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迟开的花也灿烂——帮辅学生案例
【作者】 米·吉尔格丽
【机构】 新疆温泉县哈日布呼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问题(困境描述)
学生小张,男孩,8岁。性格急躁,遇事冲动,很容易和别人起冲突,和同学打架,同学关系紧张。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落后。通过心理测验发现该生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二、理论分析
由小张的情况可以判断:他的行为主要是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形成了某种习惯,成为了习惯性攻击性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小张的教养环境
家庭的情感气氛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有极大的关系。小张的父亲常年不着家,从事服务业的母亲生活压力大,教育他时缺乏耐心,动辄使用暴力,给了小张不良的影响。因此,小张无意中也学会了当自己情绪不佳时采用暴力来解决。
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缺失
从与小张的交谈中发现,他对攻击行为的后果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即他认为攻击能有效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挑逗、取笑,认为攻击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3、交流以及文化的影响
看电视,尤其是包含暴力内容的电视节目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小张的母亲每天上班从下午三点到凌晨一点,小张回到家中,无人监管。做完作业就开始看《奥特曼》和武打类的电视剧。
三、方法策略
1、会谈。以尊重、接纳、宽容的态度每周与小海交谈一次,让他知道老师只是不赞同他在某一特定情境所做出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对他本人有意见。
2、角色扮演。布置小张在班上做一个小型调查,调查被自己欺负过的同学——“同学眼中的我”。
调查结束后要求小张比较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同学眼中的自己是不是有区别,引导他正确看待这种区别。通过让小张复述同学被欺负时的心情和感受,培养其移情能力,并探讨如何改善自己,和同学做朋友。
3、情绪宣泄。
利用每周三下午的辅导时间教给小张一些适当的宣泄情绪的方法:如写日记;向老师或家长倾诉内心体验到的攻击性情感;找个适当的地方大哭一场;打球等。
4、行为契约。
和小张共同签订行为契约,承诺在一个月内不打人、推人、踢人,不抢夺别人的东西,不扔东西,不挖苦、讽刺别人。
5、家访
与小张的妈妈及取得联系,及时沟通,进行家访,了解小张在家的表现,反馈小张在校的情况,共商对策。
四、帮辅过程及效果
第一阶段:2020年4月6日——4月13日 采用“会谈”的方法与小张建立比较亲密、信任的关系,让他初步认识到自身的攻击性行为是不对的行为,会给自己及他人带来不好的后果。自己要学会和同学友好相处。同时到小张家里进行第一次家访,取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第二阶段:2011年4月14日——4月20日 采用“角色扮演法”帮助小张完成了——“同学眼中的我”的调查。从中知道在同学眼中自己是一个爱动手打人、凶狠、欺负同学的人,也了解到被别人欺负很伤心、难过,有愿望成为被同学喜欢的人。与此同时进行了第二次家访,发现小张在家里有了明显进步,对爸爸、妈妈的态度明显好转。
第三阶段:2011年4月21日——4月28日 采用“情绪宣泄法”帮助小张学会一些适当、简单、方便的情绪宣泄办法。小海觉得写日记比较费时,但是对向老师倾诉、打球和大哭的方法很感兴趣。自己还想到了生气了去跑步、读故事书等方法来宣泄情绪。28日放学后再次进行了家访,家长反馈小海的情绪平和了许多,在与院子里的小伙伴玩耍时友善多了。
第四阶段:2011年5月4日——6月4日 采用“行为契约法”帮助小张减少攻击性行为。在一月的时间里,小张基本控制了自己的行为,但有两次差点犯规,后来在老师的暗示下及时改正了。
通过近两个月的帮辅,小张改正了以前动不动就生气、发脾气的坏毛病。和同学的关系好了,不动手打人了。遇事能讲道理,学会了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口头禅来排解冲突。学习成绩进步明显。最令人欣喜的是小张的笑容多了。
学生小张,男孩,8岁。性格急躁,遇事冲动,很容易和别人起冲突,和同学打架,同学关系紧张。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落后。通过心理测验发现该生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二、理论分析
由小张的情况可以判断:他的行为主要是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形成了某种习惯,成为了习惯性攻击性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小张的教养环境
家庭的情感气氛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有极大的关系。小张的父亲常年不着家,从事服务业的母亲生活压力大,教育他时缺乏耐心,动辄使用暴力,给了小张不良的影响。因此,小张无意中也学会了当自己情绪不佳时采用暴力来解决。
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缺失
从与小张的交谈中发现,他对攻击行为的后果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即他认为攻击能有效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挑逗、取笑,认为攻击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3、交流以及文化的影响
看电视,尤其是包含暴力内容的电视节目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小张的母亲每天上班从下午三点到凌晨一点,小张回到家中,无人监管。做完作业就开始看《奥特曼》和武打类的电视剧。
三、方法策略
1、会谈。以尊重、接纳、宽容的态度每周与小海交谈一次,让他知道老师只是不赞同他在某一特定情境所做出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对他本人有意见。
2、角色扮演。布置小张在班上做一个小型调查,调查被自己欺负过的同学——“同学眼中的我”。
调查结束后要求小张比较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同学眼中的自己是不是有区别,引导他正确看待这种区别。通过让小张复述同学被欺负时的心情和感受,培养其移情能力,并探讨如何改善自己,和同学做朋友。
3、情绪宣泄。
利用每周三下午的辅导时间教给小张一些适当的宣泄情绪的方法:如写日记;向老师或家长倾诉内心体验到的攻击性情感;找个适当的地方大哭一场;打球等。
4、行为契约。
和小张共同签订行为契约,承诺在一个月内不打人、推人、踢人,不抢夺别人的东西,不扔东西,不挖苦、讽刺别人。
5、家访
与小张的妈妈及取得联系,及时沟通,进行家访,了解小张在家的表现,反馈小张在校的情况,共商对策。
四、帮辅过程及效果
第一阶段:2020年4月6日——4月13日 采用“会谈”的方法与小张建立比较亲密、信任的关系,让他初步认识到自身的攻击性行为是不对的行为,会给自己及他人带来不好的后果。自己要学会和同学友好相处。同时到小张家里进行第一次家访,取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第二阶段:2011年4月14日——4月20日 采用“角色扮演法”帮助小张完成了——“同学眼中的我”的调查。从中知道在同学眼中自己是一个爱动手打人、凶狠、欺负同学的人,也了解到被别人欺负很伤心、难过,有愿望成为被同学喜欢的人。与此同时进行了第二次家访,发现小张在家里有了明显进步,对爸爸、妈妈的态度明显好转。
第三阶段:2011年4月21日——4月28日 采用“情绪宣泄法”帮助小张学会一些适当、简单、方便的情绪宣泄办法。小海觉得写日记比较费时,但是对向老师倾诉、打球和大哭的方法很感兴趣。自己还想到了生气了去跑步、读故事书等方法来宣泄情绪。28日放学后再次进行了家访,家长反馈小海的情绪平和了许多,在与院子里的小伙伴玩耍时友善多了。
第四阶段:2011年5月4日——6月4日 采用“行为契约法”帮助小张减少攻击性行为。在一月的时间里,小张基本控制了自己的行为,但有两次差点犯规,后来在老师的暗示下及时改正了。
通过近两个月的帮辅,小张改正了以前动不动就生气、发脾气的坏毛病。和同学的关系好了,不动手打人了。遇事能讲道理,学会了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口头禅来排解冲突。学习成绩进步明显。最令人欣喜的是小张的笑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