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后疫情时代关于学校教育的转变与思考
【作者】 肖 慧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从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线上已成为最热门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未来如果再发生类似的疫情,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又将如何?所以找到符合教育及认知的线上思维尤为重要,我们需要认清线上教学的本质,从知识观、时间、空间以及学生认知规律等方面思考线上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寻找未来线上线下教育融合之处,应对将来出现的教育及学习方式的危机。
【关键词】 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学校教育;学习方式
一、学校教学方式转变的背景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一个国家的国之大计,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广义来看,教育发展的过程既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大家热衷于一个问题,教师将来会不会被取代?而技术发展会不会常态化的影响教育呢?
二、线上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
(一)政策支持
政策来源于政治,而政治对教育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政策的功能是调控约束和规范导向。第一:政策规范了国家线上教育应用的方向及标准,也约束了线上教育在应用和实践中的行为;第二:政策在宏观上的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各地方可以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处理,满足区域线上的需求;第三:国家可以对各要素有机整合,通过协调控制使其助力线上发展信息化的建设。
(二)科学研究的推动
学术在线上教育信息化中充当先行者的角色,研究将影响信息技术的设计和推广。学术研究者将结合自身专业及技能,在理论上对线上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模式奠定基础。
(三)相关媒介的创新
线上教育必然要通过相关媒介来实施,所以成功与否取决于以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产品,比如我们熟知的阿里巴巴旗下的钉钉,腾讯视频会议等,所以企业基于此需求也相继加入到了这个服务领域中,服务有以下特点,一是个性化服务;二是服务方式多样化;三是服务的长期性。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引导者,组织者。他决定了课堂用什么技术,在哪儿用,怎么用,所以教师是整合技术与学生的关键部分是线上教学发展的中介。由此教师如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相融合,能更好的实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一个大问题,一是人在技术支持的课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场景中的技术应用
学校教育是一个学校教育是一个各种有机体的综合,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组成的个体要素,也包括班级班风,校风,师生关系组组成的文化要素,那么教师可以对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从教研、课堂、课后反馈中去发现。
三、线上教育的门槛
后疫情时代不是大众所理解的,疫情完全消失,恢复到我们之前的场景,而是如钟南山张文宏教授对疫情形势的预估,疫情随时会小规模的爆发,就像病号后的病人一样,不可能百分百的回到痊愈之前,而是有质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如此,那么教育也同样如此。
(一)教学管理的门槛
疫情期间,学校按正常开学时间网上教学,有学校要求所有的课程,所有的课和所有的老师都一起上,因为这种开放性所以网上学习不可能是同步的,线上教学不仅给学生自主,同时也应当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所以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变化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万不可把网络当成书本知识的载体,这不符合网络思维。
(二)实施层面的门槛
说到在线教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直播,在直播教学时,老师根本看不见学生无法互动,只能自己一个人讲课,由于需要的设备也不简单,所以可能随时出现技术问题,网络问题,那么课就只能中断。那么多学生,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根本不可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也就没有被关注的感觉,没有共同学习的氛围产生倦怠感很正常。
四、后疫情时代的学校教育的思考
(一)学校不仅教学生读书,更应教学生整理和加工信息
在纸质时代信息传播靠纸媒课本作为专家学者的成果,一般人不可染指,但网络就与之相反在社会乃至世界这个大环境中产生的大量信息,第一时间会出现在网上,而不是书本上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
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书好还是网络好?书上的知识是学者整理加工的经典或前人经验,必须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称之为“硬知识”。而网络知识形式多样,应有尽有,它与现实完全同步,可以即时帮助我们及时解决很多问题,这恰好是今天我们教育所缺乏的,也是以后我们教育的任务之一,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整理应用所需要的知识,那么由此看读网显然比读书更重要。
(二)学生评价应以输出评价为主
在线教学是开放式的自主自由学习,每个人学习的内容资源已掌握程度都不同,不能有一个工业化的统一评价标准,那我们可以采用输出评价考察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完成什么,比如作业论文等等,能解决什么问题,哪方面能力有提高等,这样的评价才是真实的,具有差异性的。所以还应该有师评、自评等形式,注重前后比较,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管理应转型为更灵活的方式
所以如今的学校教育不应该再僵化,提升教学的灵活性是适应现实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的趋势。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接班人,所以机械僵化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灵活的人才。灵活并不是要降低标准,减少难度,而是提高标准,增加难度。各级学校应当改变传统的思维,改变与后疫情时代不相符的制度,探究学习的新方式,鼓励更开放的课程和多元化的评价,为将来的转型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面向智能时代的知识观与学习观新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7(3):3-10.
[2] 王竹立.新知识观:重塑面向智能时代的教与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9(5):38-55.
[3] 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37-43
[4] 王竹立.包容性思考:网络时代学习的一种新思维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14(6):88-94.
[5] 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2015(5):1.
【关键词】 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学校教育;学习方式
一、学校教学方式转变的背景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一个国家的国之大计,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广义来看,教育发展的过程既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大家热衷于一个问题,教师将来会不会被取代?而技术发展会不会常态化的影响教育呢?
二、线上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
(一)政策支持
政策来源于政治,而政治对教育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政策的功能是调控约束和规范导向。第一:政策规范了国家线上教育应用的方向及标准,也约束了线上教育在应用和实践中的行为;第二:政策在宏观上的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各地方可以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处理,满足区域线上的需求;第三:国家可以对各要素有机整合,通过协调控制使其助力线上发展信息化的建设。
(二)科学研究的推动
学术在线上教育信息化中充当先行者的角色,研究将影响信息技术的设计和推广。学术研究者将结合自身专业及技能,在理论上对线上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模式奠定基础。
(三)相关媒介的创新
线上教育必然要通过相关媒介来实施,所以成功与否取决于以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产品,比如我们熟知的阿里巴巴旗下的钉钉,腾讯视频会议等,所以企业基于此需求也相继加入到了这个服务领域中,服务有以下特点,一是个性化服务;二是服务方式多样化;三是服务的长期性。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引导者,组织者。他决定了课堂用什么技术,在哪儿用,怎么用,所以教师是整合技术与学生的关键部分是线上教学发展的中介。由此教师如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相融合,能更好的实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一个大问题,一是人在技术支持的课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场景中的技术应用
学校教育是一个学校教育是一个各种有机体的综合,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组成的个体要素,也包括班级班风,校风,师生关系组组成的文化要素,那么教师可以对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从教研、课堂、课后反馈中去发现。
三、线上教育的门槛
后疫情时代不是大众所理解的,疫情完全消失,恢复到我们之前的场景,而是如钟南山张文宏教授对疫情形势的预估,疫情随时会小规模的爆发,就像病号后的病人一样,不可能百分百的回到痊愈之前,而是有质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如此,那么教育也同样如此。
(一)教学管理的门槛
疫情期间,学校按正常开学时间网上教学,有学校要求所有的课程,所有的课和所有的老师都一起上,因为这种开放性所以网上学习不可能是同步的,线上教学不仅给学生自主,同时也应当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所以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变化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万不可把网络当成书本知识的载体,这不符合网络思维。
(二)实施层面的门槛
说到在线教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直播,在直播教学时,老师根本看不见学生无法互动,只能自己一个人讲课,由于需要的设备也不简单,所以可能随时出现技术问题,网络问题,那么课就只能中断。那么多学生,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根本不可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也就没有被关注的感觉,没有共同学习的氛围产生倦怠感很正常。
四、后疫情时代的学校教育的思考
(一)学校不仅教学生读书,更应教学生整理和加工信息
在纸质时代信息传播靠纸媒课本作为专家学者的成果,一般人不可染指,但网络就与之相反在社会乃至世界这个大环境中产生的大量信息,第一时间会出现在网上,而不是书本上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
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书好还是网络好?书上的知识是学者整理加工的经典或前人经验,必须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称之为“硬知识”。而网络知识形式多样,应有尽有,它与现实完全同步,可以即时帮助我们及时解决很多问题,这恰好是今天我们教育所缺乏的,也是以后我们教育的任务之一,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整理应用所需要的知识,那么由此看读网显然比读书更重要。
(二)学生评价应以输出评价为主
在线教学是开放式的自主自由学习,每个人学习的内容资源已掌握程度都不同,不能有一个工业化的统一评价标准,那我们可以采用输出评价考察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完成什么,比如作业论文等等,能解决什么问题,哪方面能力有提高等,这样的评价才是真实的,具有差异性的。所以还应该有师评、自评等形式,注重前后比较,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管理应转型为更灵活的方式
所以如今的学校教育不应该再僵化,提升教学的灵活性是适应现实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的趋势。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接班人,所以机械僵化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灵活的人才。灵活并不是要降低标准,减少难度,而是提高标准,增加难度。各级学校应当改变传统的思维,改变与后疫情时代不相符的制度,探究学习的新方式,鼓励更开放的课程和多元化的评价,为将来的转型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面向智能时代的知识观与学习观新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7(3):3-10.
[2] 王竹立.新知识观:重塑面向智能时代的教与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9(5):38-55.
[3] 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37-43
[4] 王竹立.包容性思考:网络时代学习的一种新思维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14(6):88-94.
[5] 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2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