,是一种带有辛酸的快乐。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也明白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主问题的切入点体现了老师的匠心独运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这样一来,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就能将已有经验融会贯通,在学习中融入自我,在探究中提高自我。
  总之,精心设计的主问题,将有力提升提问的质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精而少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的简化教学头绪。同时主问题的设计理念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以高效的语文课堂带动学生的有效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思考、体验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能力,享受语文学习的喜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余映潮 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
  [2]李荣美 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J].中国培训,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