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阅读教学课程化的实践策略探寻
【作者】 袁大蓉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右所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平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而将阅读教学课程化,是语文教学在新时期的一个创新举措。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了课程化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化;实践策略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思维创新使之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等都是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能力本身也是考核一个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多年战斗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多年的经验,我认为不论是群文阅读教学还是课堂阅读教学,都是为了让小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课程化是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而要实现这种效果,就需要我们把握好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实施模式、教学活动等关键,通过课程化,规范、有序推动阅读教学。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靠课程来保证
在严格落实教育部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计划的同时,把阅读教学指导课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议每周一节安排阅读指导课(占用校本课程),使阅读教学上课表,进课堂。总所周知,语文课程是部颁的国家课程,语文教材的内容是由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大块构成的。语文课有阅读教学的内容,但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要把这样的历史重任全交给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显示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完全有必要在学校课程中加入阅读教学课程,使阅读教学课程化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得到保证。此外,也应该把课外阅读纳入学校课程,实行社团化运作,课程化管理,课内课外共同着力于阅读教学。建议此项工作通过行政手段和学校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来推动。
二、靠教师来支撑
阅读教学课程化的实施者是教师。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阅读方法的习得、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活动的开展与评价靠的是教师的培养和指导。阅读教学课程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导做学习型、反思型、敬业型、创新型的老师。“让学生走上阅读快车道”,除了教给学生方法,比如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读书法;摘抄法、提纲法、感想法等读书笔记的写法;边读边思考、联想、想象;“不动笔墨不读书”等,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训练点,能够根据学段阅读要求选择自编阅读教材,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等,要有“语文课上我就是语文”的底蕴,也要有“阅读课上,我就是教材”的底气。
三、靠教材来丰润
学生的积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最终得有载体才得以实现。阅读教学有了课程如果没有配套的校本教材跟进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炊。建议小学校本阅读课程的教材(或教案)的编写要坚持语文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能够丰富学生经历、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还做到与校园生活、与地方风俗、知识趣味、课堂延展等相结合,形成系列主题,如励志故事、传统美德、历史人物、家乡情系列(习俗、风景、美食、特产)、节气知识等。要与本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适应。比如小学低段的校园生活教材,可以引导学生从认识图书室阅览室入手,教会学生清楚借还图书的流程、懂得进出图书室阅览室的礼仪、了解图书室图书分类知识、图书的类别等等;中段的学生会完整的认识一本书,包括作者信息、版权、信息、目录,还要了解与此书相关的资料;高段要学会寻找相关的文献、会使用辞海词典等工具书,学会摘录、写心得等。
四、靠活动来推动
读书活动是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的催化剂,旨在搭建平台,推进交流,激发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热情。比如课前三分钟的阅读展示活动、读书笔记展评活动、读书节活动、师生共读活动、亲子阅读活动、每周的国旗下讲小故事活动、好书推荐活动、“三个一”(读好一本书、写好一篇读书笔记、树立一个读书榜样)活动、“读书小明星”评选、课外阅读社团活动等,以这些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把“阅读”变成“悦读”,“书香”点亮“梦想”,让学生深刻体会“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的道理,更主要的是,长期坚持,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五、靠文化来熏陶
阅读需要氛围,氛围需要营造。校园环境的打造要增加文化的含量,力求“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班级要有图书角、读书口号、阅览室图书室宣传橱窗等阵地要有读书激励性标语,校刊或者校报可以开辟“好书介绍”、“读书笔记”、“我笔写我心”等展示栏目等等,在这种浓厚的书香校园里,孩子们耳熏目染,就会不自觉的爱上阅读。
六、靠研究来深化
我们要借鉴和尝试他人的研究成果,更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阅读教学课程化的策略,将阅读教学课程化的实践引向深入。比如大胆尝试群文阅读、海量阅读、碎片化阅读、旅行研学等教学实践,摸索课外阅读助力课堂教学的切合点,寻找阅读教学课程化的最佳捷径,从而阅读教学课程化贡献智慧。
总之,在大语文观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课程化不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点缀,而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是课程改革赋予的使命,是语文教学顺应时代呼唤的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阅读教学纳入课程化的轨道,是拓展学生视野,丰盈知识,涵养心境、陶冶情操的必经之路,是必要性的,更是可行性的。
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追随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大智慧!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化;实践策略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思维创新使之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等都是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能力本身也是考核一个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多年战斗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多年的经验,我认为不论是群文阅读教学还是课堂阅读教学,都是为了让小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课程化是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而要实现这种效果,就需要我们把握好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实施模式、教学活动等关键,通过课程化,规范、有序推动阅读教学。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靠课程来保证
在严格落实教育部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计划的同时,把阅读教学指导课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议每周一节安排阅读指导课(占用校本课程),使阅读教学上课表,进课堂。总所周知,语文课程是部颁的国家课程,语文教材的内容是由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大块构成的。语文课有阅读教学的内容,但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要把这样的历史重任全交给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显示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完全有必要在学校课程中加入阅读教学课程,使阅读教学课程化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得到保证。此外,也应该把课外阅读纳入学校课程,实行社团化运作,课程化管理,课内课外共同着力于阅读教学。建议此项工作通过行政手段和学校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来推动。
二、靠教师来支撑
阅读教学课程化的实施者是教师。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阅读方法的习得、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活动的开展与评价靠的是教师的培养和指导。阅读教学课程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导做学习型、反思型、敬业型、创新型的老师。“让学生走上阅读快车道”,除了教给学生方法,比如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读书法;摘抄法、提纲法、感想法等读书笔记的写法;边读边思考、联想、想象;“不动笔墨不读书”等,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训练点,能够根据学段阅读要求选择自编阅读教材,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等,要有“语文课上我就是语文”的底蕴,也要有“阅读课上,我就是教材”的底气。
三、靠教材来丰润
学生的积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最终得有载体才得以实现。阅读教学有了课程如果没有配套的校本教材跟进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炊。建议小学校本阅读课程的教材(或教案)的编写要坚持语文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能够丰富学生经历、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还做到与校园生活、与地方风俗、知识趣味、课堂延展等相结合,形成系列主题,如励志故事、传统美德、历史人物、家乡情系列(习俗、风景、美食、特产)、节气知识等。要与本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适应。比如小学低段的校园生活教材,可以引导学生从认识图书室阅览室入手,教会学生清楚借还图书的流程、懂得进出图书室阅览室的礼仪、了解图书室图书分类知识、图书的类别等等;中段的学生会完整的认识一本书,包括作者信息、版权、信息、目录,还要了解与此书相关的资料;高段要学会寻找相关的文献、会使用辞海词典等工具书,学会摘录、写心得等。
四、靠活动来推动
读书活动是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的催化剂,旨在搭建平台,推进交流,激发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热情。比如课前三分钟的阅读展示活动、读书笔记展评活动、读书节活动、师生共读活动、亲子阅读活动、每周的国旗下讲小故事活动、好书推荐活动、“三个一”(读好一本书、写好一篇读书笔记、树立一个读书榜样)活动、“读书小明星”评选、课外阅读社团活动等,以这些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把“阅读”变成“悦读”,“书香”点亮“梦想”,让学生深刻体会“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的道理,更主要的是,长期坚持,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五、靠文化来熏陶
阅读需要氛围,氛围需要营造。校园环境的打造要增加文化的含量,力求“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班级要有图书角、读书口号、阅览室图书室宣传橱窗等阵地要有读书激励性标语,校刊或者校报可以开辟“好书介绍”、“读书笔记”、“我笔写我心”等展示栏目等等,在这种浓厚的书香校园里,孩子们耳熏目染,就会不自觉的爱上阅读。
六、靠研究来深化
我们要借鉴和尝试他人的研究成果,更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阅读教学课程化的策略,将阅读教学课程化的实践引向深入。比如大胆尝试群文阅读、海量阅读、碎片化阅读、旅行研学等教学实践,摸索课外阅读助力课堂教学的切合点,寻找阅读教学课程化的最佳捷径,从而阅读教学课程化贡献智慧。
总之,在大语文观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课程化不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点缀,而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是课程改革赋予的使命,是语文教学顺应时代呼唤的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阅读教学纳入课程化的轨道,是拓展学生视野,丰盈知识,涵养心境、陶冶情操的必经之路,是必要性的,更是可行性的。
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追随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