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培养语感的几点做法
【作者】 才让东智
【机构】 青海省泽库县王家乡寄宿制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感就是指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它既是语言训练达到熟练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语感的形成是基于锲而不舍的听、说、读的反复实践,日积月家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
【关键词】 创设情景;语言形象;语言情味;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感的培养。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个人语言素质的核心因素。教育家叶圣陶、吕淑湘等都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他们都把训练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多少年来,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感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淡淡迟钝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语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下面就如何在情景教学中培养语感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启发学生在情景中展开想象,感知语言形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因而读者要想正确理解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通过想象再现相关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世界。因而,没有想象,学生就无法真切地感知语言形象,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良好的语感。情景教学十分重视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启发了学生展开想象,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场面,秀美无比的景色,等等。显然,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泊船瓜洲》这篇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千古名句,而其中的“绿”则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字不仅写出春天已来到江南,而且写出了春天来到江南后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春天鲜明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于是,我教学这一句时,抓住“绿”字着力训练学生的语感。我首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面,继而让学生听着《春江花月夜》的乐曲,根据揭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最后又向学生介绍了诗人王安石在选定“绿”字之前曾用“过”、“入”、“满”等字的故事,并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吟诵、比较、体会“绿”字的妙用。由此可见,教学时,教师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景并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展开想象,可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长期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察情感感受语言情味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开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情景教学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情”的作用,主张让情感进入课堂。要求教师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景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蕴的情感因素。这时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重要的。
毛泽东的《长征》一诗生动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历程,热情讴歌了红军战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是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两字是理解上的难点,也是训练学生的最佳切入点。在理解“暖”时,我先让学生们听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再引导学生想象并体会红军战上为当时顺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心情,从而理解这里的“暖”,其实是指战土们胜利后的喜悦的心情。在理解“寒”时我让学生看了一段红军夺取泸定桥战斗过程的录相,再让学生按“桥上”、“桥下”、“桥头”的顺序来描绘,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夺桥战士的惊心动愧和激烈残酷,从而懂得“寒”字主要反映了当时红军战土奋不顾身飞夺泸定桥的惨烈。最后再引导将两句诗对比着练习朗读。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情景教学在注重学生读课文的同时强调要读出文中的“情”,这样就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沟通,进而相互交融,从而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语言的情味。
综上所述,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学生去“感”,由于情境教学具有重形象、重情感、重意境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情景中名养语感住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创设情景;语言形象;语言情味;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感的培养。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个人语言素质的核心因素。教育家叶圣陶、吕淑湘等都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他们都把训练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多少年来,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感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淡淡迟钝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语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下面就如何在情景教学中培养语感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启发学生在情景中展开想象,感知语言形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因而读者要想正确理解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通过想象再现相关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世界。因而,没有想象,学生就无法真切地感知语言形象,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良好的语感。情景教学十分重视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启发了学生展开想象,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场面,秀美无比的景色,等等。显然,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泊船瓜洲》这篇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千古名句,而其中的“绿”则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字不仅写出春天已来到江南,而且写出了春天来到江南后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春天鲜明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于是,我教学这一句时,抓住“绿”字着力训练学生的语感。我首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面,继而让学生听着《春江花月夜》的乐曲,根据揭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最后又向学生介绍了诗人王安石在选定“绿”字之前曾用“过”、“入”、“满”等字的故事,并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吟诵、比较、体会“绿”字的妙用。由此可见,教学时,教师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景并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展开想象,可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长期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察情感感受语言情味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开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情景教学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情”的作用,主张让情感进入课堂。要求教师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景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蕴的情感因素。这时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重要的。
毛泽东的《长征》一诗生动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历程,热情讴歌了红军战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是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两字是理解上的难点,也是训练学生的最佳切入点。在理解“暖”时,我先让学生们听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再引导学生想象并体会红军战上为当时顺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心情,从而理解这里的“暖”,其实是指战土们胜利后的喜悦的心情。在理解“寒”时我让学生看了一段红军夺取泸定桥战斗过程的录相,再让学生按“桥上”、“桥下”、“桥头”的顺序来描绘,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夺桥战士的惊心动愧和激烈残酷,从而懂得“寒”字主要反映了当时红军战土奋不顾身飞夺泸定桥的惨烈。最后再引导将两句诗对比着练习朗读。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情景教学在注重学生读课文的同时强调要读出文中的“情”,这样就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沟通,进而相互交融,从而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语言的情味。
综上所述,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学生去“感”,由于情境教学具有重形象、重情感、重意境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情景中名养语感住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