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点燃心灵的火焰——关于美术课堂与情感教育的研究

【作者】 王 腾

【机构】 江西省婺源县婺源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主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因此美术教育应该是影响孩子精神成长,温暖孩子心灵的事业。但美术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它长期以来“润物细无声”,人们在受其恩泽的同时,却又往往会忽略了它的存在。所以每个学期在给学生上第一堂美术课的时候,我总是要先谈谈美术课对孩子们的重要性。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的《文艺对话集》中说道:“应该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优美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象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就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眼前色泽斑斓的画面,整个世界就像浸透在缤纷的春光里……“多让学生接触联想美好的事物,残虐酷杀之事少碰、少描述,对邪恶奸诈少涉及而多加挞伐。试想,如果一个人看到一朵花时,会那么喜爱,会被生命的美感动,为之欣喜,他怎么能不敬重生命,怎么会去拿刀杀人,怎么会干出反社会、反人类的事来?”(见‘董月玲的《师说》片段’)
  现在我国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家庭中的塔尖。在父辈、祖父辈的过度呵护下,无法像同龄的若干年前的少年儿童一样乐观、勇敢,他们难以走向人格的胜利。因此独生子女也成了一些类似娇生惯养、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等形容词的代名词,但作为父辈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教会他们融入社会真实一面的必要的本领,只一味要求他们学习书面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同时塑造他们内在的精神品质和直面困难的信心、恒心以及必要的能力。有些孩子往往会变得自私,甚至目中无人,但内心又很脆弱,而且他们又都难免各自要承受着来自于学习、游戏、家庭、社会以及自我的各种期望和要求所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各种心理压力既得不到释放又不能加以疏导,必将导致他们内心产生孤独、压抑、无助、焦虑等“心理不健康”现象,甚至会引发各种消极的恶性行为。其实从根本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就是一种情感缺失的表现。
  情感与文化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一个人的情感一定会受社会的影响,因为个人的成长背景和环境,个人的价值和追求都是社会环境、社会价值的一个片段和映射。情感也许是非常主观无法确切把握的东西,可是情感的来源却是可以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的认知而窥见一斑的。只有能与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活动,才可能唤起人的历史回忆,或是对生活的感情。总之,艺术活动能够带给人精神上丰富的感受。快乐的情感总是在轻松的活动方式和对美的感受与追求下产生的,美好的艺术能够给有审美趣味的人快乐的感觉,就象玩游戏时有趣的体验也能够给玩家带来快乐的感觉一样。美术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感悟快乐、忧伤、幸福、震撼的每一个瞬间;品味酸、甜、苦、辣的每一种味道;把握好真、善、美、丑、恶的每一种行为表达;把所有看到、听到、闻到、想到、触摸到的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东西,利用图形、文字、色彩、音乐等形式保存收集起来,从而学会感受生活。
  美术教育中的绘画活动,作为接近自然和感受周身环境的一种方式,既是一种综合的放松活动,又可形成有用的认知与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性”学习活动。专家们认为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打破语言限制,图画的象征性可以帮助他们将感受到却又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情感表达出来。如表现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挪威的蒙克最重要的作品《呐喊》和他所有的作品一样,表达的是有关他自己的抑郁、不安和孤独,他也正是通过绘画创作才打开了他幽闭着的情感通道,在不自觉中泄露出自己潜意识的情感,使内心产生的巨大精神能量能得以宣泄。而在他的精神得到彻底解脱的后期作品中,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又变得明亮、宁静而富有哲理起来。
  美术作品总是以社会生活及自然为载体来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并以题材内容的真、善和艺术形式的美来感染、教育观众,青少年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自然会受到作品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真善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感染和影响,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和道德教育。如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罗丹为纪念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为保卫该城献身的英雄,塑造了六个人的青铜群雕《加莱义民》,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具有强烈而崇高的悲剧气氛。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奔马》描绘马的四蹄奋起,昂首奔腾,象征中国人民活跃、自强的生命力,表现了画家在黑暗中对光明的追求。让学生欣赏这样的作品,就培养了学生在对待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以及自我判断上的积极的观念与热情,具体而言就是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命、锐意进取的品格。另外,青少年学生在完成各种美术作业时,对社会和自然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社会生活和自然中要自己去发现和体验美,然后采用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种主动去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行为将会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教育,培养了他们自己积极、乐观、善良的情操,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方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才能洞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实现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谈美术教育的作用时说:“我教艺术学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
  试想,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态来对待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能不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