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 楼聪楠
【机构】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岩头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思维能力即是以数学基础概念为基础,依靠抽象、概括、推理或判断等数学方法,对知识内容的内在结构以及不同要素直接的联系有更加全面详细的了解,是特殊的思维能力。对小学生而言,数学思维体现出广泛性与灵活性的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策略
探究性思维指的是学生能够从基础的数学知识点进行适当地拓展,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知识点的深入探究,不需要教师在一旁督促。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有针对地设计数学教学策略,为学生指明数学学习的方向,有目的地完成学生探究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打好数学基础。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材引学生。
二、转变教师教学的观念
在小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存有传统的观念,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更不要说给他们时间完成知识点的探究,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会被颠倒过来,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变成了数学知识点的被动接收者,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的灌输,这实际上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速度很难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导致学生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完成数学知识点的进一步探究,带动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也会发现数学的魅力,激发自身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对下阶段学生探究性思维培养教学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个人逐渐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小学生依旧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要求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素材,借助于挖掘感性素材来引导小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数学知识。首先,教师可依靠生活中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如教学面积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长宽,计算出课桌的面积,随后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如手机、粉笔盒、文具盒,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总结这些形状的规律,再引导他们认识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各个面大小相加即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从感性事物出发让小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概念;其次是组织进行动手活动,让学生们动手操作来了解与认识图形,比如说教学图形的面时,让学生自己叠出正方形、动手制作立体三角形,在他们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融入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即可让学生更加轻松的理解这些知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小结
总而言之,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属于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是让其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正确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内容的实际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具体情况,认识到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来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劳家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7(12):43.
[2]孙士芝,殷庆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09.
[3]何水云.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思维的培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策略
探究性思维指的是学生能够从基础的数学知识点进行适当地拓展,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知识点的深入探究,不需要教师在一旁督促。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有针对地设计数学教学策略,为学生指明数学学习的方向,有目的地完成学生探究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打好数学基础。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材引学生。
二、转变教师教学的观念
在小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存有传统的观念,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更不要说给他们时间完成知识点的探究,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会被颠倒过来,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变成了数学知识点的被动接收者,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的灌输,这实际上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速度很难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导致学生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完成数学知识点的进一步探究,带动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也会发现数学的魅力,激发自身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对下阶段学生探究性思维培养教学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个人逐渐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小学生依旧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要求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素材,借助于挖掘感性素材来引导小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数学知识。首先,教师可依靠生活中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如教学面积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长宽,计算出课桌的面积,随后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如手机、粉笔盒、文具盒,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总结这些形状的规律,再引导他们认识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各个面大小相加即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从感性事物出发让小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概念;其次是组织进行动手活动,让学生们动手操作来了解与认识图形,比如说教学图形的面时,让学生自己叠出正方形、动手制作立体三角形,在他们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融入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即可让学生更加轻松的理解这些知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小结
总而言之,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属于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是让其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正确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内容的实际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具体情况,认识到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来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劳家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7(12):43.
[2]孙士芝,殷庆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09.
[3]何水云.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思维的培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