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何芳玲

【机构】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应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之上,而学生的学史兴趣又必须依赖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历史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这块主阵地, 需要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学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用故事典故引入新知,既能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进行有效提问,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 在课堂上让众多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全力推行课堂目标教学改革,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创设;问题情境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育体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注重应试教育转为注重素质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应该不断的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之上,而学生的学史兴趣又必须依赖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全力推行课堂目标教学改革,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一、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要教书育人,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修养素质。教师应用自身专业学识、人格魅力、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爱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喜爱,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质。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广泛涉猎,丰富自身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才能旁征博引、引人入胜,使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其学习。“学生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起主导作用,但时刻应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激发者、辅导者、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重过程”的目标取向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角色,大胆创新和探索,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含量,提高教学组织能力,为学生创设环境条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协作者和促进者。
  二、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学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则是课前的备课。只有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学生,我们才能在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时准确无误,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富有针对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有效的策略和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课前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明确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及要求;从不同角度准确解读教材。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根据学校教学设备、学生实际情况有效的用好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反复研读教材的内容: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等。例如教师在讲《开元盛世》一课的内容:第一目‘开元之治’,介绍了唐玄宗即位后,锐意改革,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出现了开元之治;第二目盛世经济的繁荣,介绍了唐朝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第三目唐朝的衰亡,介绍了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大起义使唐朝政权日趋衰落并最终瓦解。研究教材后不难看本课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盛世经济繁荣的基本史实。初一学生对于政治、经济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音像、图片等材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三、用故事典故引入新知,既能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如《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通过讲述烽火戏诸侯故事,让学生进入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的场景,了解西周的灭亡,引入东周的建立,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再展开讲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作用。通过讲故事,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有利的心理情境。
  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进行有效提问,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探索性,提高文化素养,因材施教。现在教学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实现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为了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考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以及求知欲,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脑力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这一期间老师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路。同学们通过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以这个问题作为中心,扩散讲解问题。比如在进行“科举制”的讲解时提出问题“各朝代的人才选举制度”帮助学生记忆,并且联系当时的政策环境阐述提出这样选举制度的原因。又如《贞观之治》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她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她称帝后有何作为?”这几个疑问紧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注意力显得十分集中,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很快导入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五、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利用小组合作能够将学生的培养方式从旧的“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说的都对”的教学方式中转变为“自由、探索与合作”的方式,即“教师的一言堂”,到“发言热闹的课堂”到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倾听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平等,民主的关系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贵有思。民主的氛围是学生能主动思考的前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学生内部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畅所欲言,在愉快的氛围之下进行学习,从而有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将“乐学”与“会学”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大大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六、在课堂上让众多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初中生正是处于心里和生理的成长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们在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上面是有限的,这个时候感觉形象的表达给学生们更有利于学生们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展示一些图片等形象的东西给学生们体验,例如图片、表格、地图等等有形的资料,这样更能够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我们讲授“红军长征”这一节课的时候,笔者就自己先设计了一张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当这节课讲完的时候,要求学生们跟笔者一样也自己动手画一张路线图,通过老师的带头,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地图,并在过程中教给学生们在没有地图的时候如何自己画一张地图,让学生们拓宽了知识面,这对于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这样的一堂课,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充分地掌握我们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能够亲自参加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一堂有血有肉的课程,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应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的目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历史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这块主阵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学素养感染学生,以现代媒体为手段吸引学生,以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环境,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令学生快乐轻松学习,让历史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