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思考

【作者】 王玉华

【机构】 江西省上饶德兴市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修订后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美术鉴赏、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七个学习模块,并针对各学习模块,制定出了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研制各学习模块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始终要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联系。也就是说,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纲,制定的各学习模块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应该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各级水平的具体化。因此,在研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时,应该将各学习模块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或能够干什么,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21世纪社会需求并实现终身发展所需要关键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的素养。
  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即为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要求。
  为此,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更新课程观念,变革学习方式,改变评价策略和方法。
  不同的外在价值取向—— 
  联合国:从全人类发展的角度关注核心素养
  欧盟: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关注核心素养
  美国:从职场需求的角度关心核心素养
  共同的内在逻辑趋向——
  关注和重视三个领域:
  人的“自主发展”领域,即个人素养;
  “社会参与”领域,即社会素养;
  “文化修养”领域,即文化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3年5月启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联合参与。2016年9月13日以新闻发布会形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
  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既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核心素养进一步向学科落实的一个新的层级,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5个素养:
  一、图像识读(观看、识别、解读)
  美术表现(创造视觉形象)、审美判断(感知、评价、判断、表达)、创意实践(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方法)、文化理解(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
  下面对美术核心素养的类别分别解释图像识读(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具体表现: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搜索、阅读、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和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形态、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租用与价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美术学科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始终要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联系。也就是说,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纲,制定的各学习模块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应该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各级水平的具体化。因此,在研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时,应该将各学习模块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或能够干什么,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二、美术表现(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具体表现: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审美判断(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具体表现: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现实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四、创意实践(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
  具体表现: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以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五、文化理解(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
  具体表现: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尊重美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及其创造的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美术鉴赏,美术基础知识(美术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和美术史常识(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风格、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的美术活动。
  美术作品的理解(传统):构图、色彩、形体、空间、材质、肌理、明暗→作对品的题材内容、表现技法、表现形式是最基本的认识,也是更深一层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的基础。
  除此之外,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不同,就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哲学观念……这些看似美术作品之外的因素对于作品来讲是影响重大的,所有的作品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特征、民族的特征和个人的个性特征,因此,将作品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去就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才能体会出这些“有意味的形式”中蕴涵的意味。
  艾迪斯、埃里克森《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对美术史在美术教育中的功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们在评品一种文化的艺术品时由于我们没有研究过这种文化,我们少了一层理解,结果我们做出的反应就不同。”
  教师讲授、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认识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鼓励学生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结合对具体作品的鉴赏,在特定的语境中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
  讲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观看视频、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和当地的文化历史遗迹,组织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形成知识框架→学会分辨不同的风格流派,了解美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
  以主题和人物驱动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资料→研究美术与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联系文化情境,对美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并进行发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