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

【作者】 麻海洋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南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校协同教育是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育行为,目的是营造互动、沟通、协调、一致的家校和谐关系,形成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作用,以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诸方面健康发展。“家校协同教育”的关键并不在于两方面能否经常聚在一起,而在于他们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能否保持一致。在这方面笔者通过尝试,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家长会是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尚不发达,信息流通存在闭塞现象,许多的学生家长小学或者初中毕业者居多,他们的信息来源少,学习意识差,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技巧也有许多欠缺与不足,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家长会这个平台,为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会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要精心设计,努力开好每一次家长会。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我努力尝试以下几种有效的家长会模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例如: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入学时成绩就差,家长也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交流研讨式家长会。(主题:让理想展翅飞翔)。家长会之前首先开展了一项“盲行”活动:家长把眼睛蒙上,由不相识的学生搀扶着走一段路,搀扶过程中不能说话,只能用肢体语言。一段盲行,家长们体验了在黑暗中的无助心态和被搀扶行走的信任与依靠感,学生们则感受到了搀扶的艰难。大家认识到,目前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就像在黑暗中行走,特别需要亲人的扶助,而家长帮助孩子就像是搀扶盲人在漫漫长路中行走,孩子和家长双方都要互相体谅。这次家长会召开后不仅促动了家长增强信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帮助扶持好成绩困难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亲密交流。
  展示式:我班级学生家庭教育分化明显,有些家长只顾自己的生计奔波,而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我请班里一些在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联系实际,现身说法展示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让谈经验的家长展示孩子的作品、图画、成长记录、特长等,让成功学生展示自己才华。
  以上这些模式家长会,经过我在实践中的尝试均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我想:创新家长会的模式其目标促进家校互动。即: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在其过程中,家长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因此,在新的教育观的引导下,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的家校互动将不断寻求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充分发挥和利用学校及家庭的教育资源,为学生个性品格和交往能力等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每学期两次的家长会,老师不但可以和家长相互沟通,了解学生近况,还可以向家长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家长共同讨论,统一思想,寻求对策,做到协同教育。班主任要争取使家长在每一次家长会上都有所得,或是知道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或是大家共同解决一个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么做的结果是家长爱开家长会了,他们认为这种家长会是一种“家庭教育知识的充电”。作为班主任,通过开家长会,既指导了家长,又能得到家长的帮助和启示。
  二、家访是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前提
  作为班主任应有效地进行家访或电访(电话访问)。对学生进行家访或电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一般开学初班主任就要开展这—项工作。这项工作开展得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与配合,也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商洽如何教育学生的一个好机会,更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 
  当然,对学生进行家访亦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不宜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去家访。在这学期的家访中,其中有十多个家长在我一踏入其家门就问我“是否其子女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误”。长期以来,班主任的家访工作有所失误——要不就是不进行家访,要不就是等学生犯错误时才匆匆忙忙向家长“汇报”。这样在家长心目中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小孩犯了错误时才来家访。我认为,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应该贯彻在每个学期的教育过程中。在家访时宜采取闲聊的方式进行,在日常交谈中取得应有的效果。不宜过于严肃,更不宜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去家访。 
  (二)班主任宜个人进行家访,不宜多人集体家访。班主任在家访时,目的就为了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取得家长的支持,若班主任个人单独去进行家访的话更能取得家长的信任,若集体家访会给家长一定的心理压力,并且会给家长不良的感觉——这只不过是学校工作的一种形式。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通过班主任单独的家访,能够与家长建立私人感情,从而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三)家访时宜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在家访中班主任宜与家长共同商洽教育学生的方法,树立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信心。不宜过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而削弱家长对子女的信。 
  我国独生子女政策这一特殊国情,导致一部分学生有的个性比较专横、高傲;一部分是比较自由的,听话的,可是习惯较差,作风散慢。但总的来讲,都是养尊处优的,在家为我独尊的较多,了解是指导的前提。班主任在接班后短时间内,对有“问题”学生进行家访,既可以了解学生,又是了解家庭情况的最好时机。特别是在家庭的自由氛围中,家长往往会被老师的热忱所感动,内心放松,就愿意把很多孩子的事,包括家长自己的事都跟老师说。记得班上有一位特别溺爱孩子的母亲,孩子什么事她都包办代替,对老师的劝告无动于衷,直到这孩子生病我前去探望,家长才告诉我,她曾经流产过一对双胞胎男孩,所以对这个孩子特别上心,我一下子理解了这个家长的心,家长也因老师的理解而逐步接受了老师的劝告和指导。这些事如果是在平时的校内交流中,由于时机、交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长一般是没有机会说出来的,由此可见家访的重要性。面见式的家访,是一种坦诚的、温馨的交流,为着一个目标——孩子的成长。
  三、班主任要创造家校协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指导家庭教育靠教师的努力,家长的信任、支持双方的共同配合。
  (一)建立班级《家教专刊》
  为配合学校教育,可以把班规、班训,每学期、每月、每周的班级教育计划,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品德等年级标准,家庭教育新理念,特别是一些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特征以及得病后的应急方法,《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等内容以专刊的形式告知家长,使家长明确每阶段的共同教育目标,树立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有效地配合老师的工作。专刊还登载了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以及本班其他家长的教子成功经验。因为发生在身边的教育事例往往更有启示作用,更有利于家长间相互沟通。同时我还把家长会后的收获、总结刊登出来供家长参考。
  (二)建立“家校沟通卡”
  “家校沟通卡”每周沟通一次,主要内容是了解孩子在一周生活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家长有什么感受?学生有什么感受?这样做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家长对班主任在同一事件中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看法,教师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在家、校中的表现是否一致。此举又能成为开家长会的依据,是家庭教育指导更有明确的方向,更有针对性。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其实,只要教师把工作落实到细微处,在细节上下功夫,不辞辛苦,一视同仁,时刻把孩子、家长放在心中,以诚相待,多想办法努力营造协同教育的融洽气氛,就一定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取得他们对本班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从而架起一座坚实的家校联系桥梁,使两股教育力量有机地统一,形成合力,共同奏出协同教育的和谐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