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化学教辅资料校本化的实践研究

【作者】 黄 颖

【机构】 广西柳州市第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为了扎实践行“轻负高效”教学发展模式,笔者通过实践研究,认为“轻负高效”教学模式最核心的就是基于学校学生的实际,提高学业负担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突破点在于教辅的校本化,本文介绍了笔者自主开发符合学生的教辅的一些实践收获,并且提供了理论的阐述。
  【关键词】 教辅;校本化;减负

  “减负”浪潮中,过多的练习遭到厌恶与批判,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大家都没有指明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必要的解题训练是化学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练习是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不可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这就意味着,“减负”不是清零,是减少过多的作业,“增效”成为了教育减负的出路,即少量作业也能达到教学目标,正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喻示的,我们应当求得一个在教师和伙伴的协助之下学生能够达到的高度——“合理的负担”。显然学生写教辅练习没有错,错在写教辅占用时间过长,学业负担过重,或者说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承受范围。
  1.练习的“功”与“过”
  学生的教辅练习具有双重性:搞得好,可以发挥正作用,搞得不好,只能造成反作用。应试教育动机下的教辅练习所形成的负面新闻,我们司空见惯。不过,越是在谴责学校“教辅练习=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的声浪中,越是需要有个清晰的认识,寻求学校教辅练习的正作用。
  1.1练习的“功”
  学生的练习是历来的教育家关注的论题。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以视为倡导“练习”的教育思想基础。德国克林伯格指出:“练习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是一切教育、教学过程的现象形态及其领域的本质特征。”瑞士裴斯泰洛齐在《隐士暮年》中力陈“练习”的必要性时说:“纯粹的、正直的人,借助习练自身一切的力量与素质,就能够基于人类的本性获得陶冶,达致真正的人类的智慧。”德国凯兴斯坦纳在《劳作学校》中主张“倘若未能习得机械性能力,那么,任何价值的创造都是不存在的,唯有练习才能达到。”美国杜威指出:“练习是积极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它是一种力量,是控制种种手段、为达到目的所必须的力量。”[1]从教育家的经典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练习”有不同的语境,这些术语尽管有微妙差别,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旨在学习而展开的外显或内隐的动作与行为。
  1.2练习的“过”
  我国教育长期来受苏俄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不仅把作业设计矮化为运用特定知识和技能、习得特定熟练的机械性练习,而且把这种机械性练习无休止地膨胀到等同于全部学科教育的地步,教师依赖教辅,学生抛开教材,大量的题海训练,耗尽大量的学习时间,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残害了学生的身心,而且异化了学科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我国教育界长期信奉“教育即训练”的信念,把课程矮化为学科,把学科矮化为教材,把练习矮化为“知识与技能”的机械训练,是一种“反人性化教育”。为了用完时间而做题,迷失在各种练习和考试中,也不知道做了有什么用,老师发多少自己做多少,对教辅功能用意完全不懂,迷失在茫茫题海中……生源好的高中,学生懂得多学得快,写完作业后依旧有充裕时间发展兴趣爱好,胡乱布置作业危害不大,但是生源薄弱的学校,学生学得慢,可支配时间少,胡乱布置作业会导致没空自我纠正,也压缩其他科目生存空间,没有时间全面发展,整天写教辅作业,哪有精力发展兴趣爱好?
  2.高中化学习题校本化的四个原则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我校立足于实际,通过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配合,加速校本教研制度的重建。[2]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以校本教研制度为支撑,大力实施校本教辅资料开发。恰当的教辅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当的教辅书会误导学生备考。教师走入题海,通过精选、重组、改编、原创等多种手段汇编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教辅。






  2.1纲本性原则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过多的教辅资料势必对教科书产生“冲击”,脱离教材和课程标准,变成教教辅——把教辅当做教材来教。使学生学习教科书变成了学习课辅资料,使教科书“边缘化”甚至丧失基本功能。教辅资料泛滥“淡化”了教科书作为“学纲”的基本功能,纲本性原则就是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参考相关的学业水平要求。化学习题校本化选择的基础要求就是要遵循课程标准,教材是《课标》的重要载体,“依据课本,追本溯源”是习题校本化的基本遵循,设计题目时要注意研究教材,突出化学主体框架知识,对课本原题的变型、改造及综合,进行本质性改造,这就是一种创新,也是校本化的精髓。
  2.2系统性原则
  把“机械重复练习”变成“有意义练习”关键在于要对教辅练习系统设计,商业教辅很多是挂名一个主编,实际是多位编委拼凑内容成一本,某个编委选编的题另外一个编委碰巧也选了,这是习题容易重复的根源。校本教辅能够减少机械重复在于能够习题的选择之关键是由一个人设计练习,呈现方式符合学习节奏,要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方法体系。让练习都是验证学生的知识和方法体系是否足够解题,毫无疑问每道错误的题目里都能找到学生的知识缺漏或者没掌握的方法,当然也有非智力因素。教师是校本教辅资料的开发者,我们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以多学科的视野,探讨多学科统筹安排(包括质与量的控制与总量的控制、类型平衡、学科平衡),来展开系统设计。练习系统的开发,有助于教师确立正确的练习观,并为练习的系统设计提供理论视野与实践指南,同时在实践层面培育有批判性、前瞻性、可行性的实践样本。
  2.3层次性原则
  高中和初中生源结构本质不同,初中由于是学区招生,每个学校都有些优中差的学生,但高中是通过中考选拔招生,优质高中生源拔尖,且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普通高中生源非常薄弱,以柳州市为例,市内五所县二中和市区的下游高中共计十余所一本人数合计不如上游某高中一个班。生源差距如此天壤之别,且使用相同的教辅上课,相同的要求做题。长期下去,课堂利用率不高,学生根本跟不上,谈何学生发展?校本教辅是为自己学校学生量身定做的教辅,比起统一商业教辅,更适合自己的学校的生源质量,避免了上课老师讲的没人听,但又不得不讲的尴尬局面。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高考定位和对化学学科的等第目标不同,对同一本资料,可以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既体现了差异,又减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负担。
  2.4针对性原则
  自化学高考和物理生物合并成理综卷后,化学考试题目只剩下11题“7+3+二选一”,11题覆盖3本必修教材,两本选修教材中的一本,由于题量少,只能考察重点的主干知识,其他一般知识轮考,教材上的内容以及《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范围,在高考考试中,既难于做到全面覆盖,也不是随机分布,而是有重有轻,考到的内容常常具有典型性和集中性:








  根据试题的难度控制原则,容易题和中难度试题通常占试卷80%的分值,80%分的卷面分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较为理想的分数。针对绝大多数学生是中等程度的现状,在教辅中,重点是放在中难度试题的训练上,既不过分追求偏题和难题的选题训练,也不过分迁就差生训练一些低级到高考不考的练习,如果花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训练难以达到的难题是本末倒置的做法。高考时用熟练基础部分的高得分率,来弥补对难题的失分。不必再大量花时间钻牛角尖了,把时间花在还没掌握的地方。
  3.对高中化学习题校本化的思索
  高考备考已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时间+汗水”模式向“科研+效益”模式的跨越。教学成绩好存在两种可能:教学效率高和占用时间长。学生提高成绩必须从课堂效率和作业质量上同时努力。削减“高能耗,低产能”的教学环节,教学也要注重科学发展。真正的教学能手,会在占用时间上自我设限,甚至腾挪出时间给学生课外活动,达到全面发展。努力校本化教辅就是推广“滴灌技术”。把每滴水滴进树根,就像把每分钟用在核心考点考题上。胡乱布置作业本科目即使成绩好也无意义,因为靠一科是无法全面发展。学生精力有限,某科消耗过多的时间,其他兴趣爱好特长没时间发展。
  3.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过度依赖教辅降低了老师的教研能力,由于很多教辅出于营销的需要,打出“高考预测专家”或正高、特级教师编写,一些薄弱学校的老师就觉得反正自己水平不高,不如买他们的教辅,就把教辅当做教材来用,自己不用研究课程标准不用研究学生,慢慢丧失了教研能力。在研发教辅过程中,老师往往需要广泛学习各家教辅的优势,博采众家之长,同时结合自己学校学生情况,采取更优化的呈现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编写教辅过程中需要研究考试,研究课程标准,同时对自己编写教辅资料会三审稿三校对,心中逐渐产生三种立场合一:命题人,阅卷人,答卷人。在这个编写教辅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教辅价值定位的理解,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
  3.2正视差异下促学生发展
  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是指最大程度调动积极性和开发学习潜力,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不是发展成完全一样水平的学生。学力基础有差异,根据能力差异因材施教,最根本体现就是校本化教辅,编写出适合学生水平的题目,自己选题就不会出现重题、偏题、怪题和不适合班级学情的难题。甚至题目可以根据学校的学生层次进行练习分层,让优秀学生明白学无止境,让中等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让学困生感觉跳一跳够得着,从而主动学起来。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而是使用统一教辅不顾差异,蚂蚁大象完全同等的负重,最终结果是要么大象力量大负重轻得不到锻炼,要么蚂蚁力量小负重太大吃不消。但终究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最终高考卷的难度不会因为学生基础差而照顾,这些同学只能说是学习过程是好的,最终结局不是能够左右的,只能是得到改善。
  总之,两年多的实践和研究给我们很多启发,也引发对教育现状的思考,真正的教育不是面向个别精英学生而是每个受教育者,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辅的校本化正是根据学生层次“量身定做”的教辅,避免了照顾尖子生选较难较厚的教辅,学困生望而却步过早放弃学习,照顾学困生选用较薄较易的教辅,尖子生会被耽搁,不利于培养拔尖人才。教辅校本化之后,根据学生层次,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层次学生能够完成学业情况下都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让基础教育促成每一个整体的人的“整体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敖国儒.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论析[J].教育探索.2003-09
  [2]杨丽.初中生课外补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