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作者】 黄效金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各学科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发挥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优势,精心制作课件,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优势

  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是历史的必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素材的内容,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科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培养高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老师应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运用多媒体所展现的语文色彩鲜艳、音色悦耳、画面活泼的视频、音频、图画、动画等,调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一张张色彩绚丽的秋天图画在大屏幕上自动翻页,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这样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领略音乐与图画交织的情境之时,产生对秋天的美好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再如,学习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由于这首词是词人在赤壁古战场抒发怀古之情,将自己与三国中的周喻进行对比,于是在授课时,我在课件中播放了杨洪基唱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营造一种历史沧桑的氛围,把同学们带到了三国时代,再加上一些影片中的剪辑图片,完全让学生随着音乐而融入到苏东坡的感情世界。
  二、丰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为利用多媒体板书无需多写,问题也无需重复,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如教学《胡同文化》时,借助于互联网查找到有关“文化”的一些图片、文字等资料,查找一些诸如“中国文化的特点”、“民族和民俗”、“传统建筑”、“古代科技成就”、“民族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再借助互联网查找有关北京胡同的资料,这样把这众多的内容放在一堂课内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全方面地了解文化,了解北京胡同,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这两字的精髓。再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用多媒体把林黛玉初进贾府拜见贾母、大舅父、二舅父的动态路线图展现出来,指导学生分别阅读相关的语段,分析贾府宏伟的建筑、复杂的结构、讲究的布局、豪华的摆设,让学生由此探究背后所显示的贾家不同凡响的地位。在学生阅读节选部分重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相关语段后,讨论探究作者的描写手法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而后在大屏幕上整体归纳显示,这样预计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两课时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配乐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首先是先有“语”然后才有“文”,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创设情景让学生投入到读书的美妙享受中,并且高中语文教材也的确不乏文质兼美的课文,想要理解它读书便是最简单的方法。利用多媒体配乐朗诵课文,还可以添加图片或视频。用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让他感受、体验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把词中的几个场面制成动画,配乐朗诵,这样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积极主动想在音乐中展现自己的朗读才能,配合得十分融洽,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滕王阁序》的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听觉、视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读书、背诵、体悟。
  四、主体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他要求老师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使他们在这种发现时感到自己的进步,如讲授的《一个人的遭遇》,她处理的就特别好,她是通过影片的剪辑,然后再配上文章的内容,这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加形象地理解文中索科洛夫的遭遇和内心世界。因为多媒体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触发他们的想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再如在《荷花淀》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来展示那“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刀光闪闪,鲜血淋漓的悲壮场面,那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领袖”,随后转入《白洋淀》中展示的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战斗生活的另一面,用优雅的音乐伴着白洋淀的图片,加上教师对课文的描述,学生情不自禁的就融入到了课文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农淑颖;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应用利弊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5年05期
  [2]李建英;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