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单元整合式以读促写教学探析——以七下第一单元“写出人物之精神”为例
【作者】 杨智慧
【机构】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以读促写,即以阅读促进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抓手。单元整合式以读促写能够让作文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把读的经验转化成写的经验,把写的知识转化成写的技能,实现“以读促写”。根据单元教材编写特点,立足共性,整合单元内容;挖掘资源,读中取法;随文练笔,微型写作;真实写作,反复修改;学生互评,融会贯通;可以从这五个步骤入手落实单元整合以读促写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单元整合;以读促写;微型写作;真实写作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读写结合教学资源:除却每单元结构写作练习外,或在阅读篇目的“思考探究”中安排些仿句、仿段练习;或于“积累拓展”中设计片段作文训练、改写课文训练、摘抄积累训练、指向写作的群文阅读训练i。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杰出人物”为主题,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选择了阅读篇目为写作案例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写人记事能力,体现了“以读促写”的理念。如何利用好这种资源,充分发挥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呢?本文探析单元整合式以读促写教学实践路径。
一、立足共性,整合单元内容
单元整合,即把单元中零散的单篇阅读联系起来,通过某个或某几个主题实现彼此链接、支撑、互补,勾连前后课文,这样整合与连贯的形式能够强化所学内容,将所学内容组织、连贯起来,不仅符合教材螺旋式上升的知识学习规律,也有着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最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单元整合式以读促写,立足于课文共性,进行多篇整合,渗透写作教学,突出阅读的指导性,从而真正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时,先整体分析单元内容,结合学情拟定单元教学目标,挖掘教材资源,找到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如:统编版七下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从内容上看,都是时代中“大人物”的事迹,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但是这几篇课文内容较多,人物所处时代较远,想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写作难度较大。所以,通过对学情和四篇课文的整体分析,考虑到社会热点,确定以“新冠疫情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为切入点,以完成单元习作《这样的人让我》为最终的写作任务,从篇章结构、细节描写、恰当抒情三个方面,来进行“写作要突出人物精神”的以读促写训练。
二、挖掘资源,读中取法
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将单元中的目录、导学、预习、课文、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以及综合性学习等整体纳入教学视野,从主题、文体、题材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整合;因此,设计单元整体的阅读活动时,要挖掘写作知识,读中取法,向课文学作文,逐步落实完成作文教学目标。
教师要对单元进行横向对比与纵向深度式的文本解读,吃透文本,归类出文本中能体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技法。比如,七下第一单元《邓稼先》一文中,用平实的语言,从邓稼先的主要成就,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穿插古文、诗歌、电报,以及工作时的细节描写,等方面突出表现邓稼先崇高的奉献精神、忠厚平实的品质、沉稳谦逊的品格、身先士卒的气概。《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通过凝练的语言,从“头发凌乱”“睡得很少”“目不窥园、足不下楼”这些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为探索救国出路而潜心学术、刻苦钻研、废寝忘食的卓越学者形象;从“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细节描写,刻画出革命家闻一多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通过回忆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众多日常生活细节,从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直接或间接描写,刻画了鲁迅一位严谨认真的革命家,对青年人认真细致爱护备至的长者、对妻子倚重的丈夫、体察的父亲、随和幽默的朋友等形象。
三、随文练笔——小步子渐进的微型写作练习
随文练笔,也就是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向课文学写作,布置微型写作训练。这种写作篇幅短小、内容具体,200字左右,是训练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形式有随堂片段写和课后小练笔,包括:课文仿写、改写、续写、缩写、扩写、想象补写、画面描写等。这些小步子“具而微”的读写结合点指向单元整合的大观念和基本问题,使单元读写结合精准透彻、协调一致ii。
例如《邓稼先》一文,首先确定写作教学目标:通过对《邓稼先》一文的结构分析,学会写小标题,会用先概括精神特点再具体描写外在表现的方式,将人物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合二为一。其次,在第二课时设计这样的仿写练习:研读《邓稼先》小标题“我不能走”部分内容,以抗疫英雄钟南山“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句话为小标题,进行仿写,200字左右,限时10分钟。再次,授课时教师可以提供仿写相关材料和结构分析支架:小标题“我不能走”是邓稼先说的话,体现他在危难面前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开头1至3自然段引用《吊古战场文》,并连用“不知道”“也不知道”“不知””句式,猜测、想象邓稼先工作时的心理、动作,意味深长,也还原邓稼先当时研究原子弹的条件的艰难、严酷,体现出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的工作态度;第4自然段记叙邓稼先说“我不能走”的事件,突出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与担当,也呼应小标题;第5自然段用假设开头,引用歌词、诗句赞颂邓稼先是只手撑天空的中国男儿,并把邓稼先放到时代背景的大环境中来评价。还可以提供2003感动中国人物钟南山事迹及颁奖词、“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新闻报道阅读材料。总的来说,提供这样的支架,学生仿写起来不至于毫无头绪,理解了文章结构,又有相关阅读材料,学生写作条理清晰也就顺理成章。
再如《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确定以读促写教学目标为:通过对重点句子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学会使用对句形式,使词语结构整齐;凝练富有诗意、内涵丰富的语句,来表达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颂。也可以设计这样的微写作练习:品读语句,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仔细观察句子“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的越锲而不舍”“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总结出这些对句的特点:有对比形式、并列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词语结构整齐,用成语或仿成语,富有节奏感。最后进行一个仿写练习:从上一篇微写作《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中找出2-3句话,进行仿写。
同样《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也可以设计类似的练习。设立以读促写教学目标:学会运用动作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可以抓住文中“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这一句话,抓住其中的连贯动词“抓”、“扣”、“伸”,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以此为支架,提供终南山的采访视频,观察其中动作,仿写几句话。通过动作细节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精神的练习就达到了。
四、真实写作过程——反复修改强化练习
完美的文章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甚至推到重来才写出来的,这就是真实的写作过程。通过写作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把模糊的变清晰、把肤浅的变深刻,增强对自己的思考,加深对生活的认识,这就是一种真实写作iii。学生的微写作作品不是写完就扔,而是还要经过替换、删除、添加、重新排列顺序等技巧的修改;甚至还可以进行深入的修改,比如,如何扩展内容,如何重新组织语言,如何巧用语言突出特色等。经过多次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表达不断清晰、内容逐渐深刻,在写单元大作文《这样的人让我——》时,谁还会说难呢?
五、学生互评,融会贯通
新课标强调“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iv。修改、交流与互评是作文教学容易忽视的环节。其实学生在阅读交流、旁批、提出建议的过程中,就进行了升格作文。点评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投票选出最能打动自己的3篇文章,附上原因和启发;又比如找出5句最富有诗意、能体现人物精神的“金句”,摘抄背诵等。学生处于一种“去找茬、去挖掘”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通过阅读不同学生的作文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丰富作文素材经验;通过评价他人作品,无形中养成自我检查修改作文的习惯;通过写评语和心得,学到作文评价标准,又练习了不同文体写作v。“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三个方面的语文素养都得到练习、提升,可谓一举三得。
以上提供了一个单元整合式以读促写的教学范例,通过渗透在阅读学习中具体而微的写作练习,将阅读与写作协调一致,以读促写,写作的训练精准透彻,符合课标“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vi”的理念。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挖掘教材资源,进行单元整合式以读促写教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促进学生对统一类型文本、统一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应用vii,能引起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考,也降低了教师写作教学的难度。
参考文献:
[1]章丽红,杨联.从写作困难中突破——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9(1-2):71.
[2]李卫东.基于大单元学习的深度阅读和真实写作[ J ].中学语文教学,2020(1).
[3]曹勇军,傅丹灵.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4-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5]朱华华.学生互评作文四步法[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
[7]刘武. 单元整合:习作教学新途径[ J ].江西教育,2019(11):33.
作者简介:杨智慧,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生专业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主持广州市番禺区课题“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真实作文教学行动研究”,参与广东省课题“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以统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徜徉书海,沉醉于美文佳句;游历山水,感动于绿叶红花。在教学中,致力于研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着、奉献着,收获着,也快乐着。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编号:GDJY-2020-A-zy11)与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三五”项目课题“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真实作文教学行动研究”(编号:2019-ZX083)研究成果之一 ]
【关键词】 单元整合;以读促写;微型写作;真实写作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读写结合教学资源:除却每单元结构写作练习外,或在阅读篇目的“思考探究”中安排些仿句、仿段练习;或于“积累拓展”中设计片段作文训练、改写课文训练、摘抄积累训练、指向写作的群文阅读训练i。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杰出人物”为主题,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选择了阅读篇目为写作案例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写人记事能力,体现了“以读促写”的理念。如何利用好这种资源,充分发挥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呢?本文探析单元整合式以读促写教学实践路径。
一、立足共性,整合单元内容
单元整合,即把单元中零散的单篇阅读联系起来,通过某个或某几个主题实现彼此链接、支撑、互补,勾连前后课文,这样整合与连贯的形式能够强化所学内容,将所学内容组织、连贯起来,不仅符合教材螺旋式上升的知识学习规律,也有着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最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单元整合式以读促写,立足于课文共性,进行多篇整合,渗透写作教学,突出阅读的指导性,从而真正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时,先整体分析单元内容,结合学情拟定单元教学目标,挖掘教材资源,找到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如:统编版七下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从内容上看,都是时代中“大人物”的事迹,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但是这几篇课文内容较多,人物所处时代较远,想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写作难度较大。所以,通过对学情和四篇课文的整体分析,考虑到社会热点,确定以“新冠疫情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为切入点,以完成单元习作《这样的人让我》为最终的写作任务,从篇章结构、细节描写、恰当抒情三个方面,来进行“写作要突出人物精神”的以读促写训练。
二、挖掘资源,读中取法
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将单元中的目录、导学、预习、课文、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以及综合性学习等整体纳入教学视野,从主题、文体、题材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整合;因此,设计单元整体的阅读活动时,要挖掘写作知识,读中取法,向课文学作文,逐步落实完成作文教学目标。
教师要对单元进行横向对比与纵向深度式的文本解读,吃透文本,归类出文本中能体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技法。比如,七下第一单元《邓稼先》一文中,用平实的语言,从邓稼先的主要成就,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穿插古文、诗歌、电报,以及工作时的细节描写,等方面突出表现邓稼先崇高的奉献精神、忠厚平实的品质、沉稳谦逊的品格、身先士卒的气概。《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通过凝练的语言,从“头发凌乱”“睡得很少”“目不窥园、足不下楼”这些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为探索救国出路而潜心学术、刻苦钻研、废寝忘食的卓越学者形象;从“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细节描写,刻画出革命家闻一多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通过回忆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众多日常生活细节,从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直接或间接描写,刻画了鲁迅一位严谨认真的革命家,对青年人认真细致爱护备至的长者、对妻子倚重的丈夫、体察的父亲、随和幽默的朋友等形象。
三、随文练笔——小步子渐进的微型写作练习
随文练笔,也就是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向课文学写作,布置微型写作训练。这种写作篇幅短小、内容具体,200字左右,是训练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形式有随堂片段写和课后小练笔,包括:课文仿写、改写、续写、缩写、扩写、想象补写、画面描写等。这些小步子“具而微”的读写结合点指向单元整合的大观念和基本问题,使单元读写结合精准透彻、协调一致ii。
例如《邓稼先》一文,首先确定写作教学目标:通过对《邓稼先》一文的结构分析,学会写小标题,会用先概括精神特点再具体描写外在表现的方式,将人物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合二为一。其次,在第二课时设计这样的仿写练习:研读《邓稼先》小标题“我不能走”部分内容,以抗疫英雄钟南山“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句话为小标题,进行仿写,200字左右,限时10分钟。再次,授课时教师可以提供仿写相关材料和结构分析支架:小标题“我不能走”是邓稼先说的话,体现他在危难面前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开头1至3自然段引用《吊古战场文》,并连用“不知道”“也不知道”“不知””句式,猜测、想象邓稼先工作时的心理、动作,意味深长,也还原邓稼先当时研究原子弹的条件的艰难、严酷,体现出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的工作态度;第4自然段记叙邓稼先说“我不能走”的事件,突出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与担当,也呼应小标题;第5自然段用假设开头,引用歌词、诗句赞颂邓稼先是只手撑天空的中国男儿,并把邓稼先放到时代背景的大环境中来评价。还可以提供2003感动中国人物钟南山事迹及颁奖词、“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新闻报道阅读材料。总的来说,提供这样的支架,学生仿写起来不至于毫无头绪,理解了文章结构,又有相关阅读材料,学生写作条理清晰也就顺理成章。
再如《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确定以读促写教学目标为:通过对重点句子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学会使用对句形式,使词语结构整齐;凝练富有诗意、内涵丰富的语句,来表达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颂。也可以设计这样的微写作练习:品读语句,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仔细观察句子“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的越锲而不舍”“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总结出这些对句的特点:有对比形式、并列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词语结构整齐,用成语或仿成语,富有节奏感。最后进行一个仿写练习:从上一篇微写作《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中找出2-3句话,进行仿写。
同样《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也可以设计类似的练习。设立以读促写教学目标:学会运用动作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可以抓住文中“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这一句话,抓住其中的连贯动词“抓”、“扣”、“伸”,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以此为支架,提供终南山的采访视频,观察其中动作,仿写几句话。通过动作细节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精神的练习就达到了。
四、真实写作过程——反复修改强化练习
完美的文章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甚至推到重来才写出来的,这就是真实的写作过程。通过写作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把模糊的变清晰、把肤浅的变深刻,增强对自己的思考,加深对生活的认识,这就是一种真实写作iii。学生的微写作作品不是写完就扔,而是还要经过替换、删除、添加、重新排列顺序等技巧的修改;甚至还可以进行深入的修改,比如,如何扩展内容,如何重新组织语言,如何巧用语言突出特色等。经过多次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表达不断清晰、内容逐渐深刻,在写单元大作文《这样的人让我——》时,谁还会说难呢?
五、学生互评,融会贯通
新课标强调“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iv。修改、交流与互评是作文教学容易忽视的环节。其实学生在阅读交流、旁批、提出建议的过程中,就进行了升格作文。点评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投票选出最能打动自己的3篇文章,附上原因和启发;又比如找出5句最富有诗意、能体现人物精神的“金句”,摘抄背诵等。学生处于一种“去找茬、去挖掘”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通过阅读不同学生的作文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丰富作文素材经验;通过评价他人作品,无形中养成自我检查修改作文的习惯;通过写评语和心得,学到作文评价标准,又练习了不同文体写作v。“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三个方面的语文素养都得到练习、提升,可谓一举三得。
以上提供了一个单元整合式以读促写的教学范例,通过渗透在阅读学习中具体而微的写作练习,将阅读与写作协调一致,以读促写,写作的训练精准透彻,符合课标“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vi”的理念。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挖掘教材资源,进行单元整合式以读促写教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促进学生对统一类型文本、统一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应用vii,能引起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考,也降低了教师写作教学的难度。
参考文献:
[1]章丽红,杨联.从写作困难中突破——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9(1-2):71.
[2]李卫东.基于大单元学习的深度阅读和真实写作[ J ].中学语文教学,2020(1).
[3]曹勇军,傅丹灵.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4-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5]朱华华.学生互评作文四步法[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
[7]刘武. 单元整合:习作教学新途径[ J ].江西教育,2019(11):33.
作者简介:杨智慧,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生专业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主持广州市番禺区课题“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真实作文教学行动研究”,参与广东省课题“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以统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徜徉书海,沉醉于美文佳句;游历山水,感动于绿叶红花。在教学中,致力于研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着、奉献着,收获着,也快乐着。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基于电子书包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编号:GDJY-2020-A-zy11)与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三五”项目课题“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真实作文教学行动研究”(编号:2019-ZX083)研究成果之一 ]