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意图

【作者】 农大光

【机构】 广西那坡县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好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是《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意图,此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展开。
  学习目标:
  一、通过对“初识闰土”的内容的读写训练,培养学生探究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情朗读,激发兴趣。
  (一)出示“深蓝的天空,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PPT课件让学生欣赏。
  (二)师朗读:深蓝的天空 挂着一轮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时有一位少年正在刺猹,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他?(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激情朗读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进入优美的境界,获得身心的愉悦,激起学习下文的兴趣。
  二、调动各种感官,进行读写训练。
  (一)出示PPT孩子的头像课件,学生自由观察,结合课文,判断哪位是少年闰土,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并说出作者在介绍人物外貌上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写话训练:描写自己熟悉的伙伴或亲人。
  设计意图:通过辨别人物头像,读课文,使各种感官沉浸在课文中,有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学生将语言材料变成形象感知。借鉴课文写作方法,进行读写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达到语文课要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
  三、通过探究,品闰土的品格。
  (一)自由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选取闰土的哪几件典型事例。
  (二)扩展练习,品味闰土的品格。
  (             )的少年闰土,并说一说填空的依据。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同桌或邻桌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出示“雪地铺鸟”段落,师生共同欣赏探究,谈自己的所得。
  (五)总结学习方法。
  (六)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其他几件事。
  设计思路: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谈体会,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把第1自然段中描写瓜地夜晚景色的句子用到闰土与“我”瓜地刺猹对话中,看看可以插到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研读重点,随机点拨。
  (一)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找最佳的词语、句子、标点,为进一步交流做准备。
  (二)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提出发现的问题。
  设计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研究,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习的主人,适时、适度地点拨,解放学生思路,使教学向纵深发展。
  六、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一)请同学思考:在当今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并找出充分的理由作为论据。
  (二)请双方陈述理由,自由辩论。
  设计意图:设计专题,引导争论,将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心灵自由,突现个性,并在争论过程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七、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原著《故乡》。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没有终点,课堂之外的课外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去阅读学习,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系统的。
  以上是《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意图,总之,通过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