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作者】 覃秋华
【机构】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古定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是一门以思维训练为主的学科,许多学生感到定理推理严密,思维量大,难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只会使学生厌烦疲劳,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巧妙激疑,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呢?
1、紧扣相关的学习内容——突出情境的针对性
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主动参与,还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突出情境的针对性,充分考虑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对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没有多大的帮助,那么这样的情境宁可不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情境才有它存在的价值。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数学学习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善于意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注重情境的思考性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根据情境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能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思考空间。对小学生来说最好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问题思考空间的影响。
“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一些小朋友像图中这样站立进行套圈游戏,比谁能套中小旗。对于这样的方式,你有什么想法?同桌间先交流一下。
生1:我认为这样比赛是不公平的,排在中间的人容易套中。
生2:这也不一定,站在边上的小朋友也是能套中的。
生3:我也认为这种比赛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小朋友离小旗的距离是不相等的。
师:站得近总是比较容易套中,看来这样是不太公平。那么站成正方形怎么样呢?(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
生1:这样比刚才要公平一些,大家离小旗的距离差不多。
生2:不对,这样也不公平。边上四个人离小旗要近,角上四个人离小旗要远。
师:站成正方形还是不能解决游戏的公平问题。要使得比赛公平,你能帮助设计一个方案吗?
生:我有办法了,站成圆形就可以了。
师(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三幅图)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
生:因为不管站在哪里,每个小朋友到小旗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这样情境,既有数学问题,又有趣的情境。现体以下两:
(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引入,抛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游戏更公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设计出了“站成圆形,小旗在圆的中心”的比赛方案,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即“每个小朋友离小旗的距离是相等的”。在学生设计方案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圆的特征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对比中,体会“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教师还特别重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圆与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悟圆的本质特征。
本案例中,教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即感悟“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如在讨论“套圈”游戏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方式更公平,让学生逐步感悟到“站成圆形”是公平的,因为每位小朋友到小旗(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这里孕伏着圆的特征,为学生认识圆的本质特征、理解圆的概念提供了感性认识。在“画圆”的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和用圆规画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逐步使学生对圆由一些表面上的、肤浅的认识上升到对“圆”的比较理性的、本质的认识。
3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强调情境的现实性
情境的现实性是指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对于喜闻乐见、经常遇见的现象和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热情。他们不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而且更易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运用数学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方面。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有许多种方法,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之,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寻学,以境促学。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1、紧扣相关的学习内容——突出情境的针对性
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主动参与,还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突出情境的针对性,充分考虑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对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没有多大的帮助,那么这样的情境宁可不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情境才有它存在的价值。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数学学习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善于意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注重情境的思考性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根据情境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能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思考空间。对小学生来说最好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问题思考空间的影响。
“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一些小朋友像图中这样站立进行套圈游戏,比谁能套中小旗。对于这样的方式,你有什么想法?同桌间先交流一下。
生1:我认为这样比赛是不公平的,排在中间的人容易套中。
生2:这也不一定,站在边上的小朋友也是能套中的。
生3:我也认为这种比赛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小朋友离小旗的距离是不相等的。
师:站得近总是比较容易套中,看来这样是不太公平。那么站成正方形怎么样呢?(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
生1:这样比刚才要公平一些,大家离小旗的距离差不多。
生2:不对,这样也不公平。边上四个人离小旗要近,角上四个人离小旗要远。
师:站成正方形还是不能解决游戏的公平问题。要使得比赛公平,你能帮助设计一个方案吗?
生:我有办法了,站成圆形就可以了。
师(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三幅图)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
生:因为不管站在哪里,每个小朋友到小旗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这样情境,既有数学问题,又有趣的情境。现体以下两:
(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引入,抛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游戏更公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设计出了“站成圆形,小旗在圆的中心”的比赛方案,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即“每个小朋友离小旗的距离是相等的”。在学生设计方案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圆的特征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对比中,体会“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教师还特别重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圆与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悟圆的本质特征。
本案例中,教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即感悟“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如在讨论“套圈”游戏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方式更公平,让学生逐步感悟到“站成圆形”是公平的,因为每位小朋友到小旗(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这里孕伏着圆的特征,为学生认识圆的本质特征、理解圆的概念提供了感性认识。在“画圆”的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和用圆规画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逐步使学生对圆由一些表面上的、肤浅的认识上升到对“圆”的比较理性的、本质的认识。
3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强调情境的现实性
情境的现实性是指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对于喜闻乐见、经常遇见的现象和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热情。他们不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而且更易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运用数学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方面。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有许多种方法,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之,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寻学,以境促学。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