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探索
【作者】 施生琴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沈家寨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文将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一年级学生审题障碍及原因进行罗列与分析,并针对小学一年级阶段经常出现的典型题型的审题方法作简要的阐述。旨在通过分析研究,使一年级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数学审题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 一年级;数学;审题能力;审题方法
学生的每一种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者长期、持续、逐步有层次的进行培养,审题能力亦然。一年级学生才入校,处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下,这一年是学生态度、行为、习惯、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期间受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最为明显。如果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那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忽视了,则会造成学生今后审题意识淡薄、方法不当的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努力做到教育先行,未雨绸缪。
1 、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及原因
1.1 概念理解浮于表面
从教材的角度分析,现行教材大多以简单、直观、典型的方式呈现数学概念,虽然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但这种认识浮于表面、有局限性,也过于苍白。会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出现偏误。
从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倘若不能充分挖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学中补充丰富的概念变式。只关注学习结果而忽略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经历的话,学生对概念理解出现偏误的现象会更加的严重。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页《认识图形》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呈现方式就比较单一,大小、形状虽然略有不同但都是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放置,这样致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够全面,当图形放置的角度发生变化时,学生就与平行四边形相混淆。
1.2 思维定势导致的知识负迁移
思维定势为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之处,我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也深受其扰,一年级学生受其思维特点的制约更容易被思维定势所左右,从而造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负迁移。
例如:白兔有20只,黑兔有5只,一共有多少只?
一共有25只兔子,白兔有5只,黑兔有多少只?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学习了加法问题再学习减法问题,对“把两个量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的加法应用印象非常深刻。尤其在长时间巩固强化练习中对“一共”两个字十分敏感。这种看见“一共”即为加法的思维定势已经形成,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思维定势更是为学生快捷、正确地解题提供了便利,使之得到强化。从而导致在后续的减法学习中带来负迁移导致解题错误。这种情况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尤为突出。
1.3 不理解数学语言
学生从进入小学一年级便开始了系统、全面的学习数学知识,这种“学校数学”有别于学生以往生活中习得的“生活数学”,它更加严谨、准确,有其特有的语言系统和表达方式。学生因为缺乏对数学语言系统的认识和运用经验,从而为其审题带来了障碍。
例如:49的相邻数是( 4 )和( 9 )。
从48到57有( )个数。
在48与57之间有( )个数。
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可以看出,学生不理解何为“相邻数”,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下面两种描述的内容与所指数的范围是不同的,学生不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无法正确的解题。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特征在于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逐步进入形象逻辑思维阶段,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对于抽象、逻辑性强的数学语言及表达方式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误。这种障碍在阅读能力低下、阅读经验不足的学生身上更为突出。
1.4 不良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
在学生审题过程中,不排除这样一类型的学生,他们审题时粗枝大叶、态度随意;解题时粗心大意、不会检查。基于这种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导致的审题障碍,纠正和克服起来难度明显比前三者更大。
2、 典型题型的审题方法
教材为弥补新课部分概念呈现方式和内容单一的不足,在练习设计中往往形式多样、素材丰富、变式较多。不同的题型其审题的方法也会略有不同,各有偏重。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审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1 概念题的审题方法
概念题通常以文字方式出现,其形式诸如填空、判断、选择等。这类题是学生极易出错的类型,在概念题的审题过程中应该注意从以下两方面指导学生。
(1)逐字逐句,三读题目
读通、读熟、读懂题目是审题的基础,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对文字阅读缺乏经验。在读题时应要求学生手指、眼看、口读,认真指读每一个字。第一遍先读通题目,认读中难点字教师可注音帮助学生排除生字障碍。第二遍读题要求学生圈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如:涉及方向和基序数的题目的关键词有“前、后、左、右”“第”;关于数的组成要圈出计数单位“个、十、百”;涉及数序的“从大、从小、前一个、后一个”;认识人民币中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等。这些关键词可用“画圈”“打点”“划短横线”的方式在题目中做上标记。第三遍读题时重点在于边读边思考已知信息与所求问题间的关系。
(2)边读边思,分析题目
在做概念题时,学生往往忽略思考过程的记录。只动脑不动手,大多直接写出答案。这种审题方式往往因为疏漏出现解题错误,因为受限于一年级学生自身思维水平与能力,只动脑不动手很难做到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往往顾此失彼或想后忘前,从而造成解题时的错误。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边思边写,将自己思考的过程在题目旁边空白处记录下来,可列式、可画图、可列表,总之应以具体形象可见的方式将抽象的题目意思表示出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解题的正确率。
2.2 计算题的审题方法
计算是整个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易学也易错,针对学生在审题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
(1)审清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
审计算题时应先审清运算符号,分清是加法还是减法。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有必要时可在运算符号下加点强调,以便在计算过程中引起重视减少失误;同时在两步式题中应先审清运算顺序,并在第一步计算的下面画上横线并写出得数,再计算第二步。
(2)审清计数单位,标明进退位记号
“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计算原则一年级学生虽然清楚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容易出错。特别是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尤为突出。如:55-3 11+2等。必要时可提醒学生在数上标清楚计数单位再计算,在教学中可将其富有童趣的称作“戴帽子”。
2.3 解决问题的审题方法
解决问题形式多样、问题情境丰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但是因其信息丰富、图文结合、内容所涉领域宽泛等也给学生审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指导。
(1)抓住关键,化繁为简
解决问题形式多样、内容较为宽泛,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小学一年级的解决问题难度不大,数量关系较为简单清晰,数学模型较为典型。学生审题时,首先需圈划出关键信息。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准确、完整地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必提出过于严苛的要求。可以从最基本的找起,比如题目中出现的数和单位,以及每个数据代表的是什么事物。找出关键信息后连起来多读几遍,将描述繁复的已知信息简化为字少、好理解的关键信息,易于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2)动手操作,化难为易
在解决问题时,可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模拟题意,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如利用学具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列表、画图等,其中画图法适用性强、操作简单易于学生接受、学习和应用。考虑到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一年级学生所用的“画图法”应介于运用直观学具和抽象线段图之间的一种方法,利用一些简单的文字、数字、符号等模拟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总而言之,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审题能力高低决定了学生解题正确率的高低。一年级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根据一年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制定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身示范、长期坚持、总结经验、善于思考,培养好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一年级;数学;审题能力;审题方法
学生的每一种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者长期、持续、逐步有层次的进行培养,审题能力亦然。一年级学生才入校,处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下,这一年是学生态度、行为、习惯、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期间受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最为明显。如果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那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忽视了,则会造成学生今后审题意识淡薄、方法不当的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努力做到教育先行,未雨绸缪。
1 、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及原因
1.1 概念理解浮于表面
从教材的角度分析,现行教材大多以简单、直观、典型的方式呈现数学概念,虽然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但这种认识浮于表面、有局限性,也过于苍白。会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出现偏误。
从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倘若不能充分挖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学中补充丰富的概念变式。只关注学习结果而忽略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经历的话,学生对概念理解出现偏误的现象会更加的严重。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页《认识图形》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呈现方式就比较单一,大小、形状虽然略有不同但都是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放置,这样致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够全面,当图形放置的角度发生变化时,学生就与平行四边形相混淆。
1.2 思维定势导致的知识负迁移
思维定势为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之处,我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也深受其扰,一年级学生受其思维特点的制约更容易被思维定势所左右,从而造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负迁移。
例如:白兔有20只,黑兔有5只,一共有多少只?
一共有25只兔子,白兔有5只,黑兔有多少只?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学习了加法问题再学习减法问题,对“把两个量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的加法应用印象非常深刻。尤其在长时间巩固强化练习中对“一共”两个字十分敏感。这种看见“一共”即为加法的思维定势已经形成,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思维定势更是为学生快捷、正确地解题提供了便利,使之得到强化。从而导致在后续的减法学习中带来负迁移导致解题错误。这种情况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尤为突出。
1.3 不理解数学语言
学生从进入小学一年级便开始了系统、全面的学习数学知识,这种“学校数学”有别于学生以往生活中习得的“生活数学”,它更加严谨、准确,有其特有的语言系统和表达方式。学生因为缺乏对数学语言系统的认识和运用经验,从而为其审题带来了障碍。
例如:49的相邻数是( 4 )和( 9 )。
从48到57有( )个数。
在48与57之间有( )个数。
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可以看出,学生不理解何为“相邻数”,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下面两种描述的内容与所指数的范围是不同的,学生不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无法正确的解题。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特征在于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逐步进入形象逻辑思维阶段,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对于抽象、逻辑性强的数学语言及表达方式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误。这种障碍在阅读能力低下、阅读经验不足的学生身上更为突出。
1.4 不良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
在学生审题过程中,不排除这样一类型的学生,他们审题时粗枝大叶、态度随意;解题时粗心大意、不会检查。基于这种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导致的审题障碍,纠正和克服起来难度明显比前三者更大。
2、 典型题型的审题方法
教材为弥补新课部分概念呈现方式和内容单一的不足,在练习设计中往往形式多样、素材丰富、变式较多。不同的题型其审题的方法也会略有不同,各有偏重。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审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1 概念题的审题方法
概念题通常以文字方式出现,其形式诸如填空、判断、选择等。这类题是学生极易出错的类型,在概念题的审题过程中应该注意从以下两方面指导学生。
(1)逐字逐句,三读题目
读通、读熟、读懂题目是审题的基础,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对文字阅读缺乏经验。在读题时应要求学生手指、眼看、口读,认真指读每一个字。第一遍先读通题目,认读中难点字教师可注音帮助学生排除生字障碍。第二遍读题要求学生圈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如:涉及方向和基序数的题目的关键词有“前、后、左、右”“第”;关于数的组成要圈出计数单位“个、十、百”;涉及数序的“从大、从小、前一个、后一个”;认识人民币中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等。这些关键词可用“画圈”“打点”“划短横线”的方式在题目中做上标记。第三遍读题时重点在于边读边思考已知信息与所求问题间的关系。
(2)边读边思,分析题目
在做概念题时,学生往往忽略思考过程的记录。只动脑不动手,大多直接写出答案。这种审题方式往往因为疏漏出现解题错误,因为受限于一年级学生自身思维水平与能力,只动脑不动手很难做到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往往顾此失彼或想后忘前,从而造成解题时的错误。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边思边写,将自己思考的过程在题目旁边空白处记录下来,可列式、可画图、可列表,总之应以具体形象可见的方式将抽象的题目意思表示出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解题的正确率。
2.2 计算题的审题方法
计算是整个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易学也易错,针对学生在审题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
(1)审清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
审计算题时应先审清运算符号,分清是加法还是减法。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有必要时可在运算符号下加点强调,以便在计算过程中引起重视减少失误;同时在两步式题中应先审清运算顺序,并在第一步计算的下面画上横线并写出得数,再计算第二步。
(2)审清计数单位,标明进退位记号
“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计算原则一年级学生虽然清楚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容易出错。特别是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尤为突出。如:55-3 11+2等。必要时可提醒学生在数上标清楚计数单位再计算,在教学中可将其富有童趣的称作“戴帽子”。
2.3 解决问题的审题方法
解决问题形式多样、问题情境丰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但是因其信息丰富、图文结合、内容所涉领域宽泛等也给学生审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指导。
(1)抓住关键,化繁为简
解决问题形式多样、内容较为宽泛,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小学一年级的解决问题难度不大,数量关系较为简单清晰,数学模型较为典型。学生审题时,首先需圈划出关键信息。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准确、完整地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必提出过于严苛的要求。可以从最基本的找起,比如题目中出现的数和单位,以及每个数据代表的是什么事物。找出关键信息后连起来多读几遍,将描述繁复的已知信息简化为字少、好理解的关键信息,易于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2)动手操作,化难为易
在解决问题时,可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模拟题意,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如利用学具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列表、画图等,其中画图法适用性强、操作简单易于学生接受、学习和应用。考虑到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一年级学生所用的“画图法”应介于运用直观学具和抽象线段图之间的一种方法,利用一些简单的文字、数字、符号等模拟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总而言之,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审题能力高低决定了学生解题正确率的高低。一年级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根据一年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制定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身示范、长期坚持、总结经验、善于思考,培养好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