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诗画意境的共通点
【作者】 孙小华
【机构】 广西灵山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诗”与“画”虽然属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作诗讲究其“意境”,作画也重视“意境”,“意境”成为诗和画共同的审美要求。而诗的“意境”和“画”的“意境”就其特征和生成途径而言,也是通融的。
【关键词】 诗画;意境;共通点
“诗”与“画”虽然属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古人张舜民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精辟论述;宋朝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些精采的论述中可看出诗与画的特殊关系,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共同点。
作诗讲究其“意境”。宋代欧阳修、苏轼对司空表圣的《诗品二十四则》中的“含蓄”特别推崇,认为诗的艺术意境应以“含蓄”为上乘。“含蓄”具有耐人联想的特点,也因此成为诗的最佳境界和追求。
作画也重视“意境”。东晋的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技巧问题。苏轼对绘画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观点,他把画提高到与“诗”等量齐观的地位,成为文人画追求的审美趣味。清朝蒋和《学画杂志》中指出:“画者,理也,意也。梅道人诗:‘诗传画中意’得其意而已足。”这种所谓“意”,是具有诗一样的“意境”,其内涵是多方面的,能充分表达画家生活情趣和审美思想。
可见,“意境”成为诗和画共同的审美追求。而诗的“意境”和画的“意境”就其特征和生成途径而言,也是通融的。
一、诗、画意境的特征相通
诗与画意境的相同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三个方面。
(一)情景交融
清人王夫之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①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他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含无垠”。②这是强调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
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若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此诗是李白天宝无年(742)受诏人京时的作品,李白时年42岁,居家安徽南陵,正值壮年志气如虹之时,忽然听到天子诏见的喜讯,全家一片欢腾,诗人兴奋异常,因为从此也许就告别受人轻贱的布衣生涯,像汉代朱买臣一样成为社稷重臣了!于是他为自己将要游说皇帝,大有作为而浮想联翩,为自己将要超凡脱俗民间而仰天大笑。这种情景并茂的意境,一般都要出自天才诗人大喜大悲的情怀和一气流贯的手笔,一般诗人很难达到。
画也如此。东晋画家王微说:“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③其意是说,山水画所以区别于制作地图,在于它不是纯客观地去描绘自然,而是要体现画家的情思。徐悲鸿曾说:“凡美之所以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人深化,意浅者动人浅”。这里的“意想”也是指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他根据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意境作了一幅画。整幅画画面很洗炼:近处为黄鹤楼,黄鹤楼底下是村庄,村庄旁是扬柳等的小树。诗人正站在堤岸上,依依不舍地目送渐渐远去的客人。画的中间用“虚”的表现手法,在一大片空白中却见几叶小舟扬帆远去,远处的山、水与天空连成一片。寥寥数笔,加上用上冷色调,表现了送行人伫立岸边,久久不愿离去的心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怀念。
以上例子既说明诗的意境,也说明画的意境,两者都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二)虚实相生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④这句话表明,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如在目前”的较为实的因素;二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虚景与实境的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我国诗论历来十分重视虚景的重要作用。清人许印芳说“功侯深时,精义内含,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既臻斯境,韵外之致,可得而言,而其妙处皆自现前实境得来。”⑤
现以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的结构非常明显,除夕阳黄昏,春燕翻飞于六朝荒凉旧址的画面是实景外,其余对六朝繁荣景象的联想、对历史的变化的洞察与领悟、对现实的联想与对比,对大唐社稷的担忧以及诗人忠贞正直的形象和无边的思绪等,均在虚境之中。这数层意蕴由实景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得来。
我国的传统绘画(中国画)更讲究“虚实相生“。清代画家邹一桂论述得十分清楚:“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明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知画也。”⑥
画家在作画时,很少平均使用笔墨,正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透风。更讲究黑白分明,计白当黑,把白留给观者再创造的空间。宋代画家马远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上只有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可是,正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出江上寒意,从而更突出渔翁专心垂钓的神情,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韵味无穷
韵味是诗、画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宋人范温对“韵”作了生动的阐释:“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传,声外之音。”也就是说,“韵”不是音韵,而是一种余蕴,韵是美的重复,延伸。韵如同“气”、“神”一样是一种天玄的东西,它不能落实到某个具体的有限的情景上,而是超越具体情景的无限悠远的余波。明朝陆时雍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可见,“韵味无穷”对诗画艺术非常重要,是诗画艺术同其追求的审美效果。
例如陶渊明所作的《饮洒》:
给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整首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发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极有理趣。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感到回味无穷,韵味十足。
再看画家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故事。有一天,作家老舍来拜访齐白石,请白石用清朝诗人查初白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为他作画。一句诗七个字,却包含着季节、声音、距离等丰富的内容,表现“十里”尤难。大师匠心独运,一挥而就。画面上一溪急流,从长满青苔的乱石中泻出。几只逗人喜爱的小蝌蚪在溪流中嬉戏,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似乎也让人听见哗哗的流水声。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构思巧妙,扣题准确,意境深远,韵味无穷,不愧为大手笔。
二、诗、画的意境生成的途径相同
(一)向生活学习
艺术作品的内容、内涵取决于作者的人品、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的丰富及认识深度。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修养越精深,创造性的想象就越丰富。
陆游强调生活是诗的源泉,他写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王昌龄在《诗格》中也指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到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以上论述,均强调生活对诗的创作及其意境的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画论早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从古代到当代,凡杰出的画家无不以造化为师,从生活中吸取养份,丰富而生动的生活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徐悲鸿是当代画马大师,他曾给一位青年写信说道:“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必以马为师,画鸡即以鸡为师,细察其状貌,动作,神态,务扼其要,不尚其细……附寄您几张照片,聊备参考,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⑦所以大师的成功,也得益于对马精细的观察,对马的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得非常透彻。
(二)学习传统并超越传统
学习诗画艺术不能不讲技巧,不讲继承,否则会丢掉传统,丢掉可资借鉴的精华。学习作诗,《诗经》、《楚词》、唐诗、宋词等都是可供借鉴的对象,正如俗语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向传统学习是提高诗的意境的重要因素。习画亦然,从黄宾虹、吴昌硕、潘天寿等艺术大师学习艺术的历程来看,都是先师古人,向传统学习,然后再师造化,从生活中索取营养。
但是,单有传统还远远不够,不可无视创造,更不能用借鉴传统代替创造。
我国的诗歌一直在继承中创新。刘勰在论述魏晋南北南时期之前的文学发展脉络时说:“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我国诗歌形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四言、五言、七言到长短句,从乐府、律诗绝句到词、散曲,从古代格律诗到现代自由体新诗,在诗歌的标记性体载特征如分行、押韵上,都有明显的一贯的前后继承关系。但是在继承中也体现了革新性,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这就是诗歌发展的基本特点。
绘画同样强调创新。国画大师黄宾虹说:“善学古人者,学古人之精神;有圣贤豪杰之精神,即圣贤豪杰。”⑧他要求“取古人之长,皆为已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他还进一步指出:“艺术之事,所贵于古人者,非谓拘守旧法,固定不变者也。”“盖不变者古人之法,惟能变者不囿于法。不囿于法者,必先深入法之中。而惟能变者,得超于法之外”⑨黄宾虹先生对待传统的正确认识和成功实践,为学画者树立了典范。
(三)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它们都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或迟或早必然趋向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并在一个更大的超民族文化系统中获得自身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五四”新文学受到国外进步文学的影响,而郭沫若那些“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诗歌,直接受到惠特曼、雪莱、海涅等讴歌自由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他曾说:“当我接近惠特曼《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在这时我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民七民八之交,将近三四个月差不多每天都有诗兴猛袭,我抓着也就把它们写在纸上。”⑩可见,郭沫若的诗歌直接从外国诗人身上吸收了养份。
国画大师黄宾虹之所以有这样高的艺术成就,也同他对西画持开放的态度分不开。他说:“中国之画,其与西方相同之处甚多,所不同者工具物质而已。”他还说:“我们应该自己站起来,发扬我们民学精神,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着和任何来者握手。”黄宾虹先生在吸收西方绘画某些长处时,仍坚持立足传统,使中国画出现了新面貌但仍保持其基本特质。
综上所述,诗与画在意境的特征,创造意境的途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点,在本质上是通融的。
注释:
①王夫之:《姜帝诗话》卷上。
②王夫之:《姜帝诗话》卷上。
③《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第179页。
④参见欧阳修:《六一诗话》。
⑤许印芳:《与李生论诗书跋》。
⑥邹一桂:《小山画谱》。
⑦廖静文:《徐悲鸿的一生》。第349页。
⑧陈凡辑:《黄宾虹画语录》。
⑨《黄宾虹画集》。
⑩郭沫若:《序我的诗》,《沫若文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21页。
(11)黄宾虹《国画之民学》见《黄宾虹画集》。
参考文献:
①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②杨辛、甘露:《美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③崔翁墅:《绘画的意境》,人民美术出版社。
④杨帆:《试论诗画的界限与融通》见《国画家》2005第1期。
⑤《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黄宾虹》
【关键词】 诗画;意境;共通点
“诗”与“画”虽然属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古人张舜民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精辟论述;宋朝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些精采的论述中可看出诗与画的特殊关系,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共同点。
作诗讲究其“意境”。宋代欧阳修、苏轼对司空表圣的《诗品二十四则》中的“含蓄”特别推崇,认为诗的艺术意境应以“含蓄”为上乘。“含蓄”具有耐人联想的特点,也因此成为诗的最佳境界和追求。
作画也重视“意境”。东晋的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技巧问题。苏轼对绘画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观点,他把画提高到与“诗”等量齐观的地位,成为文人画追求的审美趣味。清朝蒋和《学画杂志》中指出:“画者,理也,意也。梅道人诗:‘诗传画中意’得其意而已足。”这种所谓“意”,是具有诗一样的“意境”,其内涵是多方面的,能充分表达画家生活情趣和审美思想。
可见,“意境”成为诗和画共同的审美追求。而诗的“意境”和画的“意境”就其特征和生成途径而言,也是通融的。
一、诗、画意境的特征相通
诗与画意境的相同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三个方面。
(一)情景交融
清人王夫之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①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他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含无垠”。②这是强调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
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若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此诗是李白天宝无年(742)受诏人京时的作品,李白时年42岁,居家安徽南陵,正值壮年志气如虹之时,忽然听到天子诏见的喜讯,全家一片欢腾,诗人兴奋异常,因为从此也许就告别受人轻贱的布衣生涯,像汉代朱买臣一样成为社稷重臣了!于是他为自己将要游说皇帝,大有作为而浮想联翩,为自己将要超凡脱俗民间而仰天大笑。这种情景并茂的意境,一般都要出自天才诗人大喜大悲的情怀和一气流贯的手笔,一般诗人很难达到。
画也如此。东晋画家王微说:“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③其意是说,山水画所以区别于制作地图,在于它不是纯客观地去描绘自然,而是要体现画家的情思。徐悲鸿曾说:“凡美之所以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人深化,意浅者动人浅”。这里的“意想”也是指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他根据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意境作了一幅画。整幅画画面很洗炼:近处为黄鹤楼,黄鹤楼底下是村庄,村庄旁是扬柳等的小树。诗人正站在堤岸上,依依不舍地目送渐渐远去的客人。画的中间用“虚”的表现手法,在一大片空白中却见几叶小舟扬帆远去,远处的山、水与天空连成一片。寥寥数笔,加上用上冷色调,表现了送行人伫立岸边,久久不愿离去的心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怀念。
以上例子既说明诗的意境,也说明画的意境,两者都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二)虚实相生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④这句话表明,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如在目前”的较为实的因素;二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虚景与实境的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我国诗论历来十分重视虚景的重要作用。清人许印芳说“功侯深时,精义内含,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既臻斯境,韵外之致,可得而言,而其妙处皆自现前实境得来。”⑤
现以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的结构非常明显,除夕阳黄昏,春燕翻飞于六朝荒凉旧址的画面是实景外,其余对六朝繁荣景象的联想、对历史的变化的洞察与领悟、对现实的联想与对比,对大唐社稷的担忧以及诗人忠贞正直的形象和无边的思绪等,均在虚境之中。这数层意蕴由实景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得来。
我国的传统绘画(中国画)更讲究“虚实相生“。清代画家邹一桂论述得十分清楚:“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明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知画也。”⑥
画家在作画时,很少平均使用笔墨,正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透风。更讲究黑白分明,计白当黑,把白留给观者再创造的空间。宋代画家马远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上只有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可是,正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出江上寒意,从而更突出渔翁专心垂钓的神情,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韵味无穷
韵味是诗、画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宋人范温对“韵”作了生动的阐释:“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传,声外之音。”也就是说,“韵”不是音韵,而是一种余蕴,韵是美的重复,延伸。韵如同“气”、“神”一样是一种天玄的东西,它不能落实到某个具体的有限的情景上,而是超越具体情景的无限悠远的余波。明朝陆时雍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可见,“韵味无穷”对诗画艺术非常重要,是诗画艺术同其追求的审美效果。
例如陶渊明所作的《饮洒》:
给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整首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发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极有理趣。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感到回味无穷,韵味十足。
再看画家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故事。有一天,作家老舍来拜访齐白石,请白石用清朝诗人查初白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为他作画。一句诗七个字,却包含着季节、声音、距离等丰富的内容,表现“十里”尤难。大师匠心独运,一挥而就。画面上一溪急流,从长满青苔的乱石中泻出。几只逗人喜爱的小蝌蚪在溪流中嬉戏,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似乎也让人听见哗哗的流水声。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构思巧妙,扣题准确,意境深远,韵味无穷,不愧为大手笔。
二、诗、画的意境生成的途径相同
(一)向生活学习
艺术作品的内容、内涵取决于作者的人品、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的丰富及认识深度。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修养越精深,创造性的想象就越丰富。
陆游强调生活是诗的源泉,他写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王昌龄在《诗格》中也指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到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以上论述,均强调生活对诗的创作及其意境的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画论早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从古代到当代,凡杰出的画家无不以造化为师,从生活中吸取养份,丰富而生动的生活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徐悲鸿是当代画马大师,他曾给一位青年写信说道:“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必以马为师,画鸡即以鸡为师,细察其状貌,动作,神态,务扼其要,不尚其细……附寄您几张照片,聊备参考,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⑦所以大师的成功,也得益于对马精细的观察,对马的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得非常透彻。
(二)学习传统并超越传统
学习诗画艺术不能不讲技巧,不讲继承,否则会丢掉传统,丢掉可资借鉴的精华。学习作诗,《诗经》、《楚词》、唐诗、宋词等都是可供借鉴的对象,正如俗语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向传统学习是提高诗的意境的重要因素。习画亦然,从黄宾虹、吴昌硕、潘天寿等艺术大师学习艺术的历程来看,都是先师古人,向传统学习,然后再师造化,从生活中索取营养。
但是,单有传统还远远不够,不可无视创造,更不能用借鉴传统代替创造。
我国的诗歌一直在继承中创新。刘勰在论述魏晋南北南时期之前的文学发展脉络时说:“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我国诗歌形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四言、五言、七言到长短句,从乐府、律诗绝句到词、散曲,从古代格律诗到现代自由体新诗,在诗歌的标记性体载特征如分行、押韵上,都有明显的一贯的前后继承关系。但是在继承中也体现了革新性,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这就是诗歌发展的基本特点。
绘画同样强调创新。国画大师黄宾虹说:“善学古人者,学古人之精神;有圣贤豪杰之精神,即圣贤豪杰。”⑧他要求“取古人之长,皆为已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他还进一步指出:“艺术之事,所贵于古人者,非谓拘守旧法,固定不变者也。”“盖不变者古人之法,惟能变者不囿于法。不囿于法者,必先深入法之中。而惟能变者,得超于法之外”⑨黄宾虹先生对待传统的正确认识和成功实践,为学画者树立了典范。
(三)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它们都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或迟或早必然趋向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并在一个更大的超民族文化系统中获得自身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五四”新文学受到国外进步文学的影响,而郭沫若那些“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诗歌,直接受到惠特曼、雪莱、海涅等讴歌自由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他曾说:“当我接近惠特曼《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在这时我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民七民八之交,将近三四个月差不多每天都有诗兴猛袭,我抓着也就把它们写在纸上。”⑩可见,郭沫若的诗歌直接从外国诗人身上吸收了养份。
国画大师黄宾虹之所以有这样高的艺术成就,也同他对西画持开放的态度分不开。他说:“中国之画,其与西方相同之处甚多,所不同者工具物质而已。”他还说:“我们应该自己站起来,发扬我们民学精神,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着和任何来者握手。”黄宾虹先生在吸收西方绘画某些长处时,仍坚持立足传统,使中国画出现了新面貌但仍保持其基本特质。
综上所述,诗与画在意境的特征,创造意境的途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点,在本质上是通融的。
注释:
①王夫之:《姜帝诗话》卷上。
②王夫之:《姜帝诗话》卷上。
③《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第179页。
④参见欧阳修:《六一诗话》。
⑤许印芳:《与李生论诗书跋》。
⑥邹一桂:《小山画谱》。
⑦廖静文:《徐悲鸿的一生》。第349页。
⑧陈凡辑:《黄宾虹画语录》。
⑨《黄宾虹画集》。
⑩郭沫若:《序我的诗》,《沫若文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21页。
(11)黄宾虹《国画之民学》见《黄宾虹画集》。
参考文献:
①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②杨辛、甘露:《美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③崔翁墅:《绘画的意境》,人民美术出版社。
④杨帆:《试论诗画的界限与融通》见《国画家》2005第1期。
⑤《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黄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