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那坡县黑衣壮山歌的特点
【作者】 黄元虎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省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偏居桂西南一隅的那坡县有5万多“布敏”,他们身着黑衣,俗称黑衣壮。黑衣壮特别喜欢唱山歌,他们的歌谣,按体裁形式分类,主要有山歌、小调、道唱、巫唱音乐和多声部音乐;按歌词的艺术结构和音乐风格分类,主要分为“论”、“虽”、“盘”和“分”四种不同形式的歌体。
一、黑衣壮山歌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分析“论”。
“论”的基本情况。论,那坡壮族山歌,亦称“过山腔”,流行最广,感染力最强。它是因这座山的人向那座山的人呼喊,声音尖细而悠扬,有穿云破雾之势,在重山叠岭中回响,奏出大自然的回声曲而得名。一般为单声独唱,通常有二乐句、三乐句,个别出现重叠四句和五乐句的乐段结构。
“论”的语言特色。常用的衬词音有哈、咧、啊、呀、呐、耶、喏、备农、郎囊、亲侬、尼、哩等等。多把衬词放在强拍上,形成特殊的风格。衬词一般放在收尾处,在衬词的运用上有几种情况,一是表示邀歌(哈咧郎啊喏……)、二是表示爱的情绪(情嫩旦呀耶……)、三是表示对悲惨遭遇的同情,末句常加上(盟虎呀喏……)、四是表示感谢之意(觉拜呀喏……)、五是用于比较深情缠绵的曲调(呢的呀……)、六是衬托气氛的作用,借以强调实词的意义(咧、啊、哩等)。
“论”的音乐表现特点。调式调性:悠扬委婉、高亢清晰是过山腔对音乐选用的一大特点。一般采用民族调式中的宫调式,角音“3”十分活跃、突出,在旋律进行中反复出现,自由延长落在属音3上,在调性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节奏节拍:2/4、3/4节拍自由缓慢,遵循“强—保持强音—渐弱—弱”这样的规律。几乎每一句出现一个延长音。延长音的衬词多采用对方的称呼,如对方比自己年轻则称“侬”,比自己年长则称“贝”。延长音根据感情的需要又可以自由地加以发挥。
其次,我们来分析“分”。
“分”的基本情况。分,也叫分瑞,以缠绵婉转的“呢的呀”旋律震撼广西壮族乐坛,源头在城厢镇那桑村,延伸至百都乡以及云南富宁县周边乡镇。因歌头出现“呢的呀尼嘞”这一引子而被人们称为“呢的呀”。“呢的呀”音乐,是从人们情意绵绵交流的语音中发展而成的。歌词是五言二句一首,二乐句为一段,一般为单音对唱。
“分”的语言特色。最大的特色就是歌头出现的“呢的呀”。常用的衬词还有“咧”“哎”等。
“分”的音乐表现特点。调式调性:属传统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他宫、商、角、羽音都有出现。节奏节拍:常用的节奏是2/4拍,受艺术的一般规律的制约。特别之处在歌词,词间用衬词顶替,加以舒展强调延长音的处理,改变了音节自然停顿的习惯,把语言的自然节律打乱,这种大胆的处理,从局部上看似不规则,但统观全曲结构,却显得十分协调。
再次,我们来分析“盘”。
“盘”的基本情况。盘(盘侬安)是壮族侬安支系的山歌,亦称春牛调,主要流传在龙合乡、坡荷乡和城厢镇城南社区的那坡屯。人们遇事,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喜的吆喝声:“哎呀呀……啰吔”,以此为音乐素材发展而成。
“盘”的语言特色。一、二句组成上联,三、四句组成下联,上联下联构成一首。上下两联均用“哎呀”句衬开头,“呀啰”、“啰吔”以及“咧”是顿间衬和字衬,字衬“啰”收音终止。衬词的应用,造成前后两联气氛上的强烈对比,如见其人和牛,衬托出耕作的特殊动态。
“盘”的音乐表现特点。调式调性:曲调爽朗明快,多用假音演唱,体裁为五言八句“勒脚歌”,押腰脚韵。属传统五声调式音阶的商调式和徵调式。由歌词结构而定,属上、下构成的单乐段趋势。下乐段是上乐段的传承和发展,上乐句结束在商音,下乐句结束在徵音。节奏节拍:第一、第三、第四乐句是4/4节拍,第二句出现3/4节拍,第三句顿间衬“啰吔”,末句偶尔出现一个2/4节拍。
最后,我们来分析“虽”。
“虽”的基本情况。虽有虽敏、虽侬之分。虽敏流行于城厢、坡荷、龙合、定业等乡镇高山一带“姑敏”族内;虽侬流行在定业乡土坡、沿河一带和城厢镇下甲流域的部分村屯。虽敏以浑厚、低音、二声部合唱七言四句一手、押尾韵的散歌体为主,并仅为石山黑衣壮“姑敏”独有而得名。虽侬音调激昂,气势雄壮,“一高多低”二声部,七言四句为主,流传在定业乡一带。
“虽”的语言特色。虽敏的衬词取自挑担上山,屏气换肩发出的呻吟素材:“嘿—嗨”,形成刚健、纯朴、浑厚、低沉的二声部音乐。高音声部仅由嗓子明亮的优秀歌手担任,低音声部由一人或多人担任。
“虽”的音乐表现特点。调式调性:调式为宫调和商调。曲调构成的两个声部的音程关系有同度、大二度、大三度、纯四度和纯五度。节奏节拍:节奏工整,以2/4、4/4拍居多。两个声部大都同时起落。
二、黑衣壮山歌的社会功能
首先说说它的教育功能。孔子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柏拉图的“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最深处”都强调了艺术的教育功能。每一首黑衣壮山歌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都蕴含着通俗易懂的教育道理。在相对较封闭的生存环境中,黑衣壮山歌就是当地居民的精神食粮,在口口相传的山歌中,让众人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思想道德的修养。例如,《五翁嬏》歌颂孙悟空不畏艰难敢冲敢闯和忠于职守的精神;《象棋歌》告诉后人只有精诚团结,以大局为重,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事业才能成功的道理;《姑女》说的是弘扬和体现争当“尊老爱幼的好榜样”的家庭伦理美德与人生的社会价值观。还有许多山歌,都唱述了“忠、孝、礼、义”等我国的传统美德,用通俗易懂的歌词来达到教化的目的。
其次说说它的娱乐功能。对于黑衣壮的居民来说,唱歌是最方便、最愉快的娱乐方式。每逢春节过年,县政府便在广场举办山歌比赛。那时,广场上聚集了许多爱唱山歌的男女老少,大家津津有味的看着台上的歌手对歌,唱到熟悉的歌曲,大家还轻轻跟着哼唱,乐在其中。“风流街”也是山歌交流的节日,“风流街”就是俗称的赶圩,赶路的姑娘、小伙在山涧田野,在百鸟鸣唱的世界,发自肺腑的歌唱,在对歌、游戏、谈情说爱、寻求对偶。歌台犹如戏台,山歌犹如剧目。歌手把生产劳动知识、天文地理知识、日常生活知识等编成歌来对唱;又或者把国家大事、政策法律以问答的方式来对唱,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享受欢乐。
再次谈谈它的宣传功能。音乐自身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容易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画面,加上通俗易懂的歌词,能让人更容易理解、更切身的体会其中。从前,黑衣壮歌手就用山歌通过神化美化手法来塑造出许多典型的形象。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和游击队员们常常用通俗的语言和上口的旋律编出宣传革命道理的歌曲,让人民群众从中辨明是非。歌师歌手们编写了一大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的散歌、组歌和长歌。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如《计划生育山歌》中用幽默通俗的语言打消了人们害怕结扎的思想顾虑。
最后说说它的交际功能。黑衣壮居民常用山歌来进行社交活动。青年男女心有所爱,便会将相思之情、苦恋之情表达出来,山歌一唱爱就大胆地传达出来。当黑衣壮人见到客人时,一开口,便是用山歌来打招呼。此外,他们还用山歌来庆贺新年、祝贺喜事、赞颂美酒佳肴、送上祝福等等。因此,歌谣成为黑衣壮人们群众进行社会交往、结识新朋友的纽带,起到交际工具的功能。
黑衣壮山歌种类繁多,形式多姿多彩,演唱灵活丰富,形成独特的美学特色。近年来,由于有政府的重视,黑衣壮山歌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与传承。但是,随着社会的愈加繁荣与发展,新事物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感受,黑衣壮山歌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去挖掘和传承,使之代代相传。
一、黑衣壮山歌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分析“论”。
“论”的基本情况。论,那坡壮族山歌,亦称“过山腔”,流行最广,感染力最强。它是因这座山的人向那座山的人呼喊,声音尖细而悠扬,有穿云破雾之势,在重山叠岭中回响,奏出大自然的回声曲而得名。一般为单声独唱,通常有二乐句、三乐句,个别出现重叠四句和五乐句的乐段结构。
“论”的语言特色。常用的衬词音有哈、咧、啊、呀、呐、耶、喏、备农、郎囊、亲侬、尼、哩等等。多把衬词放在强拍上,形成特殊的风格。衬词一般放在收尾处,在衬词的运用上有几种情况,一是表示邀歌(哈咧郎啊喏……)、二是表示爱的情绪(情嫩旦呀耶……)、三是表示对悲惨遭遇的同情,末句常加上(盟虎呀喏……)、四是表示感谢之意(觉拜呀喏……)、五是用于比较深情缠绵的曲调(呢的呀……)、六是衬托气氛的作用,借以强调实词的意义(咧、啊、哩等)。
“论”的音乐表现特点。调式调性:悠扬委婉、高亢清晰是过山腔对音乐选用的一大特点。一般采用民族调式中的宫调式,角音“3”十分活跃、突出,在旋律进行中反复出现,自由延长落在属音3上,在调性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节奏节拍:2/4、3/4节拍自由缓慢,遵循“强—保持强音—渐弱—弱”这样的规律。几乎每一句出现一个延长音。延长音的衬词多采用对方的称呼,如对方比自己年轻则称“侬”,比自己年长则称“贝”。延长音根据感情的需要又可以自由地加以发挥。
其次,我们来分析“分”。
“分”的基本情况。分,也叫分瑞,以缠绵婉转的“呢的呀”旋律震撼广西壮族乐坛,源头在城厢镇那桑村,延伸至百都乡以及云南富宁县周边乡镇。因歌头出现“呢的呀尼嘞”这一引子而被人们称为“呢的呀”。“呢的呀”音乐,是从人们情意绵绵交流的语音中发展而成的。歌词是五言二句一首,二乐句为一段,一般为单音对唱。
“分”的语言特色。最大的特色就是歌头出现的“呢的呀”。常用的衬词还有“咧”“哎”等。
“分”的音乐表现特点。调式调性:属传统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他宫、商、角、羽音都有出现。节奏节拍:常用的节奏是2/4拍,受艺术的一般规律的制约。特别之处在歌词,词间用衬词顶替,加以舒展强调延长音的处理,改变了音节自然停顿的习惯,把语言的自然节律打乱,这种大胆的处理,从局部上看似不规则,但统观全曲结构,却显得十分协调。
再次,我们来分析“盘”。
“盘”的基本情况。盘(盘侬安)是壮族侬安支系的山歌,亦称春牛调,主要流传在龙合乡、坡荷乡和城厢镇城南社区的那坡屯。人们遇事,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喜的吆喝声:“哎呀呀……啰吔”,以此为音乐素材发展而成。
“盘”的语言特色。一、二句组成上联,三、四句组成下联,上联下联构成一首。上下两联均用“哎呀”句衬开头,“呀啰”、“啰吔”以及“咧”是顿间衬和字衬,字衬“啰”收音终止。衬词的应用,造成前后两联气氛上的强烈对比,如见其人和牛,衬托出耕作的特殊动态。
“盘”的音乐表现特点。调式调性:曲调爽朗明快,多用假音演唱,体裁为五言八句“勒脚歌”,押腰脚韵。属传统五声调式音阶的商调式和徵调式。由歌词结构而定,属上、下构成的单乐段趋势。下乐段是上乐段的传承和发展,上乐句结束在商音,下乐句结束在徵音。节奏节拍:第一、第三、第四乐句是4/4节拍,第二句出现3/4节拍,第三句顿间衬“啰吔”,末句偶尔出现一个2/4节拍。
最后,我们来分析“虽”。
“虽”的基本情况。虽有虽敏、虽侬之分。虽敏流行于城厢、坡荷、龙合、定业等乡镇高山一带“姑敏”族内;虽侬流行在定业乡土坡、沿河一带和城厢镇下甲流域的部分村屯。虽敏以浑厚、低音、二声部合唱七言四句一手、押尾韵的散歌体为主,并仅为石山黑衣壮“姑敏”独有而得名。虽侬音调激昂,气势雄壮,“一高多低”二声部,七言四句为主,流传在定业乡一带。
“虽”的语言特色。虽敏的衬词取自挑担上山,屏气换肩发出的呻吟素材:“嘿—嗨”,形成刚健、纯朴、浑厚、低沉的二声部音乐。高音声部仅由嗓子明亮的优秀歌手担任,低音声部由一人或多人担任。
“虽”的音乐表现特点。调式调性:调式为宫调和商调。曲调构成的两个声部的音程关系有同度、大二度、大三度、纯四度和纯五度。节奏节拍:节奏工整,以2/4、4/4拍居多。两个声部大都同时起落。
二、黑衣壮山歌的社会功能
首先说说它的教育功能。孔子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柏拉图的“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最深处”都强调了艺术的教育功能。每一首黑衣壮山歌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都蕴含着通俗易懂的教育道理。在相对较封闭的生存环境中,黑衣壮山歌就是当地居民的精神食粮,在口口相传的山歌中,让众人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思想道德的修养。例如,《五翁嬏》歌颂孙悟空不畏艰难敢冲敢闯和忠于职守的精神;《象棋歌》告诉后人只有精诚团结,以大局为重,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事业才能成功的道理;《姑女》说的是弘扬和体现争当“尊老爱幼的好榜样”的家庭伦理美德与人生的社会价值观。还有许多山歌,都唱述了“忠、孝、礼、义”等我国的传统美德,用通俗易懂的歌词来达到教化的目的。
其次说说它的娱乐功能。对于黑衣壮的居民来说,唱歌是最方便、最愉快的娱乐方式。每逢春节过年,县政府便在广场举办山歌比赛。那时,广场上聚集了许多爱唱山歌的男女老少,大家津津有味的看着台上的歌手对歌,唱到熟悉的歌曲,大家还轻轻跟着哼唱,乐在其中。“风流街”也是山歌交流的节日,“风流街”就是俗称的赶圩,赶路的姑娘、小伙在山涧田野,在百鸟鸣唱的世界,发自肺腑的歌唱,在对歌、游戏、谈情说爱、寻求对偶。歌台犹如戏台,山歌犹如剧目。歌手把生产劳动知识、天文地理知识、日常生活知识等编成歌来对唱;又或者把国家大事、政策法律以问答的方式来对唱,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享受欢乐。
再次谈谈它的宣传功能。音乐自身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容易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画面,加上通俗易懂的歌词,能让人更容易理解、更切身的体会其中。从前,黑衣壮歌手就用山歌通过神化美化手法来塑造出许多典型的形象。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和游击队员们常常用通俗的语言和上口的旋律编出宣传革命道理的歌曲,让人民群众从中辨明是非。歌师歌手们编写了一大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的散歌、组歌和长歌。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如《计划生育山歌》中用幽默通俗的语言打消了人们害怕结扎的思想顾虑。
最后说说它的交际功能。黑衣壮居民常用山歌来进行社交活动。青年男女心有所爱,便会将相思之情、苦恋之情表达出来,山歌一唱爱就大胆地传达出来。当黑衣壮人见到客人时,一开口,便是用山歌来打招呼。此外,他们还用山歌来庆贺新年、祝贺喜事、赞颂美酒佳肴、送上祝福等等。因此,歌谣成为黑衣壮人们群众进行社会交往、结识新朋友的纽带,起到交际工具的功能。
黑衣壮山歌种类繁多,形式多姿多彩,演唱灵活丰富,形成独特的美学特色。近年来,由于有政府的重视,黑衣壮山歌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与传承。但是,随着社会的愈加繁荣与发展,新事物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感受,黑衣壮山歌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去挖掘和传承,使之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