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物理“研学活动”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研究

【作者】 曾湘艳

【机构】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侨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研学后教”是广州市番禺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方向。番禺区教育局冯润胜局长对我区中小学校开展“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动员和布置。他强调“我区启动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是基于当前国内课堂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针对我区学校实际提出的。‘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研学活动”是我校物理理学科开展“研学后教”不能离开的重要环节,是“研学稿”中主要的实施载体。“研学活动”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它既不同于一般单纯的活动课,它是一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而自主设计的具有明确主题与活动内容的有效组织形式。
  “研学活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一,适切性: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要与学生的知识范围、能力标准、认知程度相一致,即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目标;第三,探索性:能启发学生思维。第四:经验性:注重通过经验的获得与重构来学习。
  光学是八年级上学期物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八年级“光”和“透镜及其应用”这两章书。八年级物理备课组专门进行了初中物理“研学活动”实施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的目标
  1.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是活动教育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指出: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可见,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的本质存在与确证的表现。同时,他认为活动是人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活动史,人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活动的数量、质量高低成正比。人的活动越广泛、越深刻,人的发展就越全面、越充分。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课题实施的目标
  即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实践、发现和体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获得不少间接经验,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直接经验;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物理知识,而且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体验物理,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开展此类活动使学生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可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中一种常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实施对象的选择
  学校8年级有8个平行班,在前几章测验结果中对比,各班情况基本相同。由一位年轻老师担任三个实验班的任课老师,我们集体备课准备研学案,主要是备研学活动。另外有三个对照班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师用传统方法教学。
  2.初中物理“研学活动”实施的条件
  从学生角度,实验班的老师都会根据学生性别比例、兴趣、学习水平、交往技能、守纪律情况等合理搭配,组成6人小组,有时候6人小组又可以细分成三个两人小组,两个6人小组组合也可以变成三个4人小组。2人小组合作学习,适合于简单的知识技能而不需要过多的讨论的教学任务,2人小组的时间利用率高,又比单独的自学要好,2人可以互补,可通过互问来巩固知识提高表达能力。而4人或6人小组学习则适用于分析性内容的学习、探索性的思考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需要多人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多人合作讨论和完成。
  从老师角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3.实施有效性的研究方法
  采用对比法,实验过程的每一次统一测试,进行统计检验,从学习成绩变化角度去检验结果。同时,采用面谈,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法的评价,以及学习兴趣的变化,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4.组织教师编写研学案中的研学活动
  根据教材内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按课时编写研学案,按知识点编写研学活动,每个研学活动在课堂上控制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编写研学活动时,着眼于以下两点去构建:
  ①通过研学活动将教学的知识点问题化,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强学习的目标性。
  ②通过研学活动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就是对课本的重点内容,通过设计实验或者设计具体情境或者是相应的习题,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对关键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体验。
  下面提供《光的直线传播》研学案中的几个研学活动给大家参考。
  研学活动一:光是如何传播的?
  1. 请提出你的实验猜想:                                                
  ①演示实验: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的传播路径;
  ②学生实验:把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请观察实验现象;
  ③学生实验:把一束激光斜射不均匀的糖水中,请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你认为如何形象简单的能将光的传播路径表示出来?
                                                                                                          
  研学活动二: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你认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请写出来:
                                                                                                          
                                                                                                          
  2.学生实验:小孔成像
  实验器材:带孔的八宝粥罐,蜡烛
  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在塑料透明的盒盖上的像,回答问题:







  第一次请把小孔靠近蜡烛,
  你看的的像是           (“倒立的 ”还是“正立的” ),
  你看的的像是            (“放大的”还是 “缩小的”)
  第二次请把小孔远离蜡烛,
  你看的的像是           (“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你看的的像是            (“放大的”还是 “缩小的”)
  研学活动三:用光路图解释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议一议:小孔能够成像的原因是什么?画出小孔成像的光路图说明。
1.请画出点光源A通过小孔在光屏          2. .请画出点光源B通过小孔在光屏
 上所成的像A’                                               上所成的像B’





  3.请画出物体AB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所成的像A’B’。






  四、研究成果分析
  1.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实验前,刚刚进行了学前测试,实验班和对照班无明显差异。在实验过程中,实行了考教分离,由九年级老师命题进行统一的单元测验。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情况分析如下:
  表一:光现象单元测验





  表一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验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者的动机可分四类:社会动机,即同其他同学在一起活动的欲望;建设动机,即对原料加工,建造各种事物的愿望;探索动机,即好奇的倾向和通过实验“追根问底”的愿望;表演动机,即爱好创作、运动和欣赏各种艺术的倾向。研学活动的选择,就围绕着学生的上述动机来进行。通过研学活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趣很浓,具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班学生对物理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所占比例依次为:68%,25%,7%;对照班的比例为:33%,41%,26%。由此可见,实验班的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班。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生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段时间时间的跟踪调查得知,实验班上课学生注意力集中人数较多,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人数增加,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规律的得到本身就是科学家探究的结果,研学活动模式符合物理规律的发展形成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吻合,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的收集和处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触及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科学学习习惯也逐步养成。实验班的学生在物理小课题比赛和番禺区创新实验大赛屡创佳绩!参加中国区头脑奥林匹克比赛荣获一等奖!
  5.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八年级备课组学习了大量的现代教学理论,学习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通过集体备课,设计研学活动,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曾湘艳和崔婉微老师被评为广州市骨干教师,古结珍老师和佟雪梅老师获得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老师。
  五、课题研究反思
  虽然我们在该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形成了每节课至少一个研学活动的新的教学模式。但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型问题,由于时间所限,还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
  1.课堂焦点容易偏离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缺失科学的引导,学生的研学过程有些凌乱,这时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探究,也容易受到非主要现象的影响,偏离学习的方向。所以要想学生能够很好的研学首先要求教师要能够很好的把握教材内容和深度,还有对学生的学情了解透彻,预先对研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麻烦考虑周全,便于科学引导,提高研学的实效。
  2.“放手”多少才正好
  研学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既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也不能是效率低下的探究。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初中物理教材中也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完全“放手”,同时学生之间客观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同一个物理概念,学生的理解程度也存在差异,如果课堂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的话,为课堂教学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3.充分研学与课时不足之间存在着矛盾
  研学课堂要深入研究一个问题,必然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而物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过程中如果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体验,通常会发现课时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