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作者】 黄昌婵

【机构】 广西灵山县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一是注重计算兴趣的培养;二是注重计算习惯的培养;三是注重口算与估算的培养;四是注重计算技巧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教育;计算能力;培养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一项基本技能,它是小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着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结合实际,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注重计算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唯有兴趣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思维的大门一打开,智力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教师要立足现实基础把文本中静态呈现、枯燥无味的计算题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生动地揭示出相应的计算问题,并对计算的事实采取多元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自我构建知识。
  (一)训练形式丰富,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教师可以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在教学连续进位加法时,可用游戏“开火车”的方式进行20以内的连加训练,用男女竞赛的方式训练;或者用卡片的形式让学生口算,或用小黑板视算,或采用学生听算,限时口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加减计算中,教师可以有意地犯“小马虎”做题时经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先指出错误,再对照自己所犯的错误,既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注重计算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克服心理因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加强品质修养的起点。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一)正确审题习惯。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非常重要。方法是:一读、二看、三思、四算。“读”是认真读题,“看”是看清数据、运算符号、运算顺序,“思”是思考计算方法和顺序,“算”是根据思考进行计算。如:在计算636÷6?这道算式时,通过认真审一下题,判断出商是三位数,那么商中间的0?就不容易漏掉了;又如,四则运算式题“15+120÷(20-5)”的计算过程,先读题,看有哪些运算(+、÷、-),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按顺序进行计算。再如:用简便方法计算125×48,一审题,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125?是个特殊的数字,它与8?相乘等于1000,而48?又刚好可以写成8×6?的形式,从而先算125×8,再算1000×6,最后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
  (二)书写认真规范习惯。书写无错是计算正确的必要条件。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无论是抄题还是脱式计算,教师均应严格要求学生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洁净,每写一步要“回头”仔细核对,证实抄写、计算正确后再继续下一步运算。在这方面,教师还应注意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如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三)仔细验算习惯。验算是计算正确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示范,提高学生对验算重要性的认识,使验算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且引导学生创造多种验算的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另解法、估算法、换位法、代入法等,使学生提高验算兴趣,增强验算能力,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如,35÷10=3┅5的验算方法有:①检验“被除数”,10×3+5 = 35;②检验“除数”,(35-5)÷3 = 10;③检验“商”,(35-5)÷10 = 3;④检验“余数”,35-10×3 = 5。
  三、注重口算与估算的培养
  口算是各种复杂运算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训练时学生要在瞬间进行各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把试题进行“分解、转换、变式、重组、……”从而能够迅速、准确地解答。口算训练可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保证思维训练的高效率。
  (一)熟练口算。口算训练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在规定时间内全部算对的学生,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将口算题目作为必做的一项,并长期坚持下来。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才会有效提高。
  (二)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安排口算训练,如可坚持每天安排20题的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可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练习方式多样化。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采用抢答、游戏、竞赛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演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 “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加强估算训练。在计算学习中,在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让学生快速获得有价值的检验。比如:124×42,学生在计算前先快速估算一下,可把124看作125,把42看作40,125×40=5000,所以124×42估算结果大约5000左右。然后在计算后继续让学生估算,两个数的个位上分别是4和2,所以所得乘积的个位上肯定是8,与计算出来的结果对比,若计算结果个位上不是8,那肯定是算错了,这样可起到检验作用。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关键还需在具体的情景中去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
  四、注重计算技巧的培养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教学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计算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中必须重视凭借例题讲清算理,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一)教具演示,说明算理。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教师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道理,教师左手拿着3支红色花,右手拿着2支白色花,让学生观察列出加法算式:3+2=5;教师又把两手中的花调换,再让学生观察列出加法算式:2+3=5。学生从教师的演示比较中,认识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算理。
  (二)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在学习 20 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板书 “9+2=?”,多数学生能很快地说出和是11。但是,教“9加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更重要的是揭示计算规律,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为让学生容易理解,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算式摆小棒,一堆 9 根,一堆 2 根,用小棒摆出结果,让人一看就知道是 11 根;又要求学生把操作的思维过程在算式上展示出来。这样,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由此递进到学习 20 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渐进。
  (三)联系实际,讲清算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可选用事例:每张学生桌 100元,每张学生椅 20 元,买这样的 10 套学生桌椅一共要付多少钱?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式 100×10+20×10和(100+20)×10,通过同一道题的两种不同解法,让学生明白 100×10 +20×10=(100+20)×10。当学生从实际事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后,还可以要求学生自编应用题,加深理解。
  自然,“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样就能科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