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谈如何增强德育实效

【作者】 谢思扬

【机构】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灵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为了把学生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来增强德育实效。
  一、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的“平台”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各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城镇居委会等方面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一规定,为进行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指明了方向,切实提高社会道德教育的实效。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要切实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电影和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树立良好和文化舆论氛围和教育环境。与此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把重视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制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依法治教,严格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律责任,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抵制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社会不良影响,严厉打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违法行为;要下大力气整治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维护学校和正常教学秩序,净化社会环境;要充分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蕴含和教育的教育资源,共同构建起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体系,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社会良好的“平台”作用。
  二、强化家庭教育,优化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观念,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关键。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联系到近期来发生的几次事件,很值得我们从家庭教育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2006年6月18日,小学毕业会考在即。某省某小学一位六年级学生李某,在上自习课时突然从教室冲出来,从五楼跳下来摔死。其母得到这不幸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不省人事,几天后竟也与世长辞。这场悲剧触目惊心,促使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很多。据了解,得知李某辶所以自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母亲给他的心理压力太大。因为李某的父亲去世较早,他又是一个独生子,是母亲把他精心抚养大。李某的母亲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却不得法。除了过问学习成绩,要求孩子必须升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外,和儿子辶间基本没有话题。一旦知道儿子成绩下降,轻则以不给饭吃,重则以不准进家门相威胁,从而使李某惧而远辶,心存戒备,心扉紧闭,产生一种孤僻、压抑的心理障碍,丧失了自尊、自信,最终酿成悲剧。李某的母亲导演了一场失败的家庭教育,又成为这场失败的家庭教育的牺牲品。李某的母亲所采取的家庭教育是以“高压政策”为特征的。另一件事是,2006年6月,某县某小学的一个学生家长因儿子未评上“三好学生”,而纠集10多个亲属到学校滋事,谩骂校长,殴打班主任,坐在办公室不走,致使学校无法正常上课。后经镇政府和派出所领导对其批评教育,才得以平息。这种做法无疑给孩子带来极坏的影响,是极端个人主义在家庭中的反映和体现。
  不少事例表明,许多青少年罪犯不良心理、行为的萌生和演变都有极其深刻的家庭教育背景,都与家长有形无形的错误教育态度和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这些不良家教的影响,阻碍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良性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因为许多家长没有尽到监护责任,才导致自己的孩子走上犯罪道路。也许可以这么认为,对于犯罪、犯错误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对家长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是家庭环境和教育存在的“问题”的集中表现。
  那么,怎样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呢?
  第一,家长要调整心态,更新观念.准确评价和认识子女,对孩子成才目标的期望必须符合实际,切不可急功近利,一跃而就。“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要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宜,不可随心所欲,急于求成。
  第二,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要注意和子女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诉说。
  第三,家庭教育的方法要恰如其分,处理得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的古训做为封建思想的残余至今仍禁锢着不少家长的思想,其结果只能招致孩子的对抗和逆反。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平等交流,在信任、赏识的基础上合理引导。
  第四,作为家长,应尽量保持家庭结构的稳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也要学习、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第五,政府、社会应强化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干涉和介入,包括强化家庭监护的责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帮助他们优化家庭意识和观念,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监护方法等。
  三、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充分发挥学校的龙头作用
  实践证明,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融合到学校教学环节和学生实际生活中去,至关重要的是抓住两点:一是突出教育行政领导的职能作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发者,又是人格的塑造者和道德的体现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都会给学生留下不同的反响。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角色、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成为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要(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33页)明确新时期对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要求,争做“研究型”的教育家。牢固树立“育人为本,人人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终身幸福尊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关键又在课堂。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最基础的工作,无法想象撇开课堂教学怎么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无法想象学生不从课堂和书本知识中获取知识能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必须明确,学生的个性发展、道德观念的形成、知识的积累,都得益于理想的课堂教学。要正确引导,矢志不渝地向课堂要效益,要质量。要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民主性.。要把道德教育寓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有人片面地认为:课堂教学主要是灌输知识,体现智育的规定性。这是把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等生硬地割裂开来的表现,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事实上,成功的课堂教育是完整的文化传递与道德教育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内涵。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有力措施来强化学校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法律保障措施,健全高效的德育管理体制。建议以党组织为核心、校长总负责、班主任为主导、政教处与少先队组织密切配合的德育工作体制。其次,要提高学校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要站在培养新世纪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中小学生的高度来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强化尊重教育,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重视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去挖掘、尝试、提升其思想境界,实现德育活动课程规范化。这样,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各种途径,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道德教育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独立功能和作用,又要三者协同,相互促进,还要制定一系列行辶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从而形成强大的道德教育合力。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