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借文本资源,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作者】 蒋亚萍
【机构】 陕西省彬州市公刘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针对目前部分学生习作时难于下笔,习作叙述空洞、干瘪,不能准确、完整、形象地进行描写的问题,笔者从现行教材出发,认为可以通过微透视文本写法习得妙法,本文认为教师通过从细读文本,提升解读能力和挖掘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两方面来落实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字】 解读文本;读写结合;挖掘训练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可见,读和写是紧密联系的,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点,即读写的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因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读、说、听、写各项能力,使之达到全面发展的途径。
要实现读写结合,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一、细读文本,提升解读能力
微透视就是通过对文本写作方法的挖掘使课文的范例作用在读写结合中得以实现,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要进行对文本的多元而准确的解读,就需要从解读课标和解读课文两方面去着手。
1.解读课标,谙熟习作训练目标。
通过对课标的深入解读,我们把写作的总目标具体细化到学段习作目标,然后把学段习作目标分解到每一册课本,根据每一册课本的习作训练目标分解到每个单元和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点,总之让读写结合贯穿到学生习作的整个过程,使整个训练形成一个系统。
2.立足单元习作目标,分层实现目标。
(1)准确解读单元目标。文本教材是按照单元进行组合,教师除了解整本教材的编排体系外,重要的是要解读每个单元的主题,从而准确把握单元习作目标。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编排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单元习作目标是让学生抓住动物的特点,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分层实现目标。分析单元训练中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训练的点分别是什么?具体到文本中扎实落实,有目的,有层次的进行读写训练,从而实现目标。
学习《猫》一课时让学生学习老舍先生用具体事例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合理运用语气词和修辞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习《白鹅》一课前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外形、生活习性(进食、嬉戏、休息等)和脾气性格,教学时引导学生交流并概括你所观察的小动物的特点,对连日来的观察进行梳理,仿照课文进行小练笔;课外拓展时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学习周而复和夏丏尊从外形和神态、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小练笔。
单元习作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从不同方面写小动物的片段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篇完整的习作。习作设计时从单元整体的角度来整体设计,阅读教学中安排有针对性的对一种写作手法进行专项的训练的小练笔,通过逐项的训练,逐渐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
由此可见,单元习作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在习作课上进行落实,还要巧妙地与单元中阅读教学的过程紧密联系,甚至可以分项进行训练,已期达到习作的水到渠成。教师一定要立足于教材,进行单元整组的解读。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有更广阔的视野。
二、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是说: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智慧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要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什么是训练点?即在文本中的生动有趣处、补写空白处、整体升华处、描写动情处、思维创新处、优美词语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语言训练:
(一)文本补写空白处进行语言训练
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有的文章结尾余意未尽,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学习了《杨氏之子》后,让学生想象杨氏之子妙答孔君平之后,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变化。学习《穷人》“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时,可以让学生抓渔夫的神态补白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渔夫丰富的形象。
(二)抓住典型仿写进行语言训练
所谓仿写,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习作训练。
1.学习课文构思,进行习作训练。如学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后,让学生模仿“一对一,交替写”的方法来写两个人活动的场面描写;如学习了《临死前的严监生》后,让学生模仿“一对多,轮流写”的方法来仿写“过生日”等类似的活动场面;如学习了《松鼠》后,马上让学生练习用总分式写一段话,并学习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2.学习课文片段的写作方法,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如写小动物,学习《猫》通过具体事实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写动作,学习《风筝》中用分解动作和精选动词的方法把人物动作写具体、写生动;写人物心理,学习《窃读记》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把人物心理写具体,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用内心幻觉法把人物内心写生动。
3.抓住课文关键语句进行语言训练。学习了《桂林山水》漓江的水“静”的特点后,可以进行比喻句和排比句的仿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比喻句和排比句的的认识,还可以达到运用的效果。学习了《白杨》,让学生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起到及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效果。
(三)对于寓意深刻的或感悟独特的进行扩写
抓住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扩写。如,学习了《怀念母亲》一课后,我会让学生说母爱是怎样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妈妈,我想对您说!”通过情感的拓展延伸进行习作训练,让他们体会作者内心那种永久的悔恨,从而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再如《老人与海鸥》中海鸥在老人去世一年间的行为补充,续写如《凡卡》结局的补充。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以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来充分说明日子是怎样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来去匆匆的时,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留恋。
(四)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语言训练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我们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并且细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之后,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在学生看、说的基础上。可以让其把它写成一段“热闹的北京城”。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利用改写课文进行语言训练。
改写课文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如把《村居》改写成一篇记事的文章,重点将放学的孩童开心放风筝的场面描写出来。
(六)想象结尾,续编故事进行语言训练。
学习完《凡卡》后,让学生想象爷爷收到凡卡来信后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进行补写;学习完《穷人》后让学生续写桑拿抱回西蒙2个孩子后,渔夫一家人是怎么样熬出来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只有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才能让他们“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
[3]许书华《确定单元整组习作训练重点 有效进行单元整组习作练笔》,《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4年10期.
【关键字】 解读文本;读写结合;挖掘训练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可见,读和写是紧密联系的,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点,即读写的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因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读、说、听、写各项能力,使之达到全面发展的途径。
要实现读写结合,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一、细读文本,提升解读能力
微透视就是通过对文本写作方法的挖掘使课文的范例作用在读写结合中得以实现,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要进行对文本的多元而准确的解读,就需要从解读课标和解读课文两方面去着手。
1.解读课标,谙熟习作训练目标。
通过对课标的深入解读,我们把写作的总目标具体细化到学段习作目标,然后把学段习作目标分解到每一册课本,根据每一册课本的习作训练目标分解到每个单元和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点,总之让读写结合贯穿到学生习作的整个过程,使整个训练形成一个系统。
2.立足单元习作目标,分层实现目标。
(1)准确解读单元目标。文本教材是按照单元进行组合,教师除了解整本教材的编排体系外,重要的是要解读每个单元的主题,从而准确把握单元习作目标。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编排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单元习作目标是让学生抓住动物的特点,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分层实现目标。分析单元训练中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训练的点分别是什么?具体到文本中扎实落实,有目的,有层次的进行读写训练,从而实现目标。
学习《猫》一课时让学生学习老舍先生用具体事例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合理运用语气词和修辞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习《白鹅》一课前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外形、生活习性(进食、嬉戏、休息等)和脾气性格,教学时引导学生交流并概括你所观察的小动物的特点,对连日来的观察进行梳理,仿照课文进行小练笔;课外拓展时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学习周而复和夏丏尊从外形和神态、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小练笔。
单元习作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从不同方面写小动物的片段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篇完整的习作。习作设计时从单元整体的角度来整体设计,阅读教学中安排有针对性的对一种写作手法进行专项的训练的小练笔,通过逐项的训练,逐渐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
由此可见,单元习作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在习作课上进行落实,还要巧妙地与单元中阅读教学的过程紧密联系,甚至可以分项进行训练,已期达到习作的水到渠成。教师一定要立足于教材,进行单元整组的解读。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有更广阔的视野。
二、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是说: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智慧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要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什么是训练点?即在文本中的生动有趣处、补写空白处、整体升华处、描写动情处、思维创新处、优美词语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语言训练:
(一)文本补写空白处进行语言训练
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有的文章结尾余意未尽,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学习了《杨氏之子》后,让学生想象杨氏之子妙答孔君平之后,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变化。学习《穷人》“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时,可以让学生抓渔夫的神态补白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渔夫丰富的形象。
(二)抓住典型仿写进行语言训练
所谓仿写,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习作训练。
1.学习课文构思,进行习作训练。如学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后,让学生模仿“一对一,交替写”的方法来写两个人活动的场面描写;如学习了《临死前的严监生》后,让学生模仿“一对多,轮流写”的方法来仿写“过生日”等类似的活动场面;如学习了《松鼠》后,马上让学生练习用总分式写一段话,并学习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2.学习课文片段的写作方法,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如写小动物,学习《猫》通过具体事实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写动作,学习《风筝》中用分解动作和精选动词的方法把人物动作写具体、写生动;写人物心理,学习《窃读记》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把人物心理写具体,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用内心幻觉法把人物内心写生动。
3.抓住课文关键语句进行语言训练。学习了《桂林山水》漓江的水“静”的特点后,可以进行比喻句和排比句的仿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比喻句和排比句的的认识,还可以达到运用的效果。学习了《白杨》,让学生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起到及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效果。
(三)对于寓意深刻的或感悟独特的进行扩写
抓住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扩写。如,学习了《怀念母亲》一课后,我会让学生说母爱是怎样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妈妈,我想对您说!”通过情感的拓展延伸进行习作训练,让他们体会作者内心那种永久的悔恨,从而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再如《老人与海鸥》中海鸥在老人去世一年间的行为补充,续写如《凡卡》结局的补充。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以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来充分说明日子是怎样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来去匆匆的时,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留恋。
(四)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语言训练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我们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并且细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之后,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在学生看、说的基础上。可以让其把它写成一段“热闹的北京城”。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利用改写课文进行语言训练。
改写课文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如把《村居》改写成一篇记事的文章,重点将放学的孩童开心放风筝的场面描写出来。
(六)想象结尾,续编故事进行语言训练。
学习完《凡卡》后,让学生想象爷爷收到凡卡来信后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进行补写;学习完《穷人》后让学生续写桑拿抱回西蒙2个孩子后,渔夫一家人是怎么样熬出来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只有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才能让他们“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
[3]许书华《确定单元整组习作训练重点 有效进行单元整组习作练笔》,《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