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作文教学重在“激感”

【作者】 陶纪才

【机构】 湖北省郧西县马安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好的文章读来确实让人似饮琼液,沁人心脾,如诵读《桂林山水》;似嚼甘草,回味无穷,如品味《林海》。有时似听天籁之音,荡气回肠,如欣赏《阿里山的云雾》;有时似沐浴春风,神醉心迷,如吟咏《江南好》、《渔歌子》,还有时似咂咖啡,甜苦相杂,如拜读《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这些文章在读者的心中能产生如此巨大的震撼魅力,除了这些文章语言优美,结构紧凑,手法巧妙外,最重要的是,这些文章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感,好比在文章里安了“滋石”,引得读者一起跟作者一起或哭或笑,或悲或喜,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作为教师,如何让你的学生写出上述让人喜读耐读的好文章,使人受到感动,关键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实践、亲自体验中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写出感人的美文。结合实践,我们认为可指导学生这样做,效果要好点:
  作文题目要有震撼感
  如何让读者看一眼就像被滋石吸住一样给牢牢吸引住,首先在于题目是否新颖。一篇好文章的好题目好比是美女的凤目,淡淡的柳叶眉,斜飞的眼角,长长的睫毛,滚圆的眼珠,清澈如水的眸子,紧紧地扣住男人的心弦,深深震撼男人的心灵。如指导学生写一件难忘的后悔事,有学生想了《世上真没有后悔药吗?》这个题目,读者着眼在“后悔药”上,很容易一下子产生这些疑问:作者要“后悔药”干什么?为什么事而后悔?事情严重到什么程度?带着这些疑问,急于知道下文,从而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题目中的反问句,又让读者产生模糊的概念,好像有这种药,又好像没有这种药,给读者留下悬念。也可能触动某些读者的心事,激起读者也想要这种药的强烈欲望,进而迅速地把读者带入文中的情境之中。这样的题目远比《难忘的教训》、《我好后悔哟!》等过于直露的题目要曲折得多,也隐晦得多。如何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拟一个让读者震撼的好题目,最好做到一是帮助学生选一个关键词能统领全文,如《欲哭无泪》(实际上写难忘的事);二是打破常理,调换逆向角度,如《冬回天国》(实际上是说春天来了);三是以大烘小,震慑人心,如《梦飞未来》(实际上是写未来的我、未来的家乡等)。这样,题目既新颖,又简洁,且颇具滋力。
  作文题材要有曲折感
  拟了好题目,吸引了读者,这只不过是有了好开端。接下来还要好题材。否则,读者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受愚弄被欺骗的感觉,那就不妙了。俗话说,好鞍配好马。写文章也是如此,好题目要配好题材,这样的结合才显得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怎样做到作文题材同样吸引读者?其实很简单,即在组织题材过程中,要安排一些适当的曲折,即插曲。如指导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在紧张的劳动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肯定有一些困难,可指导学生重点写克服困难的过程。或者在组织活动时,出现什么意外,通过什么办法处理这个意外的?比如开展拔河,甲组同学力大些,乙组同学生力小些,观众想到肯定是甲组同学赢,可是在关键时刻,甲组一位同学脚一滑,又一位同学绳子又脱了手,结果,第一场比赛,甲组同学反而输了。事情发展出人意料,情节跌宕起伏,真是扣人心弦。这样的情节安排把本来很平静的场面写得惊心动魄,既紧张又快感,如同吃了用麻辣等汤料调制的面条那样,给人以酣畅淋漓的感觉。
  行文过程要有亲临感
  为什么《凡卡》一文读来让人禁不住黯然神伤,同情之泪止不住滂沱而下?为什么《日出》一文读来又使人如临其境,心仪迷恋,神游忘返?这恐怕不仅与作者平时观察仔细,积累素材有关,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几乎达到传神的程度。表现在一是词汇的恰当运用,如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用得非常精当。二是适当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自然朴素,信手写来,好像不经意一般,进到天造地设的妙境,如同中了魔法,让人不知不觉地被牵引到文章的情境之中,而浑然不自知。这就启示我们在指导学生行文时,也要教学生学会细节描写,给读者以亲临感。要达到这种效果,关键是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抓住事物特点,如指导写学生捉知了过程,要写出空气似乎凝固的气氛,开始怎么也捉不住知了的气恼心理,知了得意洋洋的骄傲劲,以及到后来,作者怎样屏住呼吸,抑制住怦怦的心跳,睁着眼睛眨也不眨,身体怎样慢慢向知了栖身的树干上接近,手怎样一寸寸慢慢地向知了靠拢,最后怎样猛地向知了扣去。直到抓到手里为止,整个过程,从对方的骄傲神态,到我的心理,再到我的动作,及知了的悲鸣,我对知了既舍不得放,又难忍手心被挠的难受劲,最后终于把知了放生的全景给“摄”下来了。这样写来,内容多具体,多生动,多形象,怎能不给读者亲临其境之感呢?
  文章结语要有共鸣感
  如果说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文眼”的话,那么,文章的好结尾就是好“注脚”,它既能照应题目,又能总结全文,同时还能给读者以启迪和回味的余地。所以它的要求比较严格,一是语言要比较含蓄,不可直露,要让读者去揣摩,去体会,去捕捉小作者灵魂深处的心结,以获得读文后的真切感受,如《春天在这里》习作,有的学生这样写到:“啊,久违的春天,愿你长留人间,啊,五彩的春天,愿你永远根植在我的心里。”一句也可能是表达小作者热爱春天的感情,也可能寄托小作者对未来的期望,还可能是抒发小作者珍惜春光,奋发向上的决心,等等不一而足,需要读者琢磨,去思考,从而引起读者同作者在心灵中的沟通;二是语言要简洁,要结得麻利,要收得有力,不可拖泥带水,给读者有一种狗尾续貂的感觉,如《飘向远方的友谊,你快回来吧!》一文,小作者这样结尾:“渐行渐远的友谊,请不要走,快快回来吧!”句子虽短,却把小作者痛失友谊,呼唤友谊,渴望原谅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不得不陪着流泪;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结尾,如反问句,比陈述句要曲折得多,包含的感情也更强烈得多。
  总之,作文教学,“激感”过程非常重要,只有激发了学生情感,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热情,才能带着感情去观察事物,带着感情去提炼素材,带着感情去组合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