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兴趣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

【作者】 向登明

【机构】 湖北省建始县景阳镇民族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校教育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时代新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体现了“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
  一、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一方面努力推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四有”新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忠孝仁义礼智信”,结合现实来诠释,归根到底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所以两者的价值观本质上是相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在我们每一个学科教学中是有具体内容承载的。
  语文、思想品德教学要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品德教学全过程,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 其他各学科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
  二、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融合在学校生活与社会活动全过程之中。
  (一)经典诵读
  学校应将经典诵读作为地方课程,以童蒙教材为主要抓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之中,每周以1课时为宜,时间可安排在第一节课前晨读和放学前各10分钟,每周安排两个工作日。教学要求小学以诵读积累为主,理解为辅。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根据学校实际,在《四书》《五经》及中国古代优秀散文中选择学习。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应在诵读的形式上着力探索,大胆创新,把读与舞、读与画、读与写、读与唱、读与演、读与诵结合起来,鼓励师生共学、家长与子女共读,使诵读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二)学科渗透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语文、地理、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许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指导与考核。在语文课程质量检测中,包含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课程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内容。艺术(音乐、美术)课应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太极等内容。
  要注重环境育人。学校坚持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真正发挥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走廊、教室、办公室、橱窗等场所布置传统文化内容,营造多角度、立体化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学校,应以“成人成才、全面发展”为主题,开展“感恩、励志、修德”教育实践活动,要经常播放古曲、古乐,把古代先贤的语录贴在校园里,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每天利用早读、午间休息时间,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学校走廊、教室、橱窗等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片、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注重实践活动。学校坚持寓教于乐和知行统一,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参与式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精髓,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实现自我人格升华。要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奉献他人。通过挖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等系列实践活动,增强广大未成年人和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传承的自觉性。要广泛开展中华经典颂读活动,组织学生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用自己的思想和才艺演绎传统文化,使他们在审美体验与境界提升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组织开展“雷锋伴我成长” 、“雷锋与我同行”等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把继承传统美德和弘扬雷锋精神相结合,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三、发挥家庭引导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少儿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学生品德修养。
  现代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的养成,将爱国守法、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立志勤学、勤劳节俭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优先于一切认知教育。
  四、发挥社会平台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社会活动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共同为青少年学生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平台。
  利用传统佳节向学生宣传传统文化理念。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国家和文化部门也对传统佳节高度重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传统佳节这个契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课堂,比如清明节到来时教师可以举办《缅怀先烈,传承精神,建设国家》的主题演讲活动,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当端午节到来时,学生们也可以深入分析《离骚》的文化内涵,通过知识的分享感受民族文化,让大家知道屈原的爱国精神,借此机会进行爱国教育;中秋佳节到来时,师生也可以搜集和节日相关的诗词,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描写新年的的古诗文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温习《元日》,其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通常爆竹声代表着辞旧迎新,王安石通过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并借此表达自己坚定变法的决心和信念。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全面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向登明,男,湖北省建始县景阳镇民族小学教师,在山区学校扎根28年,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专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